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苯天空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5 posters

2页/共6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步

向下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Empty 吉普车——老修老修的

帖子  李民欣 2014-02-12, 11:25


 b.吉普车——老修老修的

  我和弟弟开的是妹妹的一辆白色北京212吉普车,车很有劲儿,就是耗油多,还经常有些小毛病。所以有空的时候要经常地修一下,检查刹车,测量轮胎压力,调调白金的间隙,检查一下机油和齿轮油,电瓶液的界面,更换一下轮胎的位置(对角线对换轮胎);90年代开车就得会修车,小毛病都自己修,甚至连缸垫都自己换。车的后备箱里的工具很多,有钢丝绳、撬棍、三角木块、方木块;还要带上一桶机油、电瓶液、刹车油------,还有备品备件,真是应有尽有。尤其是单车跑长途,准备的东西就更多了。

  记得1999年开车到围场、塞罕坝,吉普车在土路上一下滑到路边水沟里,费了很大的劲儿也没上来,后来取出带的钢丝绳请一辆拖拉机给拉了出来。同年在山东石岛附近,吉普车的发电机烧了,备件里没发电机,靠电瓶的电把车开到石岛,买了一个换上。轮胎被扎了更换是经常的事,尤其是跑石子路。

  单车越野一定要准备充分,因为多数的时候是自己救自己。

  我们经常修车,就连小外甥都说:“吉普车——老修老修的!------”。

修吉普车,太行山去悬空寺的公路上。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K6IIc


这里是小孤山,远处的白门外就是内蒙古,边上有一条界河,叫图里根河。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J5TUL





由李民欣于2014-08-02, 16:17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4次

李民欣

帖子数 : 325
注册日期 : 12-12-16
年龄 : 75

返回页首 向下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Empty 开车游山东半岛

帖子  李民欣 2014-02-13, 11:33


 c.开车游山东半岛

  老人最害怕的是寂寞和孤独,最喜欢的是同孩子们一起出游。

  1999年的夏天,老爸正好80岁了,我和弟弟决定利用假期开车带老爸驾车旅行。旅行计划驾驶吉普车从北京出发,到塘沽乘轮船到大连,游览大连、旅顺;再由大连乘船到威海,开车到成山头、石岛,最后到青岛,游崂山,直接开回北京。全程2500公里,时间8天。

  老爸十分高兴,很早就开始准备,衣服、药品、照相机------。
  一路上,乘轮船、过大海、看古迹、吃鲜果、住海边------,融入到大自然中,老爸和我们哥俩都十分开心:

  ——登上开往大连的滚装船,车放在轮船的底舱,我们住船上的三等舱。傍晚,在轮船 的甲板上吃晚饭,有花生米、小菜、啤酒、面条-----,四周是寂静的大海,一轮
  红日慢慢的沉入海平线,天空渐渐的变暗,星星开始闪烁,海风习习,十分舒服。

  ——一到大连港,开上吉普车穿过大连市主道直插旅顺。住在海边的酒店,窗外就是浩 瀚的大海。参观博物馆、军港、日俄监狱。乘坐大连的有轨电车,游星海公园。
  ——大连到威海,轮船在黄海上航行,海水是深蓝色的。海面上飘满了大大小小的海蜇。

  ——威海的刘公岛是北洋水师的都督府,上面有巨大的炮台;
  ——在去荣成的路边有一个果园,路边有很多刚摘下的水果,要知道这里盛产水果。老爸吃了一个熟透的莱阳梨,“真香!好吃。”老爸赞不绝口。我立刻把老乡一篮子的
  莱阳梨都买下来,装到车里,慢慢吃,吃个够“过这个村,没这个店。”

  ——快到成山头,已经能看到大海了,停车吃午饭。小饭馆很干净,由于是休渔期,没有海鱼,只有3斤刚捞上的海虾,我说:“都要了,开水焯一下,来点酱油醋,放点
  香油、姜末------”,又要了一斤多水饺,吃的很美。
  ——在石岛宾馆,老爸很早就起来遛弯去了,这是他不变的生活规律。我刚起来,老爸遛弯回来了,“这个宾馆真大,海边很长一段海岸都是它的,东边有一个新大楼,住的是外国人,还有游泳池------。”老爸发表着观感。

  ——在石岛宾馆吃的是包餐,一人一天70元。老爸想喝小米粥,我把服务员叫过来“麻烦你给煮一锅小米粥,谢谢!”
  ——到青岛,由于正逢暑假城里都住满了,我们开车住到了崂山景区的一个小山庄里,这里幽静,山清水秀、面临大海,老爸很喜欢这个地方,我们在这里住了两个
  晚上。

