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虹:中东欧六国行
陈虹:中东欧六国行
中东欧六国行
陈虹
7月17日—30日,和郭聿林、王丽芬夫妇、郑季厚、王玉琴夫妇、袁冬华一起报名参加了中旅组团的中东欧六国(匈牙利、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14天游。使得前年春天我们从新西兰旅游归途上就开始策划的东欧游终于实现。而我从俄罗斯游后,也很想去亲眼看看东欧这些前社会主义阵营小兄弟们“离经叛道”后的现状。一路上耳闻目睹,观风景,赏人文,回顾历史,了解民情。短短数日,所见所闻虽多是皮毛鳞片的表象,但联想对照,也感触颇深,此行夙愿以偿。归来后与郭聿林合作,随笔成文游记,呈给朋友们闲来一读,聊以解闷。下面是此次中东欧旅游的线路图(图1)。
图1:中东欧六国旅游路线图
7月17日 上午10:00首都机场T3航站楼集合。领队曹导是个80年生的北京小伙儿,身体健硕,口舌伶俐,在京城东四的胡同生长,又在旅游业侵淫十多年,说他是“京油子”,一点儿都不为过。
我们这个团有38人。最年长的是一位82岁的老太太——大学教授陈老师,60岁时中风偏瘫,70岁时直肠癌手术,老人家都以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战胜了疾病。她对我们说:“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活着一天,就要开心的玩一天”。这次携手80岁的老伴,在儿子、儿媳的陪同下出游。让我们钦佩不已,与其合影(图2)。最年幼的是一个8岁的小男孩,年龄虽不大,由姥姥带着也曾多次出国旅游,是个旅游小达人(图3)。我们这6个共和国的同龄人屈居第三。余者年龄不等、特色各异,让我们开了眼界,见识了众生相。的确,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使国人的钱包鼓了许多,思想也解放了不少。
图2:和陈老师夫妇合影
图3:和8岁男孩合影
13:45 我们乘坐的CA721航班晚点40分钟起飞,径直向西北飞去。空中飞行8小时后,16:50(与北京时差5小时)飞机降落在明斯克(白俄罗斯首都)机场。下机等候2个小时,明斯克机场很小,且建筑设施老旧(图4)。
图4:明斯克机场
18:55 CA721再次起飞,空中飞行近两个小时,19:40到达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与北京时差6小时)。出关见到地陪导游小李,一个30出头的北京小伙,中等身材,结实有力,10岁时就随经商的父母来到匈牙利,迄今已21年。中小学上的是台湾人办的华语学校,大学在美国上的。许是常年在国外的原故,比曹导略显单纯、率性。
来机场接站的大巴是五星级的奔驰,车况不错。更让大家满意的是司机—一个圆头圆脑、憨厚朴实的匈牙利中年汉子(图5)他不仅车技娴熟,服务态度也很好。十几天的长途拉车,安全行驶两千多公里,不辞辛苦的为大家服务,赢得团友们的一致赞誉。
图5:和司机师傅合影
此时天色已晚,大巴直接送我们去酒店休息。车进市区,华灯初放,多瑙河上的桥梁以及两岸的主要建筑都镶嵌着各色灯饰,将夜幕中的布达佩斯映衬得格外璀璨夺目,别有一番风韵。难怪她有着“东欧的巴黎”和“多瑙河明珠”之美称。车上,李导介绍了匈牙利的简史和概况。
历史考证:一世纪末,就有罗马帝国的凯尔特人居住在这里,之后没落。四世纪东方的游牧部落匈奴人西迁至此落脚。9世纪末,又有马札尔人七个部落的民众跟着大酋长阿尔帕德,离开乌拉尔山麓和伏尔加河湾向西迁徙,至多瑙河边的喀尔巴阡盆地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多数历史学家认为:马札尔族实际就是匈奴人的一支,当年因战败离开故土,向西迁徙。但匈牙利人更愿意认定:马札尔族原是芬兰—乌戈尔人,迁移到东欧后与早在当地居住的匈奴人融合。虽然各执一词,但不可否认的是,匈牙利人确实具有匈奴人的血统。
公元1000年,伊斯特万大公在国内推行天主教,并获教皇加冕,成为匈牙利王国国王。在位期间,伊斯特万打击贵族、加强王权、分封土地,确立并巩固了封建制度。伊斯特万死后,匈牙利陷入长期动乱,内战、外战连年不断。其间,蒙古曾一度占领匈牙利,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也曾沦为匈牙利附庸国。
1458-1490年,马加什一世国王统治匈牙利,武力扩张领土,发展经济,国力鼎盛,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一个艺术文化中心,这几十年是匈牙利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1526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入侵,统治匈牙利长达一个半世纪。1699—1849年又开始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
1848年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科苏特领导匈牙利的民族民主运动,主张摆脱奥地利统治、废除农奴制。诗人裴多菲也领导“青年匈牙利”等激进组织举行民族起义,并写下了震撼人心、常为后来革命者引用的著名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1849年科苏特担任元首的匈牙利共和国成立,随即被俄奥联军镇压,恢复了君主立宪的王国。裴多菲在抗击俄军前线牺牲,科苏特流亡国外。
1867年与奥地利组成奥匈帝国。1914年追随德、奥,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经济萧条,民不聊生。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匈牙利成立资产阶级联合政府。1919年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匈牙利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联合夺权,成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短短133天就被军人政变推翻,匈牙利陷入法西斯独裁统治。
1940年匈牙利加入德意日轴心国法西斯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直追随德军作战。1945年苏军占领匈牙利。1946年匈牙利共和国成立。1947年国会选举,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1956年发生“十月事件”,即国际共运史上著名的“纳吉事件”(容后详说)。1965年实行经济改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1989年国会修宪,将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更名为匈牙利共和国。实行多党制,设立总统。1990年退出华沙条约组织。1999年加入北约。2004年加入欧盟。2007年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
匈牙利国土面积为9.3万平方公里,全国人口1000万。2012年公布的人均 GDP是1.27万美元,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匈牙利的货币福林,由于长期通胀的缘故,纸币最大面值20000,最小面值500。福林与欧元的汇率现为300:1。匈牙利的社会福利保障健全,税赋较低。义务教育12年,医疗治病几乎不花钱,物价便宜。以房价为例,布达佩斯市中心最好的房子每平米合人民币1万多元。
1949年10月匈牙利与中国建交。李导说:由于中国坚持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年纪大些的匈牙利人对中国不太感冒。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匈牙利政府和年轻人比较现实,对中国感兴趣。匈牙利现有华人、华侨2000多人,其中1500人居住在布达佩斯,大多比较富裕。小李还说:国内能吃到、玩到的东西,在匈牙利都有。自己热爱祖国,却害怕北京的空气污染……。
来到东欧的第一晚,我们下榻在布达的一家四星酒店。
7月18日 9:00出发,晴空万里,骄阳似火。今天上午的日程是游览布达老城区。这是酒店大堂的两幅示意地图(图6)。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多瑙河自北向南纵贯布达佩斯。河西岸布达是起伏的坡地,喀尔巴阡山余脉在这里骤然终结;河东岸佩斯是广阔的原野,匈牙利大平原从这里发端延展。原本两个遥遥相对的古城,经过几个世纪的扩建,1873年合二为一,可至今仍保留着各自的风貌。多瑙河上九座美丽壮观的大桥将两城亲密的联系在一起。布达这边古朴静谧,多是老城古建筑,也是富人居住区;佩斯那边繁华热闹,是行政、商业和文化中心。这座都城完好的保留了匈牙利史上各个伟大时期的建筑。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全市200万人口,却有800多家星级酒店宾馆——名副其实的一个旅游城市。
图6:布达佩斯示意图
(左图凸显布达,右图凸显佩斯)
布达老城区主要都在城堡山上,登上数十级台阶。我们先去著名的渔人堡(图7)。这儿曾是中世纪城堡的一段围墙,是当地渔民协会防卫用的。现在石砌的古罗马风格建筑看似老旧,其实是近代设计家福里杰斯于20世纪初完成的建筑杰作。城墙上有七个塔尖圆堡,象征着9世纪末迁徙来此的七个马扎尔部落。我们买票登上南边一段有4个塔尖圆堡的城墙(北边一段那三个被希尔顿酒店租用作室外餐厅,不对外开放)。居高临下,凭栏远眺,多瑙河及对岸佩斯的景色尽收眼底(图8)。
图7:渔人堡
图8:远眺对岸佩斯景色
渔人堡旁边就是马加什教堂(图9)。这座有石造塔尖、镶嵌彩色马赛克屋顶的教堂,外观是新哥特式风格,细看则蕴含着匈牙利民俗、新艺术风格和土耳其风格等多种建筑风格。最早是13世纪由国王贝拉四世建造的布达圣母教堂。700多年来,改朝换代,历尽沧桑。15世纪扩建后,马加什国王在这里举行婚礼,因此改名马加什教堂。此后,因历代匈牙利国王的加冕仪式都在这儿举行,亦有“加冕教堂”之称。16世纪奥斯曼帝国入侵,教堂部分建筑焚毁,改建成清真寺。土耳其人被赶走后,教堂复建又加入巴洛克式和哥特式设计风格。现在是20世纪初修建后的风貌。
图9:马加什教堂
教堂外三位一体广场上,东侧的青铜骑马雕像是匈牙利第一位信奉天主教的国王圣斯特凡。西侧带喷泉的纪念柱是为纪念14世纪那次传染漫延至全欧洲的黑死病(又称鼠疫)大瘟疫解除而建。在欧洲,特别是东欧的许多城市广场,都建有这样的纪念柱。可想而知,当时这场大瘟疫流行状况之惨重。
我们沿着老城区的街道南行,先看到这座有卫兵把守的老建筑是总统府(图10)。细看门楣上的MDCCCVI为古希腊数字,即1000+500+100+100+100+5+1=1806,意思是建于1806年。
图10:匈牙利总统府
总统府的西边就是布达王宫(图11)。13世纪初建时只是筑有高墙的简陋城堡,15世纪建成哥特式带有庭院的王宫。其后几经战乱,损毁严重。18世纪改扩建后面貌焕然一新,不仅建筑规模增大,建筑风格也改为巴洛克式。19世纪奥匈帝国时期更臻完善,成为欧洲最辉煌的王宫之一。二战期间再度被毁,至今未能完全修复。现在这里是匈牙利工人运动博物馆、布达佩斯历史博物馆和国家图书馆。王宫前广场上伫立着欧仁尼大公的青铜雕像,横刀立马,威风凛凛。他是17世纪率军从土耳其人手中收复匈牙利国土的军事首领。在王宫游览下楼梯时,我不慎摔倒,庆幸未伤及筋骨,只是肿痛淤血,之后步行只能一瘸一拐的慢走了。
图11:布达王宫
离开王宫,乘坐大巴到城堡山南边的盖勒山。盖勒山海拔235米,是布达佩斯全城的最高点。山顶上,伫立着一座14米高的自由女神雕像(图12),原名“解放纪念碑”。 1945年二战末期,德国党卫军据守在盖勒山上最后的一个碉堡中负隅顽抗。苏联红军反复进攻中,有数千将士牺牲。1947年,匈牙利著名雕塑家基什法尔鲁迪为纪念苏联红军解放布达佩斯而设计了一组雕像。在自由女神像前面,原来还有一座苏联红军战士高举旗帜的雕像,基座前面镌刻着“为纪念解放匈牙利而牺牲的苏军将士们”,背面是数千阵亡将士的名字。
