老苯天空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民间美术的守护者 电视、网络继续深度报道

2 posters

向下

民间美术的守护者 电视、网络继续深度报道 Empty 民间美术的守护者 电视、网络继续深度报道

帖子  danyang 2013-08-14, 12:30


民间美术的守护者 冯真教授和她的民间美术收藏专题书画频道(173)将于8月25日14时,20:00时,26日2:00时,8:00时在美术周刊栏目中播出,书画频道网站www.shtv.net.cn同步直播。北京收看173频道。敬请收看!

以下几个网络也有报道。其中,民俗网上的照片中好像有陈平和郑季厚的小外孙的照片。

http://minsu.chnart.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6&id=5932&pc_hash=oA3TSp


http://blog.artron.net/space-587676-do-blog-id-1123981.html


http://news.socang.com/2013/08/20/1600517330.html


http://news.yidianchina.com/130815/4599.html


妈妈的珍藏

  炎黄艺术馆要举办《绵绵瓜瓞——冯真民间美术收藏展》。于是近来,妈妈从柜子里、床底下、箱子里、书架上翻找出不少民间剪纸、年画、绣片、香包、虎头枕、泥泥狗(泥做的民间彩色小玩具)等,从墙上摘下几个挂虎、傩面具和吞口,陆续交给馆方。统计一下,居然共有上千件之多。移交完毕后,她还不断地从犄角旮旯翻腾出一些民间美术品。我在旁帮忙,心里好生奇怪:妈妈怎么会像变戏法那样弄出这么多的民间美术品?

  在我们家,爸爸是个“土豹子”。尽管他的父母毕业于北京的大学,还都当过教员,但因为做地下工作需要经常转移,所以他们在带爸爸到延安之前,爸爸只不连贯地在几个城市的小学读了三年书。后来他在延安主要靠自学和向那里的艺术家学习;仅短期上过鲁迅艺术学院的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和华北联合大学这类不正规的“大学”。而妈妈就不同了,她在15岁从上海到晋察冀解放区上华北联大之前,接受了完整的小学、初中教育,除了各门正课,音乐、美术、英语、日语都学过,而且她在美国人办的教会中学里还参加了唱诗班,会唱很多英文歌曲。建国后不久,她被派去学俄语,然后到俄罗斯留学,在列宾美术学院学习油画长达6年。在那里,她习惯了吃面包(至今还保留着爱吃黑面包的习惯)、红菜汤,学会唱很多俄文歌曲。郭淑珍还教过她唱普西尼歌剧《蝴蝶夫人》中的一些唱段。妈妈唱歌很好听,曾在留苏学生大合唱中担任领唱,以至有的学音乐的中国留俄学生(其中有指挥家韩中杰)建议她改学声乐。回国后,妈妈也常用美声唱法(洋嗓子)歌唱。所以,在我们家,妈妈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洋豹子”。


1948年在华北联合大学
民间美术的守护者 电视、网络继续深度报道 Download


在苏联
民间美术的守护者 电视、网络继续深度报道 Download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洋豹子”,竟然爱上了土得掉渣的民间美术品,并且为收集它们不惜数次千里跋涉,到农村沾一身泥土,染一身虱子。
  妈妈的同事、学生等写了一些文章谈到妈妈在上世纪80年代沿黄河沿岸各地采风收集民间美术品的事,而我却想起妈妈更早时候的一些往事。

  记得1962年冬,妈妈刚从前苏联列宾美术学院毕业归国不久,就与爸爸一起去了天津附近的杨柳青年画社,也把上小学二年级的我带了去。那是个寒冷的冬天,从天津市区去杨柳青镇的交通工具是牛车,他们与赶车的大爷聊着,我则盖着厚厚的什么东西(棉大衣?)在颠簸中睡着了。我不懂他们为什么要专程跑这么远来杨柳青年画社和到乡间艺人家里看年画。1963年的夏天,我刚放暑假,爸爸妈妈就带我去了房山班各庄农村,住在农民家里。白天我们同农民一起上山坡干活,晚上他们到农民家串门,边聊天边剥杏核,并看他们烟熏制作的窗花。在此前后,父母曾去陕西一些地方写生、收集素材,还应石鲁先生邀请,打算长期到陕北住窑洞呢。以后妈妈曾两次去敦煌临摹了许多壁画。她在90年代和进入新世纪,仍然常去农村采风;直到2007年,她还同爸爸一起到河北武强县年画社和年画博物馆了解情况,提倡新年画。