  ——我们的吉普车的车牌是——京A,当时很少有北京的自驾车经过,当地人认为“京A”车很有来头,很尊敬你。
  ——一路上,我和弟弟轮流开车,老爸坐在后排座的中间,一般看着风景,一边和两个儿子聊天,其乐融融的。

  ——回来的路上,在淄博下高速北行,当时下大雨,雨大的连路面都看不清楚了,吉普车里开始漏雨,真是“外边大下,里边小下。”赶紧撑起雨伞档雨。
  ——回到北京,沿途照了300多张的照片冲洗出来分发老爸和弟弟,留下了许多快乐的回忆。我还将这次旅行写出来,刊登在《北京青年报》上。


1999年8月我们哥俩和老爸开车游山东半岛。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ZHFij


在轮船上吃晚餐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30449


参观旅顺博物馆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UqxhE


旅顺军港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F4RnK


参观青岛海军博物馆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JILU8


崂山的一个小山庄,我们住了两天。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RQFOb





由李民欣于2014-08-02, 16:17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李民欣

帖子数 : 325
注册日期 : 12-12-16
年龄 : 75

返回页首 向下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Empty 丈母娘从车后座掉下来

帖子  李民欣 2014-02-14, 12:04


 d.丈母娘从车后座掉下来

  丈母娘平时自己在家里,生活也平静,就是有些寂寞,白天同楼的老姐妹一起打麻将,晚上一个人在家空荡荡的。丈母娘住在筏头,离城里远,我们从城里倒两次车才能到。

  礼拜天孩子们过去是她最高兴的时候,不愿意做饭就到小饭馆撮一顿,吃不了多少,就是 想在一起热闹热闹。

  我刚拿到车本,车瘾正大,准备星期天租一辆车拉丈母娘到戒台寺、潭柘寺、堂上和十渡看看古寺,逛逛大山。老人一听这个,高兴得不得了。

  星期五下午租了一辆红色夏利车,加满油,检查了水、电和轮胎、刹车,由于单车跑山区,还是认真检查为好。在车场试了一下车,以50公里的速度从两边只有10厘米的空挡飞速开过去,检验一下自己的胆量和准头。开车回到住处,又将车认真的冲洗干净。

  星期六早晨6点,拉着夫人到筏头接丈母娘,一路上没有什么车,15分钟就开到了筏头。老远夫人就看见老妈站在马路边,赶紧靠过去,夫人问老妈:“您怎么这么早就来了?”老妈说已经等了半个小时了,开车出去玩,老人家可积极了,还带了煮鸡蛋、槽子糕、水果。

  那个时候汽车很少,路很好走,从城里开到戒台寺还不到7点,只好在寺门口等了一会儿。寺里有1,400年的老柳树;8点到了潭柘寺,常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寺里有两棵上千年的银杏树,在大庙里老妈烧了香,祝全家安康。从潭柘寺出来,一路上山,过河北、霞云岭,沿大石河峡谷而上,顺盘山公路直到堂上,这里已是1,200米的山顶,山下是云山雾罩,远处盘山公路上的汽车看上去像甲壳虫在慢慢的移动。

  老妈站在高山上看了很长时间,她说,这些地方她从来没有来过,感觉真舒服。

  从堂上到十渡40公里,都是连续180度的弯道,夏利车底盘低,走弯道很稳,我开车快,基本不刹车,下山用挡别,连续侧滑。很快就到了十渡。夫人搀扶丈母娘下了车,得知丈母娘从后排车座上掉下来好几次,就埋怨她:“您怎么不早说!摔着没有?”“没有,------我不敢说,怕------怕你们下次不带我出来玩儿。”嘿!怎么能呢?

  下午一点,送她回到了筏头。当时车少,一路畅通,车开得飞快,不像现在到处堵车。
  
  之后,又开车带丈母娘去了长城,她还爬到了第二个烽火台,老外都伸出大拇指夸奖她。顺路又去了十三陵的定陵、水库,这些地方她都没有去过,那年她78岁了。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Mv0Pf