图12:自由女神雕像
20世纪末,匈牙利社会制度改变。在彻底清除苏联影响的全民浪潮中,“解放纪念碑”更名为自由女神像;苏军战士的雕像被拆除,基座上的题词改为“为纪念所有为匈牙利的自由、民主和独立而牺牲的人们”,苏军阵亡将士名单也被刮掉。由于近、现代的历史积怨,匈牙利民众对前苏联(现俄罗斯)的敌视心理很强。在自由女神像的后面,还有一座石砌城堡,是1850年哈布斯堡王朝为镇压匈牙利自由革命建造的。现在变成了小卖部和咖啡馆。
时近中午,我们乘大巴驶过伊丽莎白桥,先去位于佩斯闹市区的中餐馆吃午饭。然后去英雄广场(图13),这是一处融合了历史、文化和政治的游览胜迹,壮丽恢宏,就好像我们北京的天安门广场。1896年为纪念阿尔帕德率领马札尔部落民众定居东欧1000年而建。整个工程历时33年,1929年竣工。
图13:英雄广场
广场面对着宽阔笔直的共和国大道,背后是花木繁茂的城市公园。两侧分别是是匈牙利的艺术馆和美术馆。广场中心矗立着千年纪念碑——36米高的一个巴洛克式圆柱形石碑。碑顶伫立着一个女性天使的铜像,她一手持十字架,一手持王冠。碑座上有七个部落首领的雕像,戎装骑马,手执兵刃,威武雄壮。李导说,仔细看他们的脸庞,依稀可见蒙古人的面目特征。碑前还有一具重达47吨的白色石棺,棺盖上书浮雕大字是“为我国人民的自由和民族利益而牺牲的英雄永垂不朽”。纪念碑的后面是两座16米高的弧形柱廊,形成一个巨大的凯旋门。柱廊中伫立着14位匈牙利历史上著名的统治者和民族解放运动英雄的雕像(伊斯特万、贝拉四世、马加什和科苏特等位列其中),神采奕奕,生动逼真。广场用青、白两色的水磨石铺地,可容纳20万人集会。匈牙利重大的国事活动和节日庆典都在这里举行仪式。
午后,我们前往布达佩斯西南90多公里的一处旅游胜地——被誉为“匈牙利海”的巴拉顿湖区。这是中欧最大的湖泊,其地貌形成可上溯至2万年前的冰河时期,历经无数次的地壳运动、火山喷发,终成于5000到7000年前。整个湖区从东北到西南长78公里,宽1.5至15公里,呈狭长条状,面积596平方公里。平均深度仅3.3米,最深处11米,湖水清澈,景色诱人。湖北岸群山耸立,林木苍翠,恰似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阻挡寒流南下。湖南岸宽阔平坦,水浅沙细,湖水中富含矿盐,浮力很大,是一处绝好的天然浴场。大巴穿行在环湖公路上,两边绿树丛中,星罗密布着数百家疗养院、酒店宾馆和度假别墅。别墅的房价是匈牙利最贵的。
我们在东北湖滨的蒂哈尼半岛下车,自由活动两小时。这儿是整个湖区景色最优美的地方,深入湖心的半岛端部距南岸仅有1.5公里,像是要把巴拉顿湖断然分为两半。我们在岛上沿着弯弯曲曲的街道悠然漫步,路两侧都是古朴典雅、充满民俗风情的小店(图14),咖啡馆、小酒吧、纪念品商店……。走不多远就是岛端,站在这里可以远眺整个湖区风貌。碧水蓝天,波光旖旎,湖上白帆竞技,空中鸥鸟高飞,不由得让你心旷神怡(图15)。芳草如茵的山坡上,绿树掩映,还有一座18世纪建造的修道院,我们刚好碰上一对匈牙利青年在这里举行婚礼。现在正值假期,游客很多,熙熙攘攘的。听说,岛上还有漫山遍野、芳香扑鼻的薰衣草地;还有水草丛生、芦花摇弋的芦苇荡;还有野生动物保护区……。时间所限,我们都未能去。
图14:蒂哈尼岛上的小店
图15:远眺巴拉顿湖
傍晚时分离开蒂哈尼岛,去湖区西南边7公里的黑维兹温泉小镇,今晚就住宿这里。黑维兹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处以丰富腐殖质泥炭为底的温泉湖。若按面积计算,它排名欧洲第一,世界第二。面积4.4公顷,湖深36米,温泉水从38米深的火山口源源不断地涌出,日流量高达8千万公升。湖底水温为40度,湖面水温29度。最神奇的是,湖面水可随温度变凉而逐渐下沉,底下的温水会及时补充上来。这样每隔28小时,湖水就自动更换一次,以保持恒温。即便是在冰天雪地的寒冬,水温也不会低于26度。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可以泡澡。温泉水中富含钾、钠、钙、镁和氯、碘、硫磺及氟化物、氢化物、硫化物等物质,对风湿病、关节炎有疗效。
黑维兹小镇的每家酒店宾馆都设有温泉浴池,从温泉湖引水,供客人泡澡。晚饭后我们稍事休息,就去酒店的温泉池泡浴。夏季水温35-37度,浸泡在水中,除稍感温热外,没有其他特殊的感觉。
(未完待续)
※=※=※=※=※=※=※=※=※=※=※=※=※=※=※=※=※=※=※=※=※=※=※=※
由编管组于2015-09-29, 19:33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编管组- 帖子数 : 205
注册日期 : 12-12-04
7月19日
7月19日 7:30出发,美丽的小镇还沉浸在清晨的宁静之中。在镇中心,我们沿着商业街向温泉湖畔走去,时辰还早,街两边的小商店还都没开门,各家商店的建筑设计都别具特色(图16)。
图16:黑维兹小镇商业街
由于温泉湖提供了充沛的地热水源,这里的花草树木也得天独厚,受到大自然特别的眷顾。花开得格外鲜艳,树长得格外葱郁,空气清新,景致幽雅(图17)。历史上古罗马人、北匈奴人、东哥特人、阿瓦尔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这里一直是匈牙利贵族菲斯提蒂兹伯爵的领地。1795年在湖边建起了第一座男、女分别使用的温泉浴室。一次大战后,又在湖西建起了整排的浴室。当时,来黑维兹泡温泉是欧洲达官贵人的时尚。1952年匈牙利在这里建起了国家疗养院。近些年来,这个只有5000户居民的小镇每年都要接待20多万海内外游客。
图17:黑维兹温泉公园
温泉湖周围是一座公园,属国家自然保护区。湖面上,水气氤氲;林木间,轻雾袅袅。现在大门紧闭,还未开始营业。门票6欧元一张。真想进去实地体验一次泡温泉,却只能隔着铁丝篱笆远观,而不得亲近。转身离去,感慨世事难能尽如人愿,总有缺憾。
9:00集合,大巴一路向西南边境驶去,今天我们要离开匈牙利,到克罗地亚。车上,曹导、李导哥俩儿合计好后对大家说:修改原来旅游计划中的自费项目,除多瑙河游船外,再增加三个,分别是斯洛文尼亚的布莱德湖区;捷克的赫鲁博卡古城堡和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迪斯拉发。让大家表决,无人举手反对。这样一来,每人再多收190欧元(两个导儿创收有方)。原本自愿参加的自费项目变成不得不参加的必游项目;原本宽裕、轻松的旅游日程也因加内容、挤时间、赶路程而变得紧张、疲劳。我们几个虽然觉得有违初衷,可又无奈。参团游只能少数服从多数。于是乎,原计划的五国游也就变成了实际的六国游。
李导简要的介绍克罗地亚的概况。国土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430万,其中克罗地亚族人占89.6%,其余为塞尔维亚、穆斯林、匈牙利、阿尔巴尼亚等少数民族。克罗地亚是前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旅游、建筑、造船等产业基础良好。近年来经济下滑,失业率较高。货币库纳,与欧元的汇率现为7:1(与人民币大体相当)。
8世纪末,克罗地亚建立了早期的封建国家。10世纪建立了强盛的克罗地亚王国。12世纪至16世纪被匈牙利统治。其后到20世纪初奥匈帝国崩溃,一直被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918年与一些南部斯拉夫民族联合成立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成立克罗地亚独立国。二战期间,以铁托元帅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率领各族人民,奋起抵抗,以170万生命牺牲的代价,最后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创建了自由独立、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克罗地亚是六个共和国之一。1990年举行多党制大选,共产党下台,民主共同体获胜执政。年底通过新宪法,规定克罗地亚为主权和民主国家。1991年5月全民公决,宣布独立,脱离了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此举引发了境内塞尔维亚族人的武装抵抗,1992年2月联合国决定向克境内的塞族居住区派遣保护部队。同年5月中国与之建交,随后克罗地亚加入联合国。2013年加入欧盟。
11:00大巴到匈克边境。因克罗地亚还不是申根国家,我们都要下车办理出入境手续。只出来一个边防工作人员,用一台老旧的计算机,磨磨蹭蹭地照章办事,效率特慢,足足耗费1个多小时。到克罗地亚这边就痛快多了,梆梆梆盖章放行。李导说,每逢旅游旺季,克罗地亚就开放边境,吸引外国游客。旅游业是他们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每年的旅游收益可占GDP总值的15%左右。
12:00我们到了克罗地亚的首都萨格勒布。这座中欧的历史名城坐落在萨瓦河西岸的梅德韦德尼察山脚下,建于11世纪。萨格勒布的中文意译是“战壕”,火药味还真浓。它曾是前南的第二大城市,现有人口80万,面积284平方公里。城市由三部分组成:教堂、市政厅等老建筑组成的老城,也称上城区;广场、火车站、国家剧院和商业区组成的新区,也称下城区;以及战后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市区。其西北60多公里处的库姆罗维兹村是铁托的故乡。
大巴停在下城区的中央火车站前(图18),对面就是金碧辉煌、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国家剧院(图19)。我们在附近的中餐馆匆匆吃完午饭,顶着烈日,开始游览萨格勒布上城区。先到老城的地标性建筑—圣母升天大教堂(图20),又称萨格勒布大教堂。最早建于11世纪末,由匈牙利国王拉蒂斯拉夫一世修建。1880年地震被毁。1899年重建,采用哥特式建筑风格,增添了两个108米高的尖塔,显得更加宏伟壮观,由此也成为全国最高的建筑。
图18:萨格勒布火车站
图19:萨格勒布国家剧院
图20:萨格勒布圣母升天大教堂
从教堂向西走不远就是多拉克菜市场—萨格勒布老百姓们的菜篮子。左绕右拐地沿着一条坡度很大的巷道直走上去,再爬数十级台阶(据说有一老式铁轨缆车,今天周日休息),才看到圣马可教堂(图21)。这座教堂始建于13世纪中叶,1882年建成现在哥特式风格。最有特色的是屋顶用马赛克镶嵌的彩色图案,格外醒目。图案由两个臂章和衬底组成,左面的表示当年克罗地亚的三个古王国,右面的是萨格勒布的城市徽帜 。教堂左邻的老建筑现在是总统府(图22)。周边的一些老建筑也多是国家议会和政府机构的办公楼。
图21:圣马可教堂
图22:克罗地亚总统府
原路返回,走下来到市中心的耶拉季奇广场(图23),周围那些18、19世纪建造的巴洛克建筑都是银行和商业中心。中央矗立的青铜雕像是克罗地亚的民族英雄耶拉季奇。1848年,他率领军民打败了匈牙利人的入侵,使克罗地亚第一次成为统一的国家。
图23:耶拉季奇广场
时近傍晚,大巴送我们去市郊的酒店。晚饭在酒店吃的西餐,头盘汤是只有几根方便面的清汤寡水;撒拉菜是两大盆清拌圆白菜丝;主菜是几块鸡丁掺合的夹生米粥。大家面面相觑,胡乱划拉几口,凑合了事。这还真应了李导说的那句话“什么都便宜,什么都没有”。
(未完待续)
※=※=※=※=※=※=※=※=※=※=※=※=※=※=※=※=※=※=※=※=※=※=※=※
编管组- 帖子数 : 205
注册日期 : 12-12-04
7月20日
7月20日 9:00出发。克罗地亚国内没有高速公路,官方说是为了生态保护。李导不客气的说还是缺钱。可是克罗地亚民众的幸福指数却很高,世界排名第18位。可见幸福与富裕也不完全成正比。
上午150公里的山路,大巴开了近3个小时。11:50我们到了普利特维采湖国家公园。先在公园附近小镇的餐馆吃午饭,还是西餐,主菜是烤鱼,比昨晚强多了。我们坐的餐桌邻近烤面包炉,于是高兴地与忙碌的面包师合影(图24)。
图24:十六湖餐厅和面包师合影