1982年陕西采风
民间美术的守护者 电视、网络继续深度报道 Download


  可以说,她是一手伸向民间,一手伸向传统。有学者说:冯真“对民间美术十分热爱,对民间艺人深有感情”。我觉得,她这样的热爱和感情不是偶然产生的,首先是在革命队伍里熏陶的结果。早在晋察冀解放区,她在华北联大边学习边进行土改。为了接近农民、在农民中工作,她同农村妇女边聊天边一起缝肚兜、纳鞋底、扎鞋头(有些漂亮纹样可能吸引了她),还把自己从上海带来的一床被子送给贫困农民。就是在华北农村,她首次看到了年画,并把一些老年画的元素吸收在自己的创作“娃娃戏”和“解放军和儿童是好朋友”木版年画中。

  说起妈妈“对民间艺人深有感情”,我深有体会。80年代,妈妈连续到黄河沿岸乡间采风,结交了不少民间艺人和地方文化馆研究人员,关心着他们的创作和生活,还经常用自己的钱来资助他们。回到北京后,她依然惦记着他们,并尽力帮助他们。有一次,一位户县画农民画的老大娘来北京玩,妈妈跑前跑后给她安排住处;老大娘生病后,她亲手做了打了三个鸡蛋的汤面端去。而那时每户一个月只限量供应两斤鸡蛋,那时我们一家五口(我已经有了小孩儿),原本就不够吃。有位地方文化馆研究人员的父亲患了癌症,妈妈为其寻医买药,隔一段时间就要去请医生开药方,然后买药、寄药。有一次她有事,让我去代办。我记得开药方、买药都要排很长的队,药里有琥珀等珍贵药材,非常贵,到了邮局邮寄还要缝包裹。这样的事,我只做了一次,而妈妈则不知做过多少次,也不知花了多少钱。难怪家里一直都很穷,以至中央美院宿舍几乎家家户户(包括校工家)都有了电视机,我父母竟然没有钱买电视,只得硬着头皮到别人家看新闻。后来家里的第一台电视机还是我和爱人用存款买的。

  妈妈离休以后,仍然兼着几个与民间美术有关的学会的领导,如年画研究会、剪纸研究会、民间美术研究会等。她任会长、主任之类的可不是摆摆样子,而是事事亲力亲为。有一次我碰见年过七旬的妈妈冒着酷暑进城刻印社刻某学会的图章;她要经常到文化部有关单位交涉,并为社团的事写了不少信给文化部和会员等;有的民间艺人到北京来,她要招待在家吃住;有时,甚至还要调解会员之间的矛盾。

  妈妈不辞辛苦收集来的那些民间美术品中最好的东西她已经给了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陈列馆。对于剩下的东西,她仍然十分宝贝。最近从床下拖出的一纸箱“泥泥狗”因被水浸湿过,有些碎了。妈妈心疼地找来万能胶一小块一小块地粘,以至现在家里桌上都留着擦不掉的胶痕。长期卷着的剪纸,很多地方翘起、折角,她一点点耐心地抚平弄展。每一件东西,她都能说出是什么地方的,出自谁之手,还能从那些不起眼的民艺品中研究分出它们所承继的民族传统及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我能感受到她对这些东西的感情。虽然妈妈对这些东西很有些依依不舍,但仍毅然决定把她的大部分收藏在展览完后捐给炎黄艺术馆,另一部分给她老家南海的博物馆。

  我总觉得妈妈花在那些农村大娘、民间艺人作品上的时间、精力实在太多了,却对自己的作品有些稀里马虎,不那么珍视,也没有好好保存。对此,我颇有微词。有时我觉得妈妈学了那么多年油画而转搞民间美术有点可惜。