1200米的堂上,停车休息。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15aumh


十渡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SthTE


我登上了长城!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Wocdx






由李民欣于2014-08-02, 16:18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李民欣

帖子数 : 325
注册日期 : 12-12-16
年龄 : 75

返回页首 向下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Empty 给老人设立一个快乐目标

帖子  李民欣 2014-02-15, 12:22


 e.给老人设立一个快乐目标

  给老人设立一个快乐目标,老人就会朝这个方向努力,疾病、孤独就会暂时远离而去。
  比如说,“老爸、老妈,我们准备夏天一起去北戴河疗养”;
  “老爸、老妈,下月ⅩⅩ号,我们一起到国际饭店旋转餐厅吃自助餐”;
  “老爸、老妈,去过山东半岛吗?我们开车出去旅游吧!”;
  “老爸、老妈,咱们坐飞机旅行吧!”;
  ------。
  花钱找快乐,这是我的生活理念,老人在时,花点钱,高高兴兴地在一起,比老人不在了,后悔没有好好的陪伴他们强。“钱乃身外之物,亲情失之不再得”。

  1990年我在外企工作月工资有100美金,当时的汇率为8.3,相当于830元人民币。我和爱人商量“用一个月工资,请她的老爸、老妈住一次高级宾馆,享受享受”。具体是:北京赛特酒店一晚(56美金),一天的餐费(30美金),晚上前门大碗茶演出加车费(14美金);计划的很好,告知二老,老爸死活不干“花那么多的钱给他们!”,老人节省惯了,不习惯这种消费。一直到现在我都后悔没有带他们享受一下好日子。

  后来只剩下老妈了,1998年/2006年/2008年三次带老妈到北戴河疗养。
  北戴河疗养院是新华社职工的疗养地之一,有四栋楼,设施很好,都带卫生间,24小时热水,空调;有两层楼的餐厅,舞厅;院子很大,种满了树木、鲜花,还有一个装有各种鸟的大鸟笼子,和北京动物园的一样大。

  这里的自助餐真是应有尽有,每餐都把肚子吃的滚瓜溜圆的。
  为了照顾老妈,带上小保姆——小莉,一个从甘肃大山里来的16岁的女孩子,当她看到眼前的一切,感慨地说道:“这真是神仙过的日子!”
  疗养院在金山角,离大海很近,走5分钟的路。

  老妈喜欢看大海,喜欢独自坐在海边看着平静的大海,辽阔的天边,海浪一波一波的慢慢涌来,她说:“看到大海,心里可宽阔了!”。老人家起的早,小利陪着她4点就到大门口等开门,保安一看一个老太太要出去,赶紧开了门,然后关门再关上门回去继续睡觉。
  早餐老人很能吃,油饼、鸡蛋、点心、豆浆、牛奶-----,直说吃撑着了。
  吃了早餐,就到海边走走,


看看大海。
  午餐更丰富,热菜就有十几个,还有鱼虾,随便吃。

  一天,小利气喘吁吁的跑过来:“大哥,奶奶在浴池里洗澡出不来了,我一个人拉不动!”
我赶紧叫爱人过去帮忙。后来老妈说,泡着很舒服,出来用不上劲儿,真是人老了。那年老妈76岁。
  一个星期疗养下来,老妈身心健康,精神焕发。

  回到北京后,老妈常常和老姐妹们聊起北戴河的大海,看着照片,回忆那些快乐的日子。
  人就是这样,只有他经历过快乐的事情,回忆起这些才能快乐。

海拔3000米的五台山公路。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9QQCc


密云水库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BtKCj


大连星海广场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J1607


1999年游白洋淀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2PevD


北戴河海滩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OiI07


香山饭店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Yx25W


山西悬空寺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5d0Wn


大同云冈石窟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NuJld


老妈、夫人、保姆小莉和我在北戴河海滩休假。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UodWs

  




由李民欣于2014-08-02, 16:19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2次

李民欣

帖子数 : 325
注册日期 : 12-12-16
年龄 : 75

返回页首 向下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Empty 回复: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帖子  wangying 2014-02-21, 23:29

李民欣玩得大胆、玩的尽兴。 可见开车越野不光车况要好,还要技术精良,意志顽强。
我虽然不开车,但赞同你的开车观点。”意志磨练的多,收益也多“(杨绛百年感言摘录)。
不过,106岁的周有光先生说”凡事不可勉强“,要量力而行。
你的连载图文并茂,有识有趣。

wangying

帖子数 : 56
注册日期 : 13-03-29

返回页首 向下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Empty 感谢楼上的夸奖

帖子  李民欣 2014-02-22, 13:15

         感谢王英的夸奖。今后不开车了,一是年龄大了,二是到处堵车和路修得太好了,没有开车的乐趣了。

         我们过去自驾车旅行都是单车,所以要自己会修车,现在条件好了,汽车也现代化了,都是模块儿组成,坏了换一块;不过我仍然怀念修车的时代,学到了不少的东西,还有更多的乐趣。

             量力而行是对的,这次去西藏,女儿说:“走不动就赶紧回来,别强努着!”