中午1:30买票排队进入国家公园。公园门口的图示(图25)可以让我们清晰的看出,普利特维采湖群是由众多高低、宽窄不同的瀑布相互连接而成16个大小、形状各异的山地湖泊,因此又称“十六湖”。1949年建成国家公园,总占地面积19462公顷,其中森林占70%以上。因其景观景色与我国四川的九寨沟相似,又被中国游客称为“欧洲的九寨沟”。的确,十六湖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理地貌。数千年来,水流经过石灰岩上,逐渐沉积而成的钙化钡屏障构成自然堤坝。阶梯状一节节飞流而下的瀑布将十几个湖泊串连在一起。一年四季,景色不同,让人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人间美景。十六湖是克罗地亚最大、最美、最著名的风景胜地,1979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图25:公园门口示意图
湖群按地势高低分为上湖区和下湖区,上湖区坐落在白云石亚地层山上,周围茂密的原始森林,是熊、鹿、狼、狐、鹰诸多禽兽的栖息地;下湖区则位于两山之间的一条石灰岩峡谷中。上下湖区十六个山地湖泊,总长约10公里,面积为217公顷。从第一湖到第十六湖高差达135米,最大的瀑布落差是76米。公园管理处为游客设计了数条长短不同的游览路线,我们时间有限,选择了3小时左右的下湖区短途路线。
走进湖区,低头远看,就是那条落差最大的瀑布。李导说,一会儿可以走到瀑布跟前细看。湖区内岔路很多,要大家跟紧他。我们沿着曲折的木栈道在林间前行(图26),湖泊两岸是时而陡峭、时而平缓的崖壁。这是一处坡度很陡的洞窟,我们穿行其中,小心翼翼的沿石阶而下(图27)。小袁和玉琴还帮我找了根树棍拄着。
图26:十六湖栈道上游人如织
图27:在石灰岩洞窟里
说起瀑布,若论雄伟壮观的气势,十六湖远不及维多利亚、尼亚加拉和伊瓜苏等世界著名的大瀑布。可她别具风韵,人走在木栈桥上,脚下万千溪流涓涓、细细、密密地涌淌着,犹如一道道水帘……,那么柔美、细腻、灵动、静谧,易于亲近,不能不令人称道(图28)。湖水清澈,湖面野鸭游弋,水中游鱼嬉戏(图29)。倒卧在水中的树木,经多年钙化,形成罕见的水底玉树奇观。继续下行,一直走到十六湖的末端—那个落差最大的瀑布前(图30)。
图28:十六湖流水潺潺
图29:水中游鱼
图30:落差最大的瀑布
我们又爬坡上行到下湖区的游客服务中心,这里有餐馆、洗手间、小卖部和游船码头。16:40乘船返回,由于湖水深浅不同,在中途码头大船换乘小船。下船后,再步行20多分钟,经过国家公园的酒店。大巴已在这里等候我们。
17:40开车,向西北方向的亚德里亚海滨城市奥帕蒂亚驶去。克罗地亚有17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21:30车进奥帕蒂亚,暮色苍茫,华灯初放。我们先去海边的餐厅吃饭(图31),海鲜大餐全是鱼,烧鱼汤、小鱼拌撒拉菜、烤鱼加几个海虹和一团土豆泥。今天中饭是鱼、晚饭还是鱼,算是过足了吃鱼瘾。在海滨夜色中,品味着鱼鲜,真是一种享受!只可惜太累了,恨不能早点儿到宾馆,倒头便睡。
图31:奥帕蒂亚海边晚餐
(未完待续)
※=※=※=※=※=※=※=※=※=※=※=※=※=※=※=※=※=※=※=※=※=※=※=※
编管组- 帖子数 : 205
注册日期 : 12-12-04
7月21日
7月21日 一觉醒来,天已大亮,错过了日出。按照郑季厚每天清晨散步的习惯,我们漫步在酒店周围,欣赏海滨景色。奥帕蒂亚这座海滨小城整洁美丽,素有“亚德里亚海的明珠”之称,历史上曾是欧洲王室的度假胜地,现在更是克罗地亚著名的旅游胜地。9:00出发,前往斯洛文尼亚的波斯托伊那大溶洞。
斯洛文尼亚现有人口200多万,国土面积2万平方公里。是欧洲的一个发达国家,也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创始会员国。2011年人均GDP2.45万美元,在东南欧经济转型国家中名列第一。
6世纪末斯拉夫人迁徙到现斯洛文尼亚一带。9—20世纪初,一直受德国和奥匈帝国的统治。从1918年底成立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到1991年脱离前南,宣布独立,其间的历史发展和克罗地亚相同。1992年5月,斯洛文尼亚加入联合国。2004年3月到5月,斯洛文尼亚先后成为北约和欧盟正式成员。2007年月加入欧元区,年底加入申根国家。
上世纪末期,斯洛文尼亚经济处在艰难的转型过渡期。大型国企几乎全部倒闭、分解,工业水平急剧下降,失业率激增,经济萧条。随着私有化进程的完成,经济环境日益改善。到21世纪初叶,逐步转变成一个发达国家。
在克斯边境,从非申根国家进入申根国家,我们又耗时40分钟下车办理出入境手续。大巴进入斯洛文尼亚境内,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途中看到一处残墙断壁旁,足球场大小的空地上停放着报废的飞机、坦克、大炮。李导说,1991年为阻止斯洛文尼亚独立,南斯拉夫驻军武力干涉开枪镇压,经过10天激烈的战斗,南军被迫撤兵。这就是当年战争使用过的武器和留下的遗迹。现在是一个露天的独立战争纪念馆。
当初在前南共和国中,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都是经济富裕地区(好比中国的华东、华南),因此南斯拉夫非常不愿意他们独立出去。前南解体后,塞尔维亚的日子很不好过。不仅国土面积缩小,而且失去了很多经济资源,综合实力大减。就拿首都贝尔格莱德来说,多瑙河穿城而过,却没钱修建一座桥梁,还是中国出资援助建桥。
有国内专家分析前南解体的原因,归咎于上世纪70年代初铁托实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几项政策:1、国企工人执股,实行工人自治,造成财产权利方面的巨大漏洞,严重侵蚀了国有资产;2、实行民族自治,各共和国扩权,而联邦政府削权,造成各地区闭关自守,缺乏交流。前南斯拉夫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字、没有统一的市场经济、没有统一的法规法律,只是凭借铁托的个人威望维系着联邦国家的统一。其实,国企改制和民族问题(新疆、西藏)也是现今中国深化改革所面临的两大难题。如何掌控适度,难能不易。
1980年暮年伟人倒下后,又勉强维持了十年。直到反法西斯胜利和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红利彻底吃尽,周边的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政变后,经济实力较强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率先提出独立,从而导致多米诺骨牌的连串效应,炮火硝烟、伤亡惨重的战争也终究未能挽回前南最后的四分五裂。
11:00到波斯托依那溶洞景区。斯洛文尼亚国土不大,喀斯特地貌的溶洞竟有6000多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波斯托伊纳——欧洲第二大溶洞。全长27公里,洞深115米,海拔562米,是比弗卡河的潜流对石灰岩地层长期(300万年之久)溶蚀而成。洞内套洞,有隧道和石桥相连,形成一条曲折幽深的洞穴长廊。洞内高悬的钟乳,挺拔的石笋,五光十色,千姿百态。流经洞中的地下河时隐时现,时而清澈宁静,时而急流奔泻。
洞温常年保持在10度以下,溶洞内有多种生物,其中最珍稀的是一种通体白色、没有眼睛的火蜥蜴——俗称“人鱼”的动物。考古学家还在洞内发现了50万年前的石器遗址和已灭绝的洞熊骨骼,证明猿人曾在此生活过。
从溶洞入口的签名墙可知,13世纪就有游客来此探险。1872年洞内修筑小铁路;1884年安装电灯,替代原来的蜡烛、油灯、火把;二战期间,这里曾作为德军的物资仓库,洞里的隧道多为苏军战俘修建。1967年改建新式铁路。现在每年可接待60万游人。
我们11:30进洞,1个半小时的游程。从洞外38度的高温进到洞里,骤降了近30度,大家都穿上御寒的衣服,怕冷的丽芬、玉琴甚至穿上了羽绒服。我们先乘坐两公里的电动游览车,下车后开始1.7公里的步行游览。每批游客都有溶洞管理处的英文导游讲解带领。
首先看到的是比入口还高40米的“大山洞”——由洞顶倒塌的石灰岩堆积而成。站在湿漉漉的石阶上,抬头仰望,阵势庞大的钟乳石群(图32)。
图32:波斯托伊纳溶洞里的钟乳石群
沿着隧道和石桥前行,我们又进入“漂亮洞”。漂亮洞分红厅、白厅、和面厅,红、白二厅顾名思义,因钟乳石所含矿物质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罕见的是“面厅”,洞顶密密地悬垂着万千细丝,形似面条(图33)。临近洞末端的这组最漂亮、名为“钻石”的钟乳石(图34),是波斯托伊纳溶洞的标志象征。
图33:波斯托伊纳溶洞的面厅
图34:名为“钻石”的钟乳石
再前行看见一个大玻璃柜,里面是几条“人鱼”(图35)。这种罕见的动物只能生存在亚德里亚喀斯特溶洞的水中,寿命可长达百年以上,堪称活化石。
图35:溶洞里的珍稀动物“人鱼”
前面豁然开朗,是一处面积足有3000多平米,高40米的大山洞。因以前常在这里举办古典音乐会而得名“音乐厅”,这里有纪念品商店和洗手间,也是返程的车站。我们乘坐电动车(图36)前往洞口。观赏过国内外很多溶洞,还是第一次乘坐电动车出入其中。
图36:进出溶洞的电动车
午饭是在景区餐厅吃西餐——份量很足的烤猪排。饭后,大巴向去西北行驶一个多小时,到阿尔卑斯山南麓的布莱德湖。下午15点,烈日炎炎,可湖水温度并不高,原来这是一个冰川湖。阿尔卑斯的高山雪水,不断注入湖中。湖长2100米,宽1000米。湖水蓝绿如翡翠,映照出周围阿尔卑斯山峰的倒影。远离都市尘嚣,天然瑶池美景。夏季是划船、游泳、钓鱼的理想场所,冬季是冰雪运动的绝妙去处。布莱德湖无愧“映山之眸”的赞誉(图37)。
图37:布莱德湖景
湖中小岛上弥漫着古老神秘气息的天主教堂和湖边悬崖峭壁上的古城堡(图38),都是1004年德国皇帝亨利二世修建的。布莱德景区有数十家旅馆、酒店,其中坐落在山坡密林中的一幢灰白色三层小楼十分有名,那曾是铁托的度假别墅。17:30集合时间,湖区上空乌云密布,天色越来越暗,我们赶紧上车离去。随着电闪雷鸣,暴雨如注打在湖面上……,庆幸已被我们甩在身后。
图38:布莱德湖山崖上的古堡
19:00我们已到斯洛文尼亚的首都卢布尔雅那。这个城市位于萨瓦河上游群山环绕的盆地中,是斯洛文尼亚的政治文化中心,仅有30万人口。历史悠久,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时代就已建城——艾摩那。12世纪改为现名。14世纪被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因其所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多受意大利、奥地利影响,自古以来就是欧洲的交通枢纽。
晚餐在华夏酒楼(图39)。老板是个不到50岁的浙江青田人,上世纪末去奥地利的中餐馆打工,积攒了一些钱后,只身到卢布尔雅那来创业。餐饮是勤行,辛苦打拼小二十年,如今已开了五家连锁中餐店。
图39:卢布尔雅那市的华夏中餐馆
(未完待续)
※=※=※=※=※=※=※=※=※=※=※=※=※=※=※=※=※=※=※=※=※=※=※=※
编管组- 帖子数 : 205
注册日期 : 12-12-04
7月22日
7月22日 7:30出发,去游览卢布尔雅那的旧城区。卢布尔雅那的中文意译是“一个被爱的地方”——浪漫而富有诗意。的确,旧城里遍布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和桥梁。古迹处处,风情无限。
旧城很小,走过斯洛文尼亚总理府(图40)。这座三重桥的主桥是建于1842年的石桥,1931年维修时在两侧各增建了一座辅桥,才形成现在三桥并排的模样(图41)。团队在桥旁解散,李导给大家一个半小时自由活动时间。桥南高高的山坡上是11世纪修建的古城堡,缆车还未运行,我们就没上去。
图40:斯洛文尼亚总理府
图41:卢布尔雅那的三重桥
沿街西拐就是市政厅和共和国广场。桥北巴洛克风格的城市教堂(图42)前面的圆形广场上矗立着国歌词作者、著名诗人普列舍伦的青铜雕像(图43),他一生为自由与和平呐喊,是斯洛文尼亚人民的骄傲。
图42:城市教堂
图43:中心广场普列舍伦的雕像
静静流淌的卢布尔雅那河上建有30座桥梁,其中最有名气的是龙桥(图44)——1901年建造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梁。桥两端的四个石座上各有一尊形似翼恐龙的青铜雕像,原来外国人也信奉驱邪祈福的龙图腾。来来回回转遍了,还没到一小时,只好在三重桥栏边的长凳上坐等集合。
图44:著名的龙桥