  这次炎黄艺术馆原打算展出一些她的画作的。我们翻箱倒柜也找不到几件好的作品。她早期的年画、连环画、宣传画都是画好后交给刻印社、出版社,自己连底稿也没有留下;她留学时的一批画作在托人带回国后被弄丢了(准确地说是被公安局当做资产阶级的东西抄走了,因为有裸体像);她给博物馆、纪念馆创作的油画连张高清图都没有。她平时画的一些油画也很少留存。妈妈特别大方,画好画后,一有人要,就送人。仅就我所知,有一次,她从桂林回来,画了一幅油画《漓江印象》。我看后说,真美!她立即说,那就送你吧。过了几天,我发现这幅画不在家里挂着了,一问,原来是被拿去参加一次赈水灾的义卖了。有一年秋天我随妈妈一起到香山,看她坐在山腰间画了一幅油画写生《香山红叶》。不久,一位美院退休的老木匠向她要画,她就随手把这幅画送给了他。她有时甚至把自己的创作送人,譬如把反映四五事件的《松柏开花》(小姑娘在周总理像前献花)送给美院图书馆的一位职工;把《红旗渠》等油画送给了爸爸的老战友。她的一些国画习作,也送给了亲友和保姆。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事,而我不知道的捐、赠肯定无计其数。不久前,我们在网上发现一幅妈妈的画作不知被谁拿走,在网上拍卖。

2009秋在长城脚下写生
民间美术的守护者 电视、网络继续深度报道 Download

  其实,我珍爱的是妈妈自己的画作,哪怕是一小片纸上的草图,我也当做宝贝。有的她送人的画(如她用毛笔在宣纸上画的松树上灵动的松鼠),我恳求她再画一幅;也希望她能画些风景油画在家里挂。但她似乎总是没有时间,不少油画只画了一半就放下了。

  我总觉得妈妈为了推动中国民间美术事业的发展牺牲得太多、太大。这恐怕只能用一些学者所写的,在她身上“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高度的文化自觉性和强烈的文化责任感”来解释吧。近从网上看到刘亚平写的《美在她心中——冯真教授的艺术追求》(《美术》1992年第7期)一文。的确,妈妈不仅是外表美丽,内心也很美;在她的身上,真善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丹阳
写于《冯真民间美术收藏展》(2013年8月17日开幕)之前

感谢咱们向阳厂的老同事参加开幕式,并欢迎继续参观。
今天李可染的爱人在轮椅上向我讲述了一件事:
她儿子(大概是李小可)小的时候,画大卫塑像素描。我妈妈看了,觉得画得很好,于是送给李可染的儿子一幅油画。




由danyang于2013-08-23, 23:55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6次

danyang

帖子数 : 93
注册日期 : 12-12-17

返回页首 向下

民间美术的守护者 电视、网络继续深度报道 Empty 报名

帖子  guoyulin 2013-08-14, 12:44



  有意愿前往参观冯真教授民间美术收藏展的老向阳朋友们,我们统一在8月17日上午10:00以前到达炎黄艺术馆,一起参加开幕式并参观展览,这样,我们不但能够体验艺术的熏陶,一起感受展览开幕重要场合的氛围,还可以获得一次老朋友见面相聚的机会。

  特请准备出席8月17日冯真教授民间美术收藏展开幕式的原向阳厂老朋友们向郭聿林处报一下名,通过邮件、短信、电话等方式都可以。

  郭聿林的邮箱:gyulin11@163.com ; 手机:13717548607 。

  有关这个展览的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新版老苯天空网页:
    https://laoben.longluntan.com/t291-topic



guoyulin

帖子数 : 385
注册日期 : 12-12-04

返回页首 向下

民间美术的守护者 电视、网络继续深度报道 Empty 回复: 民间美术的守护者 电视、网络继续深度报道

帖子  danyang 2013-08-15, 14:12

今天上午去了炎黄艺术馆看布展。馆方说,会给每一位出席者准备点心、酒水等。

danyang

帖子数 : 93
注册日期 : 12-12-17

返回页首 向下

民间美术的守护者 电视、网络继续深度报道 Empty 回复: 民间美术的守护者 电视、网络继续深度报道

帖子  guoyulin 2013-08-19, 12:12



  冯真教授民间美术收藏展于2013年8月17日在炎黄艺术馆开幕。原向阳化工厂老工友(及少量亲友)3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的照片已经发布在了“老苯天空”的『图像展示 绚丽形象』栏目下,这个栏目只对注册用户开放,需“登录”后才可看到。




guoyulin

帖子数 : 385
注册日期 : 12-12-04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