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智道:北京向阳化工厂建设过程的回顾
夏智道:北京向阳化工厂建设过程的回顾
原帖2007年5月6日发表在原“老苯天空”论坛上,现转载于此。
一九六六年北京市化工局配合东方红炼油厂建设,规划筹建向阳化工厂。曹刚在化工局规划处与靳秀珍一起考察兰化和上海高桥异丙苯工艺,以综合利用东炼副产物丙烯为由,写出了老苯装置的可行报告,一九六七年报上级审批。
一九六八年八月,老苯立项报告批复后,化工局成立以胡体昭为首的向阳厂筹备处,由部化工设计院派出以徐雷兴为首的设计组,化工局有关处室抽调了技术人员参加,其中曹刚、靳秀珍、马万铃、陈文岚、黄振恬等同志参与成立设计连。范文棣是向阳厂的第一名职工,任设计连连长兼指导员,成了有名的范砂子。向阳厂筹备处具体由陈国典负责,基建组有郑建华、郭作泽、蒋东航等同志。筹备处设在原首饰三科平房办公。化工局坦克兵军宣队派郑英才、侯殿芳等军代表进入筹备处,并从企业抽调一批“文革”中解放出来的领导干部,有王海清、刘导澜、梁守谦、唐润身、路驰等同志。
一九六九年三月成立北京向阳化工厂,从局化工研究所调入35名技术干部,接收复员军人,招收一大批中学毕业生为徒工,在化工四厂集训后赴兰化实习。八月份从局所属单位调入一批中层干部,有李磊、潘茂、周克礼、李丕伟、李平、陈炳辉、罗全宝、吴克、左云江、朱荣根和我。老朱和我负责老苯车间(生产连),辅助车间有动力、机修、仪表、后勤等单位。
一九七〇年初,中央警卫团8341部队复员21名(20名党员、1名团员)全部安排在老苯,加强了生产连的政治力量,成立了党支部。老朱任书记兼指导员,我任连长,老范任副连长,支部委员有吴兆强、李义臣。生产连分成四个大班(排)一个常班(维修、车间办公室),实行军事化管理,对职工进行生产技术、政治学习、军事化(出早操、拉练)训练、参加装置安装劳动等全面培训。年底又接收了70届一批徒工,老徒弟带新徒工,经过严格训练,造就了一支年轻活跃、能打硬仗的职工队伍。
兰化304厂一九六九年九月派蔡长江参加老苯设计,一九七零年四月派出15人的开车队,帮助向阳厂老苯开车。一九七零年初部分职工赴上海高化实习。五月份开始老苯水联运,职工进行现场练兵。一九七〇年六月四日老苯投料试车,十月一日投入生产。
向阳厂从立项到投产,仅用两年时间,这是大跃进的速度。“文革”中职工政治热情高涨,干劲冲天,口号是没条件要创造条件上;先生产、后生活。当时没有宿舍、没有食堂、没有办公楼,干群同吃同住同劳动,关系十分和谐。向阳厂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精神,规章制度不完善,技术不成熟,生产事故不断,造成了血的教训。环境污染严重,影响职工健康。就在这种艰苦条件下,造就了一支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不怕死的敢想敢干的职工队伍,为以后向阳厂生产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老苯投产后,向阳又筹建丁辛醇、聚丙烯、聚苯乙烯生产装置。石化总厂成立后,38军军管会接替坦克兵军宣队。“九.一三”林彪事件后,军事管制逐步撤消,恢复了工厂的管理体制。成立了厂党委,陈斐任书记,唐润身任副书记,李力任厂长,恢复了车间和科室。
一九七二年为从日本引进3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燃化部又从兰化、吉化等老企业,调入大批干部和技术工人,向阳厂有了四个生产车间,工厂规模逐步扩大。
一九七三年向阳厂从日本三井油化引进八万吨聚丙烯装置及其辅助装置,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上了新的台阶,成为现代化的化工企业。
一九七六年大聚丙烯装置建成投产。丁辛醇装置下马。又准备从日本三井油化引进年产八万吨苯酚丙酮装置。但“文革”造成国民经济的崩溃,一九七九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调整数年,到一九八〇年八万吨苯酚丙酮才恢复建设。
燕化公司进行“二改一”体制改革,向阳厂成了生产型工厂,一九八七年改名为化工二厂。从此结束了向阳化工厂这个名字。
九十年代后,燕化公司体制经多次改革,一九九九年七月化工二厂又演变成化学品事业部(苯酚丙酮和间甲酚)和聚丙烯事业部。
我是一九七三年底调离老苯车间的,参与筹建大聚丙烯车间。工作四年后调到向阳厂学大庆办公室。一九八一年调离向阳厂到燕化公司机关工作十年。一九九一年离开燕化到国家体改委工作,直到一九九八年退休。因此,八十年代以后向阳厂的变革我就说不清了。曹刚和范文棣两同志自始至终,最了解向阳厂的变革,希望他们来修正补充吧!