李民欣

帖子数 : 325
注册日期 : 12-12-16
年龄 : 75

返回页首 向下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Empty 5、胶卷时代/数码时代

帖子  李民欣 2014-02-22, 22:36

  5、胶卷时代/数码时代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使用,摄影已经由胶卷时代逐渐进入数码时代;摄影已经从专业逐步过渡到大众化。但是这些渐渐逝去的胶卷技术为以后的数码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今后的摄影技术和设备将更加数字化、小型化、智能化和相互兼容;
         更加便于使用和操作。

         一、胶片时代
         了解过去,才能更好的把握现在。
         胶卷照相的要求还是较高的,谈点体会:
   a. 用胶卷照像是个技术活                                
    1、胶卷的速度
           以100/21°的胶卷为中速、常用胶片,小于这个标准的为慢速胶片,适于拍摄速度较慢的场景,照片颗粒度较细,如:花卉、静物、人像;大于这个标准的为快速胶片,适于拍摄速度较快的场景,但照片颗粒度较粗,如:运动、车辆,有时也用于拍摄夜景。
    2、彩色与黑白胶片
           彩色胶片能还原真实的实物色彩,而黑白胶片则能还原实物丰富的层次,尤其在人像、风景照片中使用广泛,例如:柯达-TMAX黑白胶片有较高的黑白层次,成像丰富、细腻。另外,一些人习惯认为,彩色柯达胶片色彩宽容度大,适于暖色色调,适于人像、风景照片;富士彩色胶片色彩反差大,适于花卉照片。装胶卷必须在无光环境下进行。
    3、胶卷的长度
         胶卷时代,胶卷、冲洗照片都很费钱,那时人们常说,玩照相就是烧钱,是有钱人的活动。90年代,买一个黑白120卷要3元,黑白135要6元,乐凯彩色135要10元,柯达彩色135要16元;在偏远地方更贵,1997年在九寨沟补充了四个柯达彩色135胶卷,每个24元,九寨沟共用了20个柯达彩卷,花了500元,还要冲洗出照片,要多少钱啊!照相真是烧钱。
          人们习惯的认为一个胶卷可以照36张照片,这是理论数字,实际上可以照39-40张;如何操作呢?建议你打开相机后盖,将胶卷放入胶卷仓,将片头挂在对面的卷片器的齿牙上,卷紧,盖上后盖,过一张,释放快门后,第二张就可以照了;胶卷一直卷过36张,直到卷不动为止,这样一个胶卷可以多拍3-4张照片。
    4、胶卷是否挂上
           经常有人照了一卷空卷(无图象),原因是胶片没有挂在卷片轴上,如何判断胶片是否挂上?建议扳动卷片轴时,注意观察另一边的胶片固定轴是否同步运动,如果是,就是挂上了;如果不动,就是没挂上,需要重新操作。
    5、胶卷使用前后
           胶卷拍照后,应将胶片全部倒入胶片盒内,这样可以与新胶卷有所区别,防止胶卷的混淆,无片头的就是用过的。                                              
胶片一定要放好,做上标记,因为照过的胶卷盒和没照过的放在一起,样子都一样,谁也分辨不开。有的人将照过的胶片头折起来或作标记,我是将照过的胶卷都卷过,不留头,以便区别于没照过的胶卷,不过还是容易出错。

            不过现在的数码相机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同一个数码相机的照片编号都不同,不会重叠。
           但是,要注意,不同的数码相机的照片很可能重号,当储存时,计算机会出现“ⅩⅩ号已经存在,是否覆盖?”千万不要覆盖,只要更改其中一张的编号,就可以都单独储存。
           老的胶片照片可以通过扫描仪转化成数码照片,然后在计算机上进行修改,提高照片的质量。
            想得到一张好的照片吗?那需要有四个要素来保证。这就是:第一、储存(胶卷、储存卡)、第二相机(性能、像素)、第三摄影技术(构图)、第四后期制作(冲印、电脑加工),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120/135相机、胶卷。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WCpX5 



由李民欣于2014-02-23, 11:53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李民欣

帖子数 : 325
注册日期 : 12-12-16
年龄 : 75

返回页首 向下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Empty 回复: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帖子  zhengjihou 2014-02-24, 11:25

致李民欣:咱们的论坛所有文章的总附件只能占据20兆的空间,为了节约空间我把附件的图片改变为插图形式,但前几天的插图出现了问题,丢失了一些照片,在此表示歉意。但为了大家今后还能往网上发照片,只能再试着继续改为插图方式,如出现问题请谅解,我将继续探索方法。多谢!