9:50大巴离开卢布尔雅那,驶向西北的奥地利。斯奥边境处是一条穿越阿尔卑斯山脉、全长8.6公里的隧道,是在斯洛文尼亚加入申根协定后,两国共同修建的。大巴连续在隧道中穿行,车窗外忽明忽暗,不断闪过连绵起伏、葱翠笼罩的山脉,蓝天白云,美丽的农舍民宅,如同粉彩画卷一般。
奥地利是一个位于欧洲正中的内陆国家,又被称为欧洲的心脏。人口845万,国土面积8.38万平方公里。经济发达,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2012年人均GDP4.6万美元,其人类发展指数2011年世界排名第19位.。日耳曼民族约占98 %,其余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匈牙利人是少数民族。官方语言是德语。
公元前400多年,就有罗马人、哥特人和巴伐利亚人在这片土地上居住。可直到公元996年史籍上才首次出现奥地利的字样。12世纪中叶巴本贝格王族统治时成为独立国家。1278年开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长达640多年的统治。1918年成立奥地利共和国,1938年被德国吞并。二战后被苏美英法四国占领,成立第二共和国。1955年四国与奥地利签订尊重其主权、独立的条约,撤出占领军,奥地利重获独立。同年10月,议会通过永久中立法。1971年与中国建交。
行驶在高速公路上,280多公里的路程。我们13:00到了萨尔茨堡——奥地利著名的音乐之乡,奥地利第四大城市,也是其西北部交通、工业、旅游中心,座落在多瑙河支流萨尔察赫河两岸、阿尔卑斯山峰之间。8—18世纪,这里曾是天主教大主教的驻在地和活动中心。星罗棋布的教堂和修道院、绿树成荫的园林和姿态各异的喷泉,把整座城市装扮得格外美丽。阿尔卑斯山的秀美风光与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浑然一体,1996年萨尔茨堡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李导带着大家走过萨尔察赫河上的大桥,走进旧城。街旁屏幕显示:气温39度。我们本想脱离北京的热炉,岂料却一头栽进欧洲的热浪。狭窄的街巷里,游客摩肩擦踵。匆匆在中餐馆吃过午饭,开始游览旧城。
远处山坡上的霍尔亨萨尔茨古堡(图45)建于11世纪,是中欧地区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一座中世纪城堡,历经900多年的风风雨雨,仍巍然屹立。
图45:霍尔亨萨尔茨古城堡
旧城里的萨尔茨堡大教堂(图46)最早建于公元774年;16世纪末火灾中被毁,1628年重建;二战期间教堂屋顶被美军飞机炸毁,后被修葺;1959年重修扩建。刻在门栅栏上的三个标志年代:774、1628、1959,记录了这座教堂的修建历史。
图46:萨尔茨堡大教堂
旁边就是莫扎特广场,最早是由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倡议、并发动萨尔茨堡民众捐资兴建。1842年,广场中心的莫扎特雕像(图47)落成。雕塑家高超的技艺让莫扎特铜像鲜活传神。你看他肩披斗篷、右手握笔、微抬左腿,好像要走下讲台,向人们诉说生活和艺术的真谛;你看他神情坚毅、英姿潇洒、目眺远方,仿佛在凝视故乡,正构思一首新的交响乐章……。
图47:莫扎特雕像
我们穿街走巷,来到粮食街9号。这座金黄色的六层楼(图48)就是莫扎特故居。1756年莫扎特在这里出生。在他36年短暂的人生中,近一半时间是在这里度过。1917年这里辟作莫扎特博物馆。
图48:莫扎特故居
回到萨尔察赫河北岸,与萨尔茨古堡遥相对应的米拉贝尔花园(图49)建于1606年,是当时的大主教迪特里希为取悦他最钟爱的情人莎乐美耗费巨资而建。这位主教大人万没料到此举会激起民愤,被告到罗马教廷后,撤职法办,终死狱中。美丽的米拉贝尔花园还曾是好莱坞大片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场地。花园中央是一座大型喷泉,四周有许多希腊神话的人物雕像。走在绿树浓荫里,刚好遇上一个民间乐队在演奏(图50)。米拉贝尔宫现在是萨尔茨堡的市政厅。
图49:米拉贝尔花园
图50:正在演凑的民间乐队
16:00我们乘大巴离开萨尔茨堡,前往萨尔茨卡默古特湖区。沿途重峦叠嶂的山峰,星罗棋布的湖泊,小溪、木屋、牛群组成了一幅幅田园绿野画卷,让你左顾右盼,目不暇接。
17:00车到享有世界美誉的哈尔施塔特小镇。这是一座紧依着险峻的山坡,在宁静的湖畔建造的小镇(图51)。海拔3000多米的壮美山峦、清澈见底的高山湖泊和那些依山而筑、高低错落、鲜花锦簇的木制民宅,将小镇妆饰成如梦幻般的人间仙境。优雅的生活环境,发达的经济条件,悠久的历史文化,迷人的湖光山色,吸引了众多的画家、诗人、音乐家在此聚居,给小镇增添了更多的浪漫情调和艺术气息。街头小店门脸前,摆放着琳琅满目的艺术纪念品(图52)。我们在湖畔漫步、休憩……流连忘返,奢想着能在这儿住上几日才好。19:00集合到一家西餐厅吃晚饭。餐前汤、撒拉菜、主菜烤鱼、餐后甜点,每道菜都做得精致,就是菜上得太慢,一顿饭吃了两个多小时。
图51:哈尔施塔特小镇
图52:哈尔施塔特街边小店门前
21:30我们乘车离去。夜色苍茫中,大巴行驰在乡间公路上。将近23:00才到住宿的酒店。
(未完待续)
※=※=※=※=※=※=※=※=※=※=※=※=※=※=※=※=※=※=※=※=※=※=※=※
编管组- 帖子数 : 205
注册日期 : 12-12-04
7月23日
7月23日 今天是大暑节气,晨起散步游逛。昨夜一场雨,将小镇洗刷的格外清爽(图53)。新鲜的空气中夹杂着丝丝凉意,感觉很舒适。9:00出发,长途拉车200多公里去东北瓦豪河谷的梅尔克修道院。原以为梅尔克也和从前看过那些修道院一样,无非就是修士、修女们研习经典、修身养性的地方。实地一看才知,梅尔克修道院那奢华富贵的气派,远非寻常修道院可比,不愧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装饰最华美的修道院。
图53:我们住宿的小镇酒店
公元6世纪时,这里只是多瑙河畔石岩上的一座古堡要塞。11世纪,奥地利巴本堡王朝的利奥波德一世改建成一座规模很大的修道院(图54)。百年后,巴本堡王朝势力大增迁居维也纳,就把修道院赠与天主教的本笃会(天主教中的隐修会,是一支秉持贫穷、圣洁和顺从三大教戒的流派)。修道院僧侣最多时有3000多人。而后数百年,历经宗教战争、土耳其入侵战事,修道院屡受创伤。1702年,奥皇利物浦三世拨款重修梅尔克修道院。由当时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柯罗曼主持整个工程。历时39年,建成现今规模宏大、外观内饰华美的巴洛克建筑群。在建筑学史上,堪称巴洛克风格建筑的杰作典范。由于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1780年奥皇约瑟夫二世大批解散修道院时,梅尔克得以幸免,此后又逃脱了拿破仑两次战争的破坏。
图54:中世纪梅尔克修道院模型
大巴离梅尔克小镇还很远,我们就看见这处金碧辉煌的建筑。据说,因为居高临下,远处而来的游客,不管是水路(多瑙河)乘船,还是陆路乘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梅尔克修道院。我们先在小镇上的中国酒家吃午饭,下午14:00入院参观。修道院大门口(图55),惯例有两把钥匙的标志,一把开启天堂之门,一把开启人的心灵之门,意为宗教修行可使人的心灵与天堂相连。现在门上是两个手执钥匙的金色天使。大门旁各有一尊白色石雕像,左侧是建筑师柯罗曼,右侧是利物浦三世。修道院现在仅有30名神职人员。
图55:梅尔克修道院大门
走进大门就是主厅院(图56)。从左侧上楼,长廊墙上挂着奥地利历代君王的画像。一间间相连的展厅里陈列着修道院曾经的文物珍宝。中世纪时的修道院,崇尚安贫乐苦,信奉节俭自律。一具当时底板可开合、以便多次使用的棺材复制品,证明了修行生活的清贫简朴。18世纪之后,宗教逐渐背离修行初衷,盛行华贵奢靡之风。这金线织绣的长袍是主教圣袍(图57),据说有27公斤重。这么沉重的行头,在重要仪式上主教大人要全副披挂,没副好身板还真难以承受。
图56:梅尔克修道院主厅院
图57:主教的圣袍
梅尔克修道院还成为哈布斯堡王朝的行宫。这个大厅就是王公贵族的餐厅,穹顶上的壁画精美绝伦,能让人的视线产生幻觉,以为壁画周边是弧形的。身着绿色长裙的讲解员脚下那快镂空雕花的金属板,是餐桌下冬季输送暖风的(图58)。拥有8万多册藏书和大量中世纪手抄书稿的修道院图书馆,被誉为世界最美的十大图书馆之一。修道院的教堂虽然不大,内饰装潢极尽奢华(图59),楼上还设有豪华包厢,专供王室成员做礼拜。
图58:修道院内豪华的餐厅
图59:修道院的教堂
走出修道院不禁感慨:凡尘俗世,欲望难耐。即便是宗教信仰,一旦沾染了权钱,也会变得面目全非。
16:30我们离开梅尔克。著名的瓦豪风景区就是从梅尔克镇到克雷姆斯镇之间30多公里长的多瑙河流域,这里是奥地利著名的葡萄和葡萄酒产地,也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风景区。大巴沿多瑙河岸边行驶,车窗外不断掠过远处山岩上的古堡废墟,近处坡地上的葡萄园。到克雷姆斯小镇,我们下车游览。这是小镇重建的古城石门(图60)。慢悠悠地走在小镇的街道上,从这头到那头,20分钟足矣。
图60:克雷姆斯小镇的古城门
18:30到林茨,这是奥地利第三大城市和重工业中心,也是多瑙河上游的河港。今晚我们就下榻在多瑙河畔的一家酒店。
(未完待续)
※=※=※=※=※=※=※=※=※=※=※=※=※=※=※=※=※=※=※=※=※=※=※=※
编管组- 帖子数 : 205
注册日期 : 12-12-04
7月24日
7月24日 早上8:00从林茨出发。今天的行程是游览捷克的克鲁姆洛夫古城镇和赫鲁博卡古城堡。
先简要说说捷克共和国,人口有1000多万,国土面积7.8万平方公里。公元前500年,凯尔特人居住在这里,并称之为波希米亚地区。后被日耳曼人取代。公元6世纪,斯拉夫人的一个部落东迁至此,成为捷克民族的祖先。此后千年随着战争,不断带来政权更迭,先后历经大摩拉维亚公国、波希米亚王国、罗马帝国、欧洲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匈帝国的统治。一次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成立。1939年德国占领捷克全境,成立了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1945年5月根据雅尔塔秘密协议,美军停止进攻,由苏军解放了布拉格。全国成立了以共产党为首的民族阵线联合政府。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1960年更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1968年新任捷共第一书记的杜布切克掀起了史称“布拉格之春”的政治民主化改革运动。平反冤假错案;发扬党内民主;实行新闻出版自由;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实施全新的经济管理体系。同年8月,苏联及华沙条约成员国50万大军入侵捷克,扑灭了这场运动。21日清晨,刚从睡梦中醒来的布拉格民众突然发现街头满是轰鸣的坦克。和历史上每次面对重兵压境一样,捷克人民除了嘲笑、愤怒,并未有激烈的反抗。苏联人很快逮捕了杜布切克,美其名曰:邀请去莫斯科谈判,就把一个主权国家的元首绑架了。
1987年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与新思维》中明确表示:不再干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1989年从8月开始,布拉格街头数十万群众示威游行,连续三个月。随着11月9日东西德之间柏林墙的拆除,11月24日捷共第一书记宣布辞职,共产党统治了40多年的政权顷刻瓦解。在其后的多党选举中,“公民论坛”胜出执政,论坛的领导人哈韦尔从作家变成总统,杜布切克也从废黜的党总书记东山再起,当选为联邦议会议长。由于没经历大规模的流血战争,整个国家就完成了政权更迭和政体转换。有个法国记者赞曰“如天鹅绒般丝滑”,于是捷克斯洛伐克有了“天鹅绒革命”一说。1990年改国名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2年首次举行自由选举,年底联邦议会通过《联邦解体法》。1993年捷克和斯洛伐克和平分离,各自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随着私有化基本完成,经济立法的建立健全,曾经坠入低谷的国民经济也逐步复苏。捷克2004年加入欧盟,2007年成为申根会员国。2010年人均GDP 1.28万美元,世界排名第38位。机械制造工业是捷克的强项,欧盟排名前五,世界排名第15位。捷克货币克朗,与欧元汇率为28:1。