我是抛砖引玉,希望向阳同仁一起回顾建厂初期的工作、生活的故事,供有才能之士来写这段可贵的历史。
2007-05-06 18:20
北京向阳化工厂建设过程的回顾 作者:夏智道
一九六六年北京市化工局配合东方红炼油厂建设,规划筹建向阳化工厂。曹刚在化工局规划处与靳秀珍一起考察兰化和上海高桥异丙苯工艺,以综合利用东炼副产物丙烯为由,写出了老苯装置的可行报告,一九六七年报上级审批。
一九六八年八月,老苯立项报告批复后,化工局成立以胡体昭为首的向阳厂筹备处,由部化工设计院派出以徐雷兴为首的设计组,化工局有关处室抽调了技术人员参加,其中曹刚、靳秀珍、马万铃、陈文岚、黄振恬等同志参与成立设计连。范文棣是向阳厂的第一名职工,任设计连连长兼指导员,成了有名的范砂子。向阳厂筹备处具体由陈国典负责,基建组有郑建华、郭作泽、蒋东航等同志。筹备处设在原首饰三科平房办公。化工局坦克兵军宣队派郑英才、侯殿芳等军代表进入筹备处,并从企业抽调一批“文革”中解放出来的领导干部,有王海清、刘导澜、梁守谦、唐润身、路驰等同志。
一九六九年三月成立北京向阳化工厂,从局化工研究所调入35名技术干部,接收复员军人,招收一大批中学毕业生为徒工,在化工四厂集训后赴兰化实习。八月份从局所属单位调入一批中层干部,有李磊、潘茂、周克礼、李丕伟、李平、陈炳辉、罗全宝、吴克、左云江、朱荣根和我。老朱和我负责老苯车间(生产连),辅助车间有动力、机修、仪表、后勤等单位。
一九七〇年初,中央警卫团8341部队复员21名(20名党员、1名团员)全部安排在老苯,加强了生产连的政治力量,成立了党支部。老朱任书记兼指导员,我任连长,老范任副连长,支部委员有吴兆强、李义臣。生产连分成四个大班(排)一个常班(维修、车间办公室),实行军事化管理,对职工进行生产技术、政治学习、军事化(出早操、拉练)训练、参加装置安装劳动等全面培训。年底又接收了70届一批徒工,老徒弟带新徒工,经过严格训练,造就了一支年轻活跃、能打硬仗的职工队伍。
兰化304厂一九六九年九月派蔡长江参加老苯设计,一九七零年四月派出15人的开车队,帮助向阳厂老苯开车。一九七零年初部分职工赴上海高化实习。五月份开始老苯水联运,职工进行现场练兵。一九七〇年六月四日老苯投料试车,十月一日投入生产。
向阳厂从立项到投产,仅用两年时间,这是大跃进的速度。“文革”中职工政治热情高涨,干劲冲天,口号是没条件要创造条件上;先生产、后生活。当时没有宿舍、没有食堂、没有办公楼,干群同吃同住同劳动,关系十分和谐。向阳厂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精神,规章制度不完善,技术不成熟,生产事故不断,造成了血的教训。环境污染严重,影响职工健康。就在这种艰苦条件下,造就了一支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不怕死的敢想敢干的职工队伍,为以后向阳厂生产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老苯投产后,向阳又筹建丁辛醇、聚丙烯、聚苯乙烯生产装置。石化总厂成立后,38军军管会接替坦克兵军宣队。“九.一三”林彪事件后,军事管制逐步撤消,恢复了工厂的管理体制。成立了厂党委,陈斐任书记,唐润身任副书记,李力任厂长,恢复了车间和科室。
一九七二年为从日本引进3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燃化部又从兰化、吉化等老企业,调入大批干部和技术工人,向阳厂有了四个生产车间,工厂规模逐步扩大。
一九七三年向阳厂从日本三井油化引进八万吨聚丙烯装置及其辅助装置,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上了新的台阶,成为现代化的化工企业。
一九七六年大聚丙烯装置建成投产。丁辛醇装置下马。又准备从日本三井油化引进年产八万吨苯酚丙酮装置。但“文革”造成国民经济的崩溃,一九七九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调整数年,到一九八〇年八万吨苯酚丙酮才恢复建设。
燕化公司进行“二改一”体制改革,向阳厂成了生产型工厂,一九八七年改名为化工二厂。从此结束了向阳化工厂这个名字。
九十年代后,燕化公司体制经多次改革,一九九九年七月化工二厂又演变成化学品事业部(苯酚丙酮和间甲酚)和聚丙烯事业部。
我是一九七三年底调离老苯车间的,参与筹建大聚丙烯车间。工作四年后调到向阳厂学大庆办公室。一九八一年调离向阳厂到燕化公司机关工作十年。一九九一年离开燕化到国家体改委工作,直到一九九八年退休。因此,八十年代以后向阳厂的变革我就说不清了。曹刚和范文棣两同志自始至终,最了解向阳厂的变革,希望他们来修正补充吧!
我是抛砖引玉,希望向阳同仁一起回顾建厂初期的工作、生活的故事,供有才能之士来写这段可贵的历史。
2007-05-06 18:20
bj- 帖子数 : 133
注册日期 : 12-12-28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