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阳:寻找丁炎
李丹阳:寻找丁炎
本帖始发于2010年1月29日
在网上看到周启博的一篇文章“书缘”,是他去年春天到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发现了他父亲周一良的许多书信后写的。文内提到丁声树,并贴了一张丁先生夫妇和女儿的照片。我看那女孩很像丁炎,贴出来让大家看看。
由编管组于2012-12-05, 23:56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编管组- 帖子数 : 205
注册日期 : 12-12-04
赵志红:说说照片的来历
此帖始发于2012年2月12日
我和大家说说下面这张照片的来历。
我和丁炎在厂里时就相处很好,她赴美留学后,我们断续通信了十几年,遗憾的是现在我们又失去了联系。1999年她为了安顿父亲的骨灰,回了一次国,这张照片就是她来看我时,在我家楼下照的。回美前,她给我留下了邮箱,由于我当时因事耽搁了很久,发邮件不及时,再写时她已没有了音讯。后来我曾经多方打听,只有吴蒙尔说过,咱厂有人在美,曾听到过她的消息,但这人我不认识,也就没记住。
1983年,丁炎告别了双亲和女儿,到美国马里兰大学读书。当时她已有36岁,父亲丁声树老先生已住进协和医院的重症病房,女儿还在读小学,一老一小全都托付给了古稀之年的老母。她的出行,大有置自己于死地而后生的悲壮。可是在她的来信中,从来没有流露出一丝的自艾自怜,总是斗志昂扬,拼搏进取。她的勇气和意志真让人钦佩和敬重。
丁炎8岁才从美回国,所以留学对她,语言不是障碍,难的是“脑子笨,年龄大,精力差,忘性大”(她说自己),当她认识到这些弱项不是自己主观能改变得了时,“最现实的态度是:凡能争得者,则以全力争得之”。为了学好课程,她“少睡了那么多小时觉,耽误了那么多顿饭”,追着教授问问题。她的经济学教授收她是第一个中国大陆的学生,为她的勤奋好学所感动,评价她是“一个二年级的外国学生与三四年级甚至旁听的美国研究生们竞争”。因为她的成绩几乎门门得了A.。
丁炎虽然是名人之后,但一点儿也不娇气。在放假期间,经常除了补课还要打工挣钱,记得她说在第一个假期里,她竟打了十一份工。
在最初那几年里,我隔段时间就去她家看看,并把我所看到的她的母亲和女儿的情况写信告诉她。也可能因我描述的是她的亲人吧,她总说喜欢看到我的信,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三年后,关伯母(丁炎妈妈)带着外孙女去美国,三代人得以团聚。
丁炎在马里兰大学毕业后,被哈佛大学经济系录取为研究生。
丁炎真的很爱国,她常忧虑自己那学习优秀、后来考上耶鲁大学的女儿,忘掉了中文,会对祖国没感情。她亦十分想念在向阳奋斗的日子,当她从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看到,燕化为国家上缴了巨额利润时,激动了好久。91年听说向阳有个大聚会时,又“恨不能插翅飞回去畅谈”。她几次提到想为国内经济改革能有稍许贡献,想为我们母校--女附中搭建一个中美学生互换的平台。
1999年,丁炎父亲逝世十周年,她作为母亲的全权代表回国,到上海,将父亲的骨灰撒在了长江的入海口。回北京,看望父母的故友。我们见面时,我将我珍藏的一版光明日报,关于介绍她父亲事迹的报纸,当做礼物送给了她。我建议,帮她联系老苯的同事,和大家见上一面。她抱歉的说,行程太紧了,先到北京,后去上海,再回北京,实在没有时间了。我打车把她送到了北大校门口,依依惜别。我知道丁炎是带着遗憾走的,她的活动是组织给安排的,不能自主。因为她不止一次在信中问起过车间那些老同事、老领导的近况。可惜我们只照了这一张照片。
老苯许多同事都说很想念丁炎,我也是。
谁能找得到她?
我和大家说说下面这张照片的来历。
我和丁炎在厂里时就相处很好,她赴美留学后,我们断续通信了十几年,遗憾的是现在我们又失去了联系。1999年她为了安顿父亲的骨灰,回了一次国,这张照片就是她来看我时,在我家楼下照的。回美前,她给我留下了邮箱,由于我当时因事耽搁了很久,发邮件不及时,再写时她已没有了音讯。后来我曾经多方打听,只有吴蒙尔说过,咱厂有人在美,曾听到过她的消息,但这人我不认识,也就没记住。
1983年,丁炎告别了双亲和女儿,到美国马里兰大学读书。当时她已有36岁,父亲丁声树老先生已住进协和医院的重症病房,女儿还在读小学,一老一小全都托付给了古稀之年的老母。她的出行,大有置自己于死地而后生的悲壮。可是在她的来信中,从来没有流露出一丝的自艾自怜,总是斗志昂扬,拼搏进取。她的勇气和意志真让人钦佩和敬重。
丁炎8岁才从美回国,所以留学对她,语言不是障碍,难的是“脑子笨,年龄大,精力差,忘性大”(她说自己),当她认识到这些弱项不是自己主观能改变得了时,“最现实的态度是:凡能争得者,则以全力争得之”。为了学好课程,她“少睡了那么多小时觉,耽误了那么多顿饭”,追着教授问问题。她的经济学教授收她是第一个中国大陆的学生,为她的勤奋好学所感动,评价她是“一个二年级的外国学生与三四年级甚至旁听的美国研究生们竞争”。因为她的成绩几乎门门得了A.。
丁炎虽然是名人之后,但一点儿也不娇气。在放假期间,经常除了补课还要打工挣钱,记得她说在第一个假期里,她竟打了十一份工。
在最初那几年里,我隔段时间就去她家看看,并把我所看到的她的母亲和女儿的情况写信告诉她。也可能因我描述的是她的亲人吧,她总说喜欢看到我的信,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三年后,关伯母(丁炎妈妈)带着外孙女去美国,三代人得以团聚。
丁炎在马里兰大学毕业后,被哈佛大学经济系录取为研究生。
丁炎真的很爱国,她常忧虑自己那学习优秀、后来考上耶鲁大学的女儿,忘掉了中文,会对祖国没感情。她亦十分想念在向阳奋斗的日子,当她从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看到,燕化为国家上缴了巨额利润时,激动了好久。91年听说向阳有个大聚会时,又“恨不能插翅飞回去畅谈”。她几次提到想为国内经济改革能有稍许贡献,想为我们母校--女附中搭建一个中美学生互换的平台。
1999年,丁炎父亲逝世十周年,她作为母亲的全权代表回国,到上海,将父亲的骨灰撒在了长江的入海口。回北京,看望父母的故友。我们见面时,我将我珍藏的一版光明日报,关于介绍她父亲事迹的报纸,当做礼物送给了她。我建议,帮她联系老苯的同事,和大家见上一面。她抱歉的说,行程太紧了,先到北京,后去上海,再回北京,实在没有时间了。我打车把她送到了北大校门口,依依惜别。我知道丁炎是带着遗憾走的,她的活动是组织给安排的,不能自主。因为她不止一次在信中问起过车间那些老同事、老领导的近况。可惜我们只照了这一张照片。
老苯许多同事都说很想念丁炎,我也是。
谁能找得到她?
编管组- 帖子数 : 205
注册日期 : 12-12-04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