有趣的是捷克人均啤酒消费量竟达160多升/年,连续七年超过德国,高居世界榜首。李导用愤青语言评价:现任的捷克总统就是一酒鬼。治国无方,搞得腐败丛生。举例说,每公里高速公路的造价高达4000欧元,竟是德国的两倍之多,都被层层官员贪污了。
9:30我们的大巴到了捷克南部的古城堡—克鲁姆洛夫,它仅次于布拉格的古城堡,是第二大城堡。按史书记载,克鲁姆洛夫小镇的前生可追溯至13世纪初,波西米亚的豪门维特克家族在此修建城堡,当时城中只有96栋房舍;14世纪小镇改由罗姆韦尔克家族控制,到16世纪曾一度繁荣至极;18世纪又由施瓦岑伯格家族主宰。豪门望族的风水流转,综合了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等建筑风格,才成就了小镇今世的这般容颜。历经数百年而能幸免战乱毁坏,平平安安的保存到了今天——成为欧洲中世纪古城堡的典范。1992年被授予“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双重头衔。上世纪末,捷克政府为发展旅游业,对小镇大规模进行了“修旧如旧”的整修,全面恢复其18世纪时的风貌。
克鲁姆洛夫小镇依山伴水(图61),清澈的伏尔塔瓦河水呈马蹄形,蜿蜒环绕;低处是一大片橙红色民宅屋顶,错落有致;高处是依山势绵延而建的古堡,巍峨壮观。古老建筑与自然景观如画般融为一体,身处其中,让你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这个奇特的斗蓬门(图62)是进出城堡的交通要道。我们沿着窄窄的街道走到小镇中心的广场(图63),团队在这儿解散自由活动。
图61:依山伴水的克鲁姆洛夫小镇
图62:古城堡的斗蓬门
图63:小镇的中心广场
我们继续沿着坡路上行,街道两边商铺林立。先进到古堡第一个庭院里(图64),那色调有些俗艳的彩塔是古城堡的标志性建筑(图65),郑季厚、郭聿林和小袁买票上塔。狭窄昏暗的空间,旋转陡峭的石阶和木梯(图66),爬上去能居高临下俯视小镇全貌。城堡上有五个庭院,相互之间有廊、桥相连。城堡里还建有剧院。文物展览室内陈列着家族的旗徽。城堡末端竟是一个很大的欧式花园,雕饰精致的喷泉,绿荫如盖的古树,姹紫嫣红的花圃。每年都要在这儿举办五瓣玫瑰花艺术节(图67)。
图64:古堡的主厅院
图65:古堡的标志建筑彩塔
图66:塔内盘旋而上的木梯
图67:古堡的欧式花园
12:10集合到北京酒家吃午饭。13:30离开克鲁姆洛夫。一小时之后,我们到了宁静、优美的赫鲁博卡小镇。这儿也有一处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美丽城堡。乘坐红色的小火车(图68),沿着一条有箭垛围墙的坡路直达山顶。林木茂密、绿草如茵、鲜花丛中,一幢童话般美丽的白色城堡(图69)就在眼前。和克鲁姆洛夫城堡的粗旷豪放迥然不同,赫鲁博卡城堡是以精美细腻取胜。
图68:赫鲁博卡小镇的小火车
图69:赫鲁博卡城堡
赫鲁博卡城堡始建于12世纪末,原是捷克波希米亚国王的领地。之后几易其主,16世纪被皇亲贵胄施瓦岑伯格家族占有,改建加入巴洛克和新哥特风格。19世纪家族后裔奥匈帝国王子阿道夫夫妇特邀维也纳的设计师,以英国王室的温莎城堡为蓝本,改建成现今模样——英美盛行的都铎风格建筑。1947年收归国有。
赫鲁博卡城堡是施瓦岑伯格家族休闲狩猎时的驻地,平日男人在布拉格参政,只有女眷常住于此。城堡共有141个房间,现仅开放20来个供游人参观。你看,连大门上的铜质把手都如此精美(图70)。一个口才、相貌俱佳的捷克姑娘给我们做英文解说,先申明严格规定:室内不许拍照,展品不许触摸。然后引领着众人穿堂入室,依次经过公主的卧室、化妆间、餐厅、琴房、书房、图书室,最后到摆满刀枪剑戟和狩猎战利品的兵器室。那些珍贵的绘画;华美的壁毯、地毯;精细雕花的硬木家具;绚丽多彩的瓷砖瓷器和1万多册传世的典籍藏书,都向你描述着400多年豪门望族曾经的奢华起居和早已风云流散的情仇恩怨。
图70:城堡的铜质门把手
走回停车场,一个捷克小伙子摆摊售卖自产树熟的车厘子,色泽鲜艳个头大,1公斤才5欧元,太便宜了,令人垂涎欲滴。丽芬解囊,让大家一饱口福。
16:50开车前往卡罗维瓦利——捷克著名的温泉小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19:00在小镇的北京城酒家晚餐。饭后天色已晚,小镇的夜景灯光璀璨(图71)。可住宿的酒店在山上,只好明日再游览了。
图71:卡罗维瓦利温泉小镇夜景
(未完待续)
※=※=※=※=※=※=※=※=※=※=※=※=※=※=※=※=※=※=※=※=※=※=※=※
由编管组于2015-09-26, 12:39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2次
编管组- 帖子数 : 205
注册日期 : 12-12-04
7月25日
7月25日 晨起,细雨斜洒,凉意沁人。濛濛雨中,卡罗维瓦利小城的晨景更加清灵有韵味,就像一幅水粉画(图72)。8:30出发。李导将团队带至市中心的磨坊温泉长廊后就解散,开始自由活动。
图72:卡罗维多利温泉小镇晨景
卡罗维瓦利地处捷克西部,1370年建城,由罗马帝国国王查理四世命名。传说查理狩猎时射中一只小鹿,小鹿带伤跛腿逃走,查理策马紧追至山谷。只见小鹿跳上山崖,纵身跃入泉中,水上冒出白烟。当小鹿再出来时,伤口已然痊愈。御医奉命取水化验,证明温泉能疗伤治病。查理喜出望外,即命在此建城并赐名。卡罗维瓦利译成中文就是“查理斯的谷”。城头山上还有一个小鹿的铜像,名为“鹿跳台”。这个故事被刻成铜质版画,悬挂在小城最古老的一处温泉上方。
穿城而过的泰普拉河水中就有数个温泉眼(图73),泰普拉的中文意译是温暖。全城共有13处大型温泉,300多处小型温泉。大型温泉一般都建有迴廊,小型温泉也大多接有水龙头。温泉种类丰富,最高水温可达73度。主要用于各式养生疗法,也可直接生饮。18世纪时,卡罗维瓦利曾是欧洲名闻遐迩的社交场所,王室贵族、社会名流,常聚集于此。歌德、莫扎特、海顿、肖邦、裴多菲、托尔斯泰等欧洲名人都造访过这里。现在一年一度的卡罗维瓦利电影节,也是国际明星大腕云集的文化盛宴。
图73:泰普拉河
从我们住宿的酒店向下俯视,就可看见这个玻璃墙幕温泉迴廊,是最著名的维吉特尼间歇泉。随着咻咻的声音,水雾弥漫,温泉水柱可高达10多米(图74)。水温72度,不能直接饮用。于是在长廊地下铺设管道,再引出不同水温的水管供人饮用(图75)。
图74:维吉特尼间歇温泉
图75:维吉特尼温泉迴廊
位于市中心的这座磨坊温泉迴廊(因附近有座磨坊而得名)最美丽,是18世纪兴建的新文艺复兴风格式建筑。由中殿、侧廊和124根廊柱组成,长廊上有12个古典人物雕像,象征12个月份,廊内有5个温泉眼(图76)。
图76:磨坊温泉迴廊
小镇商亭都售卖各式各样的温泉杯,漫步街头,随时可见小袁这样手执长嘴瓷杯,边走边喝(图77),走到哪儿喝到哪儿的游人。说实话,这温泉水可真不好喝,有股浓浓的铁锈味,加上温热,感觉怪异。为了改善口感,小镇还生产各种风味的小点心名曰“温泉饼”,伴水下咽。你知道吗,捷克最知名的两大饮料就是啤酒和卡罗维瓦利温泉水。
图77:小袁边走边喝温泉水
泰普拉河左岸的便道上有一处铜质音乐板,大家分别在上面尝试足奏(图78)。自诩音乐细胞较多的郭聿林手舞足蹈,在上面踩来踩去也没奏出一支曲子,终了抱怨说乐板的音符不全。
图78:丽芬踩音乐踏板
这处两端是青铜圆顶的凉亭,一边亭中是希腊女神雕像,另一边是吐着蛇信的温泉星座雕像,中间由白色铁制镂空的廊檐连接的沙多瓦温泉迴廊,曾是奥地利茜茜公主来此度假时最爱光顾的地方。老哥俩选在这儿留影(图79)。沿河边上行,我们走到中国城酒家午餐。
图79:沙多瓦温泉回廊
12:30启程前往捷克首都——布拉格,130公里的路程。布拉格——伏尔塔瓦河畔的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1000多年前就是捷克王国的政治中心,13世纪起正式成为捷克王朝的都城。1918年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1993年成为捷克共和国的首都。迄今700多年,一直是中欧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走进布拉格,让你感觉有种独特的魅力。目光所及处处可见各个历史时期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犹如一个魔盒,藏满了建筑、艺术、文化的奇珍异宝。从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新艺术风格到立体派和超现实主义等等,蕴涵丰富,应有尽有,色彩绚丽,让人眼花缭乱。果真不负其“千塔之城”和“金色布拉格”的美称(图80)。
图80:古城堡上鸟瞰布拉格
大巴一直开到位于伏尔塔瓦河畔拜特申山上的布拉格古城堡边。此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雨点噼里啪啦地打下来。我们撑着伞跟随李导快步走进城堡,以至于都未注意到守门的卫兵。布拉格古城堡长500多米,宽100多米,占地54公顷,被吉尼斯记录评为世界上最大的古城堡。城堡内有教堂、王宫、画廊、黄金巷等不同风格的建筑群,也是世界十大最迷人的古城堡之一。从7世纪以来,一直是布拉格的皇家官邸。1918年至今,城堡王宫改作总统府及办公机构和接待外国贵宾的重要场地。
我们先参观圣维特大教堂(图81),它是古城堡重要的地标性建筑,也是历代布拉格王室加冕和死后长眠之地。公元10世纪建成后,历经3次改扩建。现在哥特式的建筑,是查理四世从1344年始建,到1929年历时585年才正式完工。细看教堂右下方,是为国王进出教堂专门设置的金门(现在关闭,不对游人开放),门窗全部镀金。门楣上是由30多种颜色的玻璃马赛克拼制而成的彩绘图画,叙述的是圣经中的故事“末日审判”和“炼狱烈焰”(图82)。
图81:圣维特大教堂
图82:圣维特大教堂的金门
教堂内最引人注目的是,13点方向上悬挂着一具雕饰精美的圣约翰银棺(图83)。约翰是18世纪上叶宗教改革的倡导者,1736年因批评教皇违悖圣经的行为,遭教会势力囚禁,投河溺亡。大教堂从来都是历代君王、主教大人的安葬之地,此举世所罕见。显然意在褒扬不畏权威、自由思想的独立精神。
图83:教堂里的圣约翰银棺
旧王宫曾是波西米亚国王的住所,分为三层。入口一进去就是整个王宫的中心——挑高的维拉迪斯拉夫大厅。上层的一侧厅堂里陈列着王室的皇冠、权杖等物品的山寨A货(高级仿真品)。旧王宫的大多数房屋在1541年的大火中焚毁,现存多是重建的遗迹。这是后来修建的王宫背面,现在是捷克总统府(图84)。
图84:曾经的旧王宫现在是总统府
圣乔治教堂始建于公元920年,之后多次扩建,是捷克目前保存最古老、最完好的罗马式建筑(图85)。旁边的圣乔治女修道院是波西米亚第一座女修道院。18世纪改作军营,现在是国家艺术画廊,收藏着一批捷克14至17世纪的绘画珍品。
图85:圣乔治教堂
黄金巷也是古城堡著名的景点之一(图86)。狭窄的小巷里一排低矮的小屋,原本是仆人工匠居住的地方,后来聚集不少为国王炼金的术士,故而得名。那些低矮窄小的的房屋,门框大概不到1.6米高,我要弯腰低头才能进去。屋内也就五、六平米大小,转个身儿就能一览无余。这些小房子19世纪时沦为贫民窟。20世纪时改为小作坊、小店铺。目前大多成为出售纪念品、艺术品的个性小店。门牌22号的小店曾是著名作家卡夫卡的居所,现在卖CD盘,当然也有卡夫卡的书。小巷尽头是当年的地狱牢房,阴森森的石墙上悬挂着刑具。
图86:黄金小巷
在古城堡出口小广场上伫立着卡夫卡的裸体铜质雕像。数十载岁月风尘,全身黝黑,只有阳具一处明光锃亮。原来都是如照片(图87)所示,常被女士们触摸而成。卡夫卡是犹太人,一个生在捷克,长在捷克的奥地利籍小说家。20世纪初蜚声文坛,常以寓言文体裁著书揭露现实,抒发其愤世嫉俗心志。短暂的一生,贫困潦倒。一个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而终身未婚的男人,倘若地下有知,身后能被女性如此青睐,该作何想?
图87:卡夫卡铜像
离开古城堡,步行下山。穿过熙熙攘攘的游客人群,终于找到我们的大巴。我们去吃晚饭。出来都9天了,这可是回到酒店最早的一天,抓紧时间,好好休整一下。
(未完待续)
※=※=※=※=※=※=※=※=※=※=※=※=※=※=※=※=※=※=※=※=※=※=※=※
编管组- 帖子数 : 205
注册日期 : 12-12-04
7月26日
7月26日 9:00出发,到老城区观光。走在街上,东张西望,总能让你惊喜连连,相机不能释手。瞧,这座建筑就挺漂亮吧(图88)。布拉格市里最新的建筑群也都超过百年。难怪当地人自夸:“这儿不存在什么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因为根本就没有非历史建筑”。如果专为欧洲大城市开设一个历史文化保护的彩票,那中头彩的肯定是布拉格,非它莫属。
图88:布拉格老城建筑
布拉格地处欧洲心脏,民族本身又不强大,历史上曾多次被围攻和占领。能把祖宗香火完好地延续至今需要绝对的智慧。捷克人的智慧就是:每次敌人兵临城下,一看打不过,就选择投降——只要你别砸烂我美好的家园,你说咋地就咋地,你说是你的就是你的。有朝一日,你被更强大的力量打败了,就会明白:该是你的才是你的,不该是你的永远还是我的。这种理念倒是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小国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前边走不远,就是已有900多年历史的老城中心广场(图89)。环顾广场四周,南面的卡洛利努姆宫和旁边的伯利恒教堂都是查理大学最古老的建筑。东边是建于1338年的市政厅,紧挨着就是哥特式风格的提恩大教堂。据说,教堂那80米高的双子塔尖象征着圣经里的亚当和夏娃,塔尖似熊熊燃烧的火炬,直指蓝天。布拉格的年轻人都希望能在这里举办自己的婚礼。
图89:布拉格老城中心广场
广场中央矗立着扬·胡斯的巨型群雕(图90)。扬·胡斯是捷克著名的宗教改革家、伟大的爱国者,曾任查理大学校长。因其著书立说主张教会改革和民族大义,与罗马教皇针锋相对。1415年被罗马教廷绑在火刑柱上处死。这座雕像展示的就是胡斯与教会势力斗争的场面,于1915年胡斯被焚500年纪念时落成揭幕。
图90:扬·胡斯的群雕
向西北走去,就是著名的天文钟楼,建于1410年。以其设计奇特、制作精美的自鸣钟闻名于世(图91)。每到整点,钟上的门窗便会自动打开,随着钟声齐鸣,耶稣的12个门徒像走马灯似地依次在窗口出现,向人们鞠躬致敬。同时下面的死神还会牵动铜铃,整个过程最后以雄鸡的啼鸣结束。我们大家站在钟楼下面,翘首以待。10点整,自鸣钟果然如上述表演了一番。只是时间太短,谁也没能数清出来几个人像和敲了几声钟响。据说,这个自鸣钟是当时的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全手工制造的,至今仍走时准确,令人叹服。
图91:天文钟楼
再沿街道朝西南走,饱经沧桑、缀满雕饰的查理大桥(图92)横跨伏尔塔瓦河,就在眼前。这座大桥1357年始建,1400年竣工。因奉查理四世之命而建,故此命名。全桥无一木一钉,通身石造。它是连接布拉格城堡和老城的交通要道,也是历代国王加冕游行时必经的御道。两端桥头是带有巴洛克浮雕的哥特式门楼。桥上两侧石栏上共有30座石雕像,为天主教圣徒和保护神,造型各异,有女神、武士、兽身人面和人面兽身像等。被誉为“露天的巴洛克雕像美术馆”。其中桥右侧第8尊雕像,即前述圣维特大教堂银棺故事的圣约翰,围栏中刻着一个金色十字架,就是他被投河的地方。正如来北京的游客“不到长城非好汉”一样,查理大桥也是游客游览布拉格必到之处。从早到晚,桥上总是非常热闹,有街头艺人,有摆摊的小商贩(图93)……。
图92:查理大桥桥头
图93:查理大桥上
在大桥一端的路边,伫立着查理四世的铜雕像(图94)。查理四世是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是欧洲史上著名的学者型皇帝之一,在众多穷兵黩武的中世纪君王中显得格外突出。在他的统治下,14世纪时捷克成为罗马帝国的核心,是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其实,真正能让他流芳百世的是布拉格的城市建设。翻开史籍,不难看出那些中世纪古建筑的兴建大多和查理四世有关。应该说,今日布拉格风貌之成就,查理四世功不可没。
图94:查理四世的雕像
中午,我们在闹市区的西餐馆午餐吃啤酒烤鸭。然后去定点的水晶专卖店选购。顺便说一句,捷克的水晶制品以质地纯净、作工考究而闻名于世。街头巷尾,大大小小的水晶店满眼皆是。
13:30乘大巴东行70多公里到库特纳霍拉小城。中世纪时库特纳霍拉因储量丰富的银矿和发达的银加工工业而富庶一方,成为波希米亚仅次于布拉格的第二大城市。之后随着银矿的枯竭,这个城市也渐行渐衰、繁荣不再。但老城的历史遗迹却都完好的保留下来,让人抚今追昔,感慨世事变幻无穷。
我们先去建于12世纪的塞德莱茨教堂,最早曾是一座贵族的圣母修道院,周围是安葬达官贵人的墓地。14世纪中叶,黑死病(鼠疫)瘟疫肆虐欧洲大地,瘟疫初起的三年间(1348-1350)就病死了2500万人。其后40多年又反复袭扰几次,使欧洲人口锐减了三分之一。当时的欧洲如同人间地狱——尸堆如山,尸臭冲天。由于墓地紧缺,许多地方不得不把旧尸骨挖出来安葬新尸体。之后一百多年间,这个教堂的神父就把数千具尸骨收藏在教堂的地窖里。直到1870年,一个受雇于施瓦岑伯格家族、名叫瑞特的木刻师将附近挖出的4万具尸骨清洗消毒后,挑选、分类,排列组成各种图案,十字架、烛台、祭坛、圣杯、族徽、门楣、拱门、灯饰等等,装饰在塞德莱茨教堂内,因而被称为人骨教堂(图95)。现在教堂成了旅游景点,没有神职人员,只有两个管看门兼售卖纪念品的工作人员。
图95:库特纳霍拉人骨教堂
走进教堂要下十几级台阶,不大的空间里弥漫着一种说不出的诡异气氛。昏暗的灯光,斑驳的墙面,锈蚀的钢条,前后左右全是白骨嶙峋。抬头看是一盏由人体各部分的白骨攒成的巨型枝状吊灯(图96),这边是白骨拼成的族徽图案,背后栅栏里还隐约可见万千白骨堆砌而成巨大的方尖堆(图97)……。
图96:人骨枝状吊灯
图97:人骨拼成的族徽,其后是人骨方尖堆
直到走出来我还在想,这人骨教堂向人们诠释着什么呢?人类的极限、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还是处世的态度。总之,它带给人们的应该不只是感官上的震撼和冲击。李导说,波兰还有一座更大的人骨教堂,有7万多具尸骨。
再向西南走就是圣芭芭拉大教堂(图98),它仅次于布拉格圣维特大教堂,是捷克第二大教堂。始建于1380年,历时200多年,到16世纪才完工。教堂外观华丽,巨大的网状肋梁,精致的玫瑰窗饰,27座尖塔耸立在飞拱璧上,独特的波希米亚哥特式设计。教堂前面是一条笔直的下坡路,右侧是圣徒石雕像的围墙,左侧是耶稣会的修道院,还有银币博物馆、意大利庭院……。我们在小镇转来转去游逛着。
图98:圣芭芭拉大教堂
16:30开车前往捷克东南部的城市布尔诺。布尔诺历史上曾是大摩拉维亚王国首都,现在是南摩拉维亚省的首府,也是捷克第二大城市,重要的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19:30我们到这里,只是中转落脚,吃晚饭、住一夜。
(未完待续)
※=※=※=※=※=※=※=※=※=※=※=※=※=※=※=※=※=※=※=※=※=※=※=※
编管组- 帖子数 : 205
注册日期 : 12-12-04
7月27日
7月27日凌晨四点多,隔壁玉琴敲门要葯。和小袁急忙过去看,原来是郑季厚胸闷、心率过缓,怕是心脏病,赶紧吃了硝酸甘油,病情稍缓。8:30出发离开布尔诺,前往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途中停车休息时,按照“袁半仙”的指挥,郭聿林给老郑按摩穴位(图99)。
图99:途中按摩
说到“小偏方、治大病”,小袁津津乐道。每日晨起开水冲服一勺姜粉;夜来枕卧一根擀面棍而眠,持之以恒,治好了多年胃寒嗝逆、颈腰椎痛的老毛病。的确,小袁的体力和精神头比两年前新西兰游时强多了,还真有点儿“去年20、今年18”越活越年轻的感觉。
布拉迪斯拉发是此次行程中临时增加的一个自费旅游城市,由于增加了它,也就多增加了一个国家。
简要说说斯洛伐克吧,人口540万,国土面积4.9万平方公里。公元5-6世纪,西斯拉夫人在此定居。9世纪成为大摩拉维亚帝国的中心部分。11世纪被匈牙利人统治,随之成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1939年被德国纳粹占领,成立了傀儡的斯洛伐克国。二战后,根据美英苏雅尔塔协议,和东欧几国一样,斯洛伐克也归苏联代管。按共产国际的旨意,重与捷克合并,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93年成为独立主权国家,2004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盟,2007年成为申根会员国,2009年加入欧元区。斯洛伐克独立以来,积极主动的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逐步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2014年人均GDP为1.8万美元。
在外人看来,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近、现代史上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像兄弟姐妹。可他们自己却感受不同。捷克由于历史上受德、奥影响较大,看不起穷点儿的邻居斯洛伐克,而斯洛伐克觉得在富裕的邻居捷克面前,自己也矮人一头,更像一个侄子。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出头占先的总是捷克人(仅一例外,即开创“布拉格之春”的杜布切克是斯洛伐克人)。潜伏的危机终要爆发,随着东欧发生的系列剧变,捷克和斯洛伐克分家自然是水到渠成。其后,斯洛伐克深知自身的不足,为寻求出路和保护,内政上强力推行改革,外交上积极靠拢西方,迅速加入了北约和欧元区。
布拉迪斯拉发——典型的little city。位于多瑙河畔小喀尔巴阡山麓,才有40多万人口,是斯洛伐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最大的内河港口。城市由新、老两个城区组成。老城区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是中心广场和布拉迪斯拉发城堡。
10:00我们先到了布拉迪斯拉发城堡。整个城堡建筑在多瑙河畔的一处丘陵上,曾是古罗马人修建的防御工事,9世纪大摩拉维亚帝国扩建成军事要塞。10-11世纪匈牙利的国王斯特凡一世在此设行政公署,11世纪下半叶修建成国王的行宫,后经战火焚毁。13世纪重建为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皇族的行宫。1811年大部分被火灾焚毁,终因无人管理而废弃。直到1953年,当地政府重新恢复建设成一个大型的综合文化娱乐中心,有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会议中心、、游乐场等。这个景点是“新瓶装新酒”,乏善可陈。
现在我们看到的城堡,外观基本是13世纪的旧貌。方方正正的四边形,就象一张倒置的八仙桌,城堡四角高耸的塔楼犹如桌子的四条腿,别具一格(图100)。城堡旁边的绿地上还有着当年城堡被焚毁遗留下的基石。站在古堡上,向远处眺望,清晰可见横跨多瑙河、连接南北新老两个城区的的斜拉钢索大桥。桥南端的高塔观景台形似飞碟,故称飞碟桥(图101)。照片上可以看到南边新城大片的高层住宅区,千篇一律的钢混结构和单调乏味的建筑风格,显示了社会主义阵营“大锅饭”的共性。
图100:布拉迪斯拉发城堡
图101:多瑙河上的飞碟桥
走下古堡,我们前往市中心的老城区。这是奥匈帝国时期建筑的国家歌剧院(图102)。剧院前面的广场是为了纪念1945年4月4日苏联红军战胜纳粹德国、解放斯洛伐克,而命名为“四月四广场”。李导说,现已改名。极具嘲讽意义的是,在广场另一头还竖立起曾经反对苏联霸权的一位名人雕像。
图102:国家歌剧院
沿着窄窄的街巷走到中心广场(图103),看似简单,不事修饰的小广场,倒也有着一种质朴的情趣,中央是有600多年历史的罗兰喷泉,因柱顶有一身着盔甲的守护神——罗兰骑士塑像而得名。广场周边大多是三、四层楼的老建筑。东边是老市政厅,曾经的主教宫,内有漂亮的镜宫。1805年拿破仑曾在这里与奥地利皇帝签署停战和约。
图103:老城中心广场
法国、希腊、瑞士、日本等诸多国家的大使馆也租用这里的老建筑,在门口插面国旗示意。这是日本大使馆(图104),李导说:去年欧洲各地的华人、华侨青年,陆续在日本使馆门前自发组织了游行示威,投掷鸡蛋。高呼口号“钓鱼岛是中国的,苍井优(日本影星)是全世界的”,抗议侵占中国领土钓鱼岛。虽然解气泄愤,却不理智。一时间竟闹得纷纷扰扰、不可开交,日本向联合国和欧盟提出抗议、要求制止。
图104:日本大使馆
广场一侧的街道尽头建于13世纪的米哈伊尔城门(图105),是中世纪防御工事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古城门。城门上方是51米高的绿顶钟楼,城门下的地面上镶嵌着一个直径1米的黄铜地距环,按地理方位标刻着布拉迪斯拉发到华盛顿、巴黎、伦敦、莫斯科、北京、等国际大城市的直线距离。到北京是7433公里。
图105:米哈伊尔古城门
和大多数欧洲城市把伟人、英雄的雕像摆在街头不同,这座古朴简约的小城里大都是一些平民形象的雕塑。你看,这个名为“地下管道维修工”的雕像就趴在十字路口的便道上(图106)。帽盔上的几点污物,脸庞上的一丝微笑,好像是干活干累了、趴在井口喘口气儿、看看街景儿的样子。50厘米高的雕刻作品,面部表情生动,耐人寻味,可任由你想象,作多种解释。
图106:地下管道维修工雕像
广场上法国大使馆前,一个弯腰抱臂、头戴典型的拿破仑帽、身披大衣、伏在长椅背上的绅士塑像。帽檐遮脸,看不清面容,摆着一副像是欲与坐客聊天的幽默神态。有人说他是拿破仑本人,也有人说他是拿破仑的士兵,掉队留在了斯洛伐克。究竟是谁?无从知晓。郭聿林与之合影(图107)。甭管是谁,咱先借他几分绅士风度。
图107:法国绅士雕像
还有“楼角的偷拍者”、“追逐游客的老人”、“坐在邮筒上谈情说爱的的少女”等等众多“接地气儿”的雕像。这些雕像不似英雄、伟人那样冷冰冰的高高在上,倒恍如邻家熟人般易于亲近,情趣盎然,给我们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总之,布拉迪斯拉发“高大上”的东西很少,给人感觉温馨宁静、崇尚简朴、悠然自乐,是个平民气息浓厚的城市。街头的人们衣着随意、言行闲雅,似乎很享受自己的小天地,而不大理会外部世界的喧嚣。我猜想,这个国家人民的幸福指数一定不低。
中午在上海饭店吃饭。14:00乘大巴前往维也纳。布拉迪斯拉发距离最近的斯奥边境仅有15公里,距维也纳才60多公里。这恐怕是世界上相距最近的两个国家首都了。15:20我们到了维也纳西南郊著名的旅游景点——美泉宫,也称申布伦宫(图108)。
图108:美泉宫
最早,这里只是奥地利王室狩猎歇脚的一处简陋庄园。1617年奥皇马蒂亚斯发现一眼清洌甘甜的泉水,于是赐名美泉。1696年奥皇列昂波德在这儿大兴土木,给王储修建一处行宫。1701年没料到宫殿的主体刚竣工,王储却突然夭折了,整个工程搁置荒疏下来。直到1740-1780年女皇玛利亚·特雷西娅登台执政期间,成为美泉宫最辉煌的鼎盛时期。不惜巨资的续建、扩建和改建,使这座建筑面积达2.6万平米(仅次于法国的凡尔赛宫)的巴洛克风格宫殿和占地200多万平米的园林庭院,呈现在世人面前。当时的美泉宫是哈布斯堡王朝的政治生活中心和中东欧上流社会的活动中心。此后一直作为奥地利王室的夏宫。1948年收归国有,现在是维也纳的第一旅游景点,旅游业的创收大户。据统计,2014年接待了260多万游客,仅门票收入就达3600多万欧元。
李导仅给大家1小时游览花园。因为我之前曾来过两次,时间有限,先走东侧路线。我们几人跑马观花似的巡游,金属制作的巨大鸟笼、方尖碑喷泉、古罗马建筑废墟(图109)。走到中轴线上,和美泉宫遥相对应的海神喷泉就是400年前奥皇发现的那眼清泉,坡地上的凯旋长廊是为纪念战胜奥斯曼帝国侵略而建(图110)。中间是几何图案排列的巨型花坛组合成3万平米的欧式花园,两边是修剪齐整的高大绿篱和制作精美的44座希腊神话人物雕像。西侧是动物园(有中国赠送的大熊猫)、儿童游乐场和迷宫(购票才能入内)。
图109:美泉宫的古罗马废墟
图110:海神喷泉和凯旋门长廊
16:30集合入宫参观。总共1441个房间,仅对游客开放40间。和十几年前不同的是,现在有了中文解说导览,便利多了。我们依次走过王宫警卫室、卧室、书房、餐厅(图111)、大小会客室、舞厅兼大礼仪厅等30个房间(其余房间只对散客开放)。高大的落地窗和悬垂的缦帘让室内光线陆离,穹顶的彩绘、华美的灯饰、巨幅的油画、大理石拼花地板、考究的家具及琳琅满目的收藏珍品……(由于不允许参观者拍照,所以只好选取网络照片)。可这极尽繁华的背后,总是难以遮掩一幕幕的宫廷悲剧。
图111:美泉宫皇家餐厅 网络照片
我们走进陈列着弗朗茨·约瑟夫和茜茜公主照片的卧室(图112)。现实中的茜茜公主远不如银幕上那么幸福。1854年,未满17岁的茜茜公主嫁给了24岁的奥地利皇帝,从此这个生性活泼的美丽女人开始了无奈、不幸的婚姻生活。皇室戒律的禁锢;婆媳关系的不和;丈夫的绯闻逸事;长女的早病夭折;独子的叛逆自杀……,接连不断的打击,让茜茜常年抑郁寡欢,体弱多病。晚年出走,云游四方,61岁时在瑞士日内瓦湖畔遇刺身亡。弗朗茨在位长达68年,一生勤政,却鲜有建树。驾崩时86岁。临终前表示,茜茜是他最挚爱的女人。
图112:美泉宫茜茜公主的起居室 网络照片
在一间大起居室墙上挂满了玛利亚·特蕾西娅女王及其儿女们的人物画像。这位曾名噪一时、大权在握的女人生育了11个女儿和5个儿子。中年以后,她信奉的格言是“宁要平庸的和平,不要辉煌的战争”,主张“让他们打仗去吧,我们结婚”。16个儿女中,除了早夭的和出家的之外,剩下的几乎都是奉母命与欧洲的王室政治联姻。于是乎玛利亚·特蕾西亚也有了“欧洲丈母娘”的绰号。最著名的是嫁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第8个女儿安托瓦内特。法国大革命中,伴随夫君一同走上断头台。雨果的名著《九三年》中对此曾有过详尽的描述。
1805年和1809年,拿破仑曾两度占领奥地利。在维也纳期间,就住在美泉宫玛利亚·特蕾西娅女王的房间里。1810年战败的奥王弗朗茨二世(特蕾西娅的孙子)担心一纸停战和约不能束缚拿破仑征战的野心,于是又屈辱的将女儿路易莎嫁给了拿破仑。转年,路易莎生下了拿破仑唯一的儿子。1813年拿破仑兵败退位后被流放孤岛。路易莎带着两岁的儿子回到美泉宫,在哈布斯堡王朝监控之下度过余生。1832年,儿时就失去人身自由、一生热爱园艺的小拿破仑患肺结核,不治身亡,年仅21岁。现在美泉宫的西殿还摆放着他童年的园丁画像及去世时留下的石膏塑像。
离开美泉宫,我们去施华洛世奇水晶专卖店,计划安排的第二次定点购物。然后去市中心的餐馆。晚饭是著名的奥式烤猪排。我们刚刚落座,夏日的雷阵雨瞬间而至。窗外暴雨如注,路人纷纷躲避。不一会儿雨过天晴,空中出现两道彩虹。大家也顾不上吃了,赶紧拿出相机抓拍天赐美景。
饭后,因有10个团友自费去看音乐会,我们也顺路沾光,一睹享誉全球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夜色中灯光下,这座音乐圣殿熠熠生辉。一起合影留念(图113)。然后乘大巴去郊外的酒店,这是我们出来后食宿条件最好的一家酒店。
图113: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
(未完待续)
※=※=※=※=※=※=※=※=※=※=※=※=※=※=※=※=※=※=※=※=※=※=※=※
编管组- 帖子数 : 205
注册日期 : 12-12-04
7月28日
7月28日 9:00出发,天色阴沉。我们今天去维也纳老城的市中心游览。大巴直接停在霍夫堡王宫的马路旁。
霍夫堡王宫是哈布斯堡王朝的行政中心,也是王室的冬宫(图114)。始建于1279年,其后持续不断的扩建,一直到1913年终止。600多年间,每一位新登基的君王都各自按其所好,进行改、扩建,于是荟萃集成了欧洲所有的建筑风格,形成了霍夫堡王宫今日庞大的规模和纷繁的格局。整个王宫建筑面积24万平米,共有18栋楼房、19个庭院、54个出口和2900多个房间。霍夫堡宫依地势而建,分上宫、下宫。上宫是办公、迎宾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地;下宫则专供王室起居。王宫内有宴会厅、珍宝馆、礼仪大厅、宫廷教堂、图书馆、皇帝居室和皇家墓穴,从生到死、吃喝玩乐,一应俱全。
图114:霍夫堡宫
提到宫廷教堂,每年除7、8两月暑期之外的每个周日和宗教节日,久负盛名的维也纳童声合唱团都会来这里高歌弥撒曲,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最初只是给皇帝加冕和宗教节日增添气氛,后来逐渐衍变成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那天籁般的歌声常令慕名而来的听众如醉如痴。海顿、舒伯特、布鲁克纳等奥地利著名音乐家都曾是童声合唱团的成员。听说维也纳人最理想的业余爱好是:少年时进童声合唱团;青年时进马术学校;中年以后当图书管理员。可见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在维也纳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传承久远。
从王宫大门进去,站在英雄广场上环顾四周。壮观的王宫大门建于1824年,在拿破仑兵败莱比锡大会战纪念日时落成揭幕,以雪前耻。霍夫堡王宫现在也是奥地利总统办公的地方。广场上伫立着两尊铜像,分别是战胜奥斯曼帝国的欧根亲王和成功抵御拿破仑的卡尔大公爵。北面是维也纳市政厅(图115)。
图115:维也纳市政厅
王宫的出口太多了,大大小小的庭院,我们转来转去转了向,不知不觉走出了王宫。这是坐落在老城环行大道上的维也纳歌剧院(图116),世界四大歌剧院之一。1861年始建,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大剧院为蓝本,历时8年竣工。二战末期毁于美机轰炸。1955年耗资1亿美元、历时8年、重新建成。200多年间,这里曾首演、重演了莫扎特、海顿、瓦格纳、舒伯特、施特劳斯及贝多芬等多位音乐大师的经典之作。历久弥新,长盛不衰,为奥地利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剧院的常任乐队是世界乐坛称雄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每年300场的演出,涵盖了西方古典歌剧和芭蕾舞剧的所有经典剧目,且极少重复。在维也纳街心花园的绿地上,常会让你不期而遇,见到这些音乐大师们的雕像。
图116:维也纳歌剧院
王宫拱形门洞正对着的这个雕像就是哈布斯堡王朝唯一的女王玛利亚·特雷西娅(图117)。欧洲近代史上众多的女王中,只有她和英国的伊丽莎白、挪威的玛格丽特、西班牙的伊莎贝拉和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五位堪称女中豪杰,政绩卓著,青史流芳。特雷西娅即位伊始,就纵横捭阖打赢了两次艰苦的战争,维护了自己的王位,也维持了中欧政治军事力量的平衡。又通过废除农奴制、减轻税负、促进工商业发展、提倡教育、削弱藩权等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使奥地利赶上先进国家的潮流,成为中欧举足轻重的大国。雕像是一组群雕,文臣武将如众星捧月围拱着特雷西娅,方基座四面的浮雕上还刻着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精英,如莫扎特、御医、太子太傅等。
图117:玛利亚·特雷西娅女王雕像
10:40李导带我们来到老城中心的商业街,自由活动一个半小时。街头的圣斯特凡大教堂是维也纳的标识性建筑(图118),始建于12世纪末。137米高的塔尖仅次于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整个教堂的建筑风格是奇特的混搭式,正门是罗马式,尖塔是哥特式,圣坛是巴洛克式,又一次展示了维也纳人折中调和的才能。钟楼上的大钟重达20吨,是1683年用缴获奥斯曼帝国的枪炮铸成。
图118:圣斯特凡大教堂
二战末期,这座教堂被战火焚毁,仅余残垣断壁。战后的奥地利满目疮痍,人们在废墟上重建家园。从1948年起历时14年,全国9个联邦州各自出钱出力,分工负责一部分教堂的重建工程。举国一致,团结协作,终于在1962年竣工。就连大钟,也是人们收集碎片,重铸而成。教堂地下庞大的墓穴中,安葬着成千上万奥地利普通百姓的尸骨。圣斯特凡大教堂彰显了民众信仰永存的力量。
13:00集合,午饭后我们离开维也纳市区。前往整个中东欧地区最大的潘多夫奥特莱斯店,3个小时的购物。17:30乘大巴离开奥地利。19:30又回到了此次旅游的起点——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晚餐、到酒店放行李、更衣,大家像赶场似地马不停蹄。21:30在玛尔吉特桥边登船,开始夜游多瑙河。
游船先沿西岸顺流而下,夜幕中的渔人堡、马加什教堂、布达王宫和自由女神像灯光镶嵌,别有风情。20分钟后游船掉头,再沿东岸逆流而上,李导开始为大家一一解说多瑙河上的桥梁及佩斯岸边的名胜建筑。
先说说为布达佩斯增光添彩的桥。灯火阑珊的裴多菲桥;绿色的(原名弗兰茨桥、与伊丽莎白桥并称为夫妻桥)的自由桥;白色的伊丽莎白桥(图119)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悬索吊桥,桥头伫立着茜茜公主雕像;历时10年,1859年终于建成的链子桥——以链索为骨架的三孔铁桥,是连接布达与佩斯的第一座桥梁,也是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桥梁。为纪念出资兴建的匈牙利贵族塞切尼伯爵,命名塞切尼链子桥(图120)。链子桥两端桥头是浮雕精美的石砌凯旋门和雄踞的石狮,灯火璀璨中向人低叙着百年沧桑;著名的法国埃菲尔公司设计的玛尔吉特桥,连接两岸及河中心的情人岛,三叉型的桥体,新颖独特。
图119:伊丽莎白桥夜景
图120:塞切尼链子桥夜景
佩斯岸边大多为现代建筑,相比布达毫不逊色。形似大白鲸的国家科技馆;李斯特音乐厅;著名的布达佩斯经济技术大学;比肩相邻的是数家五星级酒店——万豪、洲际、索菲亚和四季,其中四季酒店的标间每晚3000欧元,最豪华的总统套一夜2万欧元,可谓一掷万金,奢靡至极;最后压轴的是壮丽辉煌的匈牙利国会大厦(图121)。1小时的夜游多瑙河结束后,回到酒店已近23点。
图121:匈牙利国会大厦夜景
(未完待续)
※=※=※=※=※=※=※=※=※=※=※=※=※=※=※=※=※=※=※=※=※=※=※=※
编管组- 帖子数 : 205
注册日期 : 12-12-04
7月29日
7月29日 今天是中东欧之游的最后一天。上午11:00才集合。于是我和郭聿林、小袁商议决定,自行打车去国会大厦。听曹导说,早先的中国团队都安排这个游览项目,后来由于“你懂得”的原因而取消。布达佩斯早高峰上班时间,道路还挺畅通。我们打的很快就穿过隧道和多瑙河,8点多来到国会大厦前的科苏特广场。阴云密布,不时洒下几个雨点儿,国会大厦比晴空朗日时显得暗淡了许多(图122)。
图122:国会大厦
没到过匈牙利的人,很难想象一个小国家竟然有着如此雄伟壮观的国会大厦。这个占地1.77公顷的新哥特式宫殿建筑群,其长度仅比英国议会大厦短两米,但外观的豪华壮丽有过之而无不及。完全是由匈牙利人自主设计建筑,1885年破土,1902年建成。长268米、宽118米,平均高42米,中心圆形穹顶的尖端高96米,周围有22个小尖顶,背面还有两个70米高镂空的白石高塔。内有691个厅室,10个庭院。大厦内外有242个人物雕像,既有早期的部落首领,又有历代君王、杰出的军事领袖、著名的民族英雄,还有参与工程建设的能工巧匠。整个建筑堪称世界建筑艺术中的珍品(入内参观需网上提前预约)。
其实,我们到国会广场更重要的目的是,想依照网上和书中的照片,按图索骥,寻找1956年匈牙利事件的遗迹。到实地探寻和感受事件当时的情景,也是我此次东欧之行的初衷之一。59年前发生的匈牙利事件,不仅是匈牙利人民永远难以抹去的心底之痛;还是国际共运史上悲剧的一页;也是影响和引发我国1957年反右斗争的重要国际因素。
回顾1978年我在化工部人事司工作时,曾参与化工部及在京直属单位87名右派份子的甄别平反工作。每日翻阅大量的陈旧档案,愤忿压抑,欲哭无泪。唏嘘之余,让年青的我百思不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能使毛泽东令57年的全国政治气候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明媚春光,顿然翻脸变成秋后算账,及至“万马齐喑、万木萧疏”的凛冽寒冬。那可真是一场打断中国知识分子脊梁骨的残酷斗争啊!其后我看到毛泽东在党内讲话中痛斥右派是“中国的裴多菲俱乐部”,一旦得逞就会“纳吉上台”。也从老同志口中第一次知道了匈牙利事件——是一次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反对社会主义、复辟资本主义的反革命事件。回家探亲时和父亲聊及反右,他说更荒唐的是各单位还有5%的内控指标。老爸私下一句轻微的牢骚话,传到上级耳中,不仅挨呲,还差点儿被转业……。
直到这次中东欧游的前后,我才详细地了解了匈牙利事件的真相。根据匈牙利、俄罗斯和中国解密的相关档案文献,试将事件经过及前因后果简述如下:
自1918年奥匈帝国消亡后,匈牙利就再没过上安稳日子。两次世界大战都站错了队。二战后又被划归东欧社会主义阵营,有苏军长驻管辖。1947年后,执政的匈共亦步亦趋地追随苏联,搞得国内天怒人怨。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内政外交政策作出一系列的调整。时任匈牙利部长会议主席的纳吉乘势实施“新方针”,最早开启了“非苏联模式化”的改革进程,赢得人民的广泛拥护。但由于苏联干预,22个月后就被迫终止,纳吉也被排挤下台,开除出党。保守派重新恢复专制集权的统治,致使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恶化,人民生活水平下降。1956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彻底否定了斯大林主义。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坚冰初融,匈牙利的知识分子们又纷纷聚集在裴多菲俱乐部,讨论国是,畅想之前未竟的改革之路。
10月20日波兰召开统一工人党中央全会,顶住苏联压力,选举了主张走波兰式社会主义道路的哥穆尔卡为第一书记,极大地鼓舞了匈牙利的知识分子们。他们在22日的小型集会上,提出了反对苏联模式和苏联控制的16点要求,并决定次日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10月23日下午3时,一万多名大学生走上布达佩斯街头游行。沿途有大批市民参加,最后行至国会广场时,竟高达20多万人。游行队伍不断高呼口号“俄国佬滚回去”、“我们要纳吉”。要求民主政治,进行经济改革,实现民族独立。激愤的群众还剪掉了匈牙利国旗中的苏维埃徽识,拉倒了街头的斯大林雕像(图123)。当局广播禁令无济于事。晚上8点匈共第一书记格罗发表电视讲话,措辞严厉,指斥示威民众是“人民的敌人”。如火上浇油,更加激怒了群众。9点人们试图冲进广播大厦,保安部队开枪,于是发生流血冲突。混乱撕打中,一场呼吁改革的和平游行演变成了武装暴动。深夜,乱作一团的匈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为了缓和矛盾,安抚民心,突击任命纳吉为部长会议主席。在左派势力把持大局的形势下,纳吉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赴任。而此时接到匈牙利发生灾难性事件密报的苏共中央主席团也连夜开会,多数成员同意立即出兵。
图123:布达佩斯街头斯大林雕像被拉倒 摘自网络
24日中午,纳吉在电台发表“告匈牙利人民书”,承诺“全力实现党和国家、政治与经济等各方面的民主化,走符合我们匈牙利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下午,苏军启动代号为“行动波”的军事行动,按照国防部长朱可夫的命令,两个步兵机械化师越过边境进入匈牙利。同时苏共领导人米高扬、苏斯洛夫、谢洛夫等亲临布达佩斯视察,发现事态并非如格罗报告的那样严重。
但苏联违反《华沙条约》、不请自到的武装干涉,促使矛盾变得更为复杂。大批工人、市民加入抵抗苏军的行列。布达佩斯市内的游击巷战此起彼伏、连续不断。被洗脑前来“消灭法西斯”的苏军士兵蒙头转向,在学生和市民的说服下,不少人干脆高挂免战牌,用武器换酒喝。25日晚,匈共中央政治局正在米高扬等人的参与下开会,决定由卡达尔接替格罗担任第一书记。米高扬还表示,一俟局势稳定,苏军即行撤出。这时国会广场上,一些不法分子混入集会,民众、匈牙利保安部队和苏军士兵互相开枪射击。枪林弹雨扫向密集的人群,伤亡数百人,酿成极为严重的流血事件。
事态进一步激化升级,变得愈发不可收拾。全国总罢工,各地群众示威游行,要求苏军撤出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匈牙利军队纷纷倒戈,大量武器流入社会,不断引发社会骚乱。大批匈共党员退党,人数由87.1万骤降至不到3.8万。26日纳吉发表广播讲话,试图通过与各方谈判,缓和事态。经米高扬等人同意,提出改组政府的方案。28日纳吉宣布协商产生的多党联合新政府成立,首先为这次事件定性“不是反革命行动,而是一场席卷全国和具有广泛人民性的民主运动”,同时提出新政府的施政纲要及当前的紧急措施:一是立即全面停火,制止流血事件;二是开始匈苏谈判,尽快就苏军撤离达成协议。
29日停火令虽然生效,可全国局势依旧比较混乱。人民群众认为新政府仍然是共产党领导,要求进行全民自由选举,实行真正的多党制联合政府。30日下午纳吉宣布,匈牙利废除一党制,恢复二战后曾一度实行的多党制。31日兴奋的人群再次聚集国会广场,这时国会大厦上的红色五角星标志已被匈牙利国旗包裹,等待日后拆除。纳吉在大厦阳台上向群众挥手致意并讲话,呼吁民众信任政府,建立秩序与安宁,以便实行更民主的政治纲领。
与此同时的几天中,苏共高层领导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之前意见不一:强硬的莫洛托夫主张派兵镇压;温和的米高扬主张依靠纳吉控制局势;赫鲁晓夫则采取调和立场,一方面迅速派出武装力量,同时对纳吉政府采取密切关注但暂不干涉的政策。可在28日之后,由于西方媒体对匈牙利事件大量负面报道的影响,正在莫斯科访问的以刘少奇、邓小平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请示毛泽东后,明确表态坚决反对苏军撤兵;最关键的是匈牙利失控的局势、多党制已触及了苏联掌控东欧铁幕的底线,促使苏共领导统一了思想,认为纳吉已背弃了社会主义。31日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赫鲁晓夫宣布:“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在匈牙利整顿秩序。”当晚,苏军代号“强风”的军事行动开始,27个师二十多万大军开进匈牙利。深夜纳吉获知后,即向苏联提出抗议。
11月1日纳吉发表广播讲话,愤然宣告匈牙利中立,退出华沙条约组织。并致信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求援。很快接到苏方同意谈判的口头照会。纳吉组派代表团与苏方谈判的同时,再次改组新政府。面对苏军进犯,匈牙利全国各阶层人民、各党派团体空前一致的团结起来。3日新的联合政府成立,而政府成员名单中的匈共第一书记卡达尔前日已“失踪”。晚上10点,匈牙利谈判代表团突然被苏联克格勃集体扣押逮捕。
4日凌晨,卡达尔重新露面,宣布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成立。一刻钟后,纳吉向全国人民发表了最后一次讲话:“今日黎明,苏军开始进攻布达佩斯。目的是推翻合法的民主政府”(图124)。匈牙利军队未作抵抗,苏军迅速地控制了匈牙利全境。
图124:苏军坦克开进布达佩斯市区 摘自网络
事后,纳吉携亲属及部分政府成员47人到南斯拉夫驻匈大使馆政治避难。11月22日,在得到匈牙利政府的承诺后,纳吉等人走出使馆,即遭苏军逮捕,押往罗马尼亚监禁。1958年在匈牙利公审后执行死刑。1989年纳吉得到平反并享受国葬礼遇,这是广场旁街心花园中纪念纳吉的雕像(图125),一副忧国忧民的学者模样。
图125:国会广场旁公园里的纳吉雕像 摘自网络
据1991年公布的绝密报告,短短13天的匈牙利事件造成经济损失占全国当年GDP的3/4;死亡2700人,其中大学生44人、中学生195人、劳动者1330人;有20余万匈牙利人逃亡西方避难。
拂去岁月风尘,还原历史本真。匈牙利事件再次印证了:历史尽管暂时会被执政者粉饰遮掩,但最终是由人民书写的。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
拉回扯远的话题。我们三个在空荡荡的广场上兜来转去,也未发现有匈牙利事件死难者墓地(图126)和燃着长明火的黑色纪念碑。只是在广场北侧有一处铁板围栏,上面镂空的1956字样和星罗棋布的洞孔(图127),非常醒目。走近看原来是通往地下的展览入口(图128)。那面被挖去苏维埃徽识的匈牙利国旗和那张民众站在坦克上的照片就是匈牙利事件著名的标志。地下展览用大量照片和实物详尽的展示了1956年匈牙利事件的经过。据说有挖洞的国旗、有遍体弹痕的自行车、有酒瓶自制的的土燃烧弹、有苏制新式机关枪,还有纳吉受审全过程的录像。只可惜展览10点才开门。
图126:匈牙利事件死难烈士墓 摘自网络
图127:铁板围栏
图128:地下展览入口
时光荏苒,59年过去,在国会大厦对面建筑的墙上还残留着许多被铁钉铆住的弹孔(图129)。
图129:国会大厦对面建筑上的弹痕
往事不堪回首。云幕低垂,微风扑面,细雨缠绵,更凭添了几许悲壮和凄凉。一时间任思绪遐飞,竟忘记自己身在异国他乡。感慨古今中外无数的仁人、志士、英烈,不惜流血牺牲,执着追求真善美,勇于挑战旧的权威势力,才推动了社会不断向前进步。
11:00集合,午饭后,乘大巴去布达佩斯北面不到20公里处的圣安德烈小镇。不知哪个中国人将圣安德烈的谐音称做山丹丹,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山丹丹小镇的名字就叫起来了。其实山丹丹就是多瑙河湾的一处景点。上个世纪大批的匈牙利画家涌向这里,于是成了一个现代艺术流派的“博览馆”。李导说,这里可与北京酒仙桥的798和通州的宋庄相比。可我们在这里丝毫没感觉到什么艺术气氛,只看到一条满是出售当地传统小商品和纪念品作坊、店铺的商业街(图130),两个小教堂和几个咖啡馆、酒吧,真有点儿被忽悠了的感觉。多余的时间不知怎么打发,就坐在河边长椅上闭目养神吧。
图130:山丹丹小镇商业街
17:00集合,大巴送我们去布达佩斯机场(图131)。21:00乘CA722航班离开匈牙利。
图131:布达佩斯机场
(未完待续)
※=※=※=※=※=※=※=※=※=※=※=※=※=※=※=※=※=※=※=※=※=※=※=※
编管组- 帖子数 : 205
注册日期 : 12-12-04
结束语
7月30日 空中飞行9个小时后,下午1点多回到北京。历时14天的中东欧之旅结束。大家挥手告别。尽管北京的天空薄雾弥漫,依然是回到家的感觉真好!
有比较才能鉴别。中东欧之旅异乡有悟两点:一是历史:前不久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年的口号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不仅适用于抵抗外敌侵略,同样适用于消除内乱隐患。一个敢于正视自己历史过错的政党、政权,才真正是强大的。如果总是“说不清、理还乱”,就难免后患。造成民众的思想混乱,且易被别有用心者利用,重蹈历史覆辙。我尤为赞赏的是德国对二战及民族纳粹主义的反思和警示态度。
二是现实:虽然近两年中国的GDP总值已跃升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不足7500美元(2014年官方统计),排名在世界第85~90之间,且贫富悬殊,实属发展中国家。国民对此当有清醒认识。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优劣好坏,首要标准是民生水平。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切实改善民生,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当然民生、民权和民主,三者密切相连,涵盖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改革,需循序渐进。其实说到底,普通老百姓是不管什么党派、什么主义、什么道路的,“谁能让我过上好日子,我就拥护谁”。这也是经历史反复证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条规律吧。
后注:相关资料多系网上检索,流水账似的拉拉杂杂写了许多,难免失误,请朋友们指正并谅解。
(全文完)
编管组- 帖子数 : 205
注册日期 : 12-12-04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