我已将老陈的“年外话”中的插图变换了形式,现在还好,注意观察。你的文章中有的我把两种形式的图片共存,请观察。

现在有人反映上老苯天空的速度太慢,估计和附件占用空间过大有关。因此我将已改插图方式的原附件图片删除掉,请大家观察一下。有问题及时和我联系。也请李民欣放心,所有的图片我都有备份,请不要再次编辑原稿的图片。有问题通知我,我会尽快恢复原图片的。
.

zhengjihou

帖子数 : 270
注册日期 : 12-12-13

返回页首 向下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Empty 回复楼主

帖子  李民欣 2014-02-24, 12:07

   释放一些空间,接纳新的文章和图片,同意!或规定图片保存期30天,过期撤掉,图片占的空间太大。
          如有可能,再增加一些储存空间。

             我喜欢使用图片,图片储存的信息量大,说多少话描述,也不如拿出图片来看看;真是“口说为虚,眼见为实”。当然,有的照片是假的。



由李民欣于2014-03-07, 18:28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3次

李民欣

帖子数 : 325
注册日期 : 12-12-16
年龄 : 75

返回页首 向下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Empty 数码时代

帖子  李民欣 2014-02-24, 12:27

  二、数码时代
         图片所储存的信息远远大于文字的描述,一幅照片5M(1,000万像素),5M可以容纳50万的文字描述;但记住,文字永远不能够描述出图片的所有内容。所以尽量使用图片记载和传递信息。
        数码时代已经将光圈、快门速度、对焦、补光、储存、过片等集合在一起,通过软件和硬件控制瞬间完成,其照片质量、储存量和拍摄速度大大优于胶片成像。照相越来越大众化,越来越智能化。

       在使用数码相机的时候应该注意:
  1、良好的相机:
    镜头=广角+中焦+远焦、 自动变焦,有防抖功能;买UV镜片保护镜头;(小数码机=广角+中焦)
    机身=功能齐全,有容量大并快速的储存卡和电池;有防抖功能;其他功能(录像、宽幅、活动的液晶取景器);
    像素大于1200万,储存卡能够很好的与计算机兼容。

   2、熟练的技术:
   ①、构图
         有的人拍出的照片看上去很舒服(构图合理),有的人拍的照片则背景混乱、主题不    突出。
   下面介绍一些摄影的构图技巧:
           内容    /   构图原则作    /简      介   /适用范围
   a、三分之一原则
         将场景平分为横竖各三等份,将焦点物放在1/3处有更好的效果,同时注意图像、人像侧面前方应留有较大的空间。适用所有图像构图。
                                             
   b、45°角原则
         由场景的上方45°向下拍照,可手举相机下拍,也可站高处(台阶、二楼)、选高个子的人。集体像的构图、插空。 集体像、建筑、效果图、新闻摄影。
   c、对角线原则
         场景有高低,选择对角线构图。双人像男女站位有高低、有左右。风景双人
   d、避开原则
          避开人像背后的树木、电线杆、电线         人像、风景
   e、利用自然图框
         利用树干树枝、门窗、山崖组成画面图框       风景、建筑、人像
   f、平衡原则
         画面饱满、避免杂乱,留出空间。      花、树、人物、人物
   g、突出主题
         背景与人物动作、表情相一致,协调。果是风景照,人物小一点,处画面三分之一的位置。                    

   ②快门控制
        有的人拍照片常出现虚影,这是因为一是相机拿的不稳,二是按快门太用力。正确的方法是:双手握紧相机(变焦头相机,一手托头),食指按在快门上,操作和打枪一样,先按下一半,稳定取像,再慢下按,快门释放;防止用力使镜头抖动,产生虚像。
  相机有防抖功能(VR)很重要,可以在行驶的长途车上拍照。

  ③、光的控制
         物体只有被照亮、才能被拍摄下来(红外摄影除外)。
      a.早10点之前和下午4点之后光线柔和、斜射,适于照相;
      b.逆光摄影应使用闪光灯补光或强制补光,或靠近窗户;
      c.逆光像有更出奇的结果;
      d.数码照片可以通过后期编辑显出层次、色彩,貌似黑乎乎的数码照片,可以
        通过计算机的软件来裁剪、调整光线、反差、饱和度、色彩等进行还原;即
        使在黑夜里照出的照片,也能通过计算机软件显示出图像和层次。

   ④、学会抓拍
          常用于现场抓拍。(如果相机有自动对焦功能,可省略对焦)
           随身带相机,预测场景,提前启动相机,抓拍或连拍。

   ⑤、闪光灯与三角架
           在光线不足时或逆光时可使用闪光灯,有的相机有补光功能,可按下按钮;在房间里可向房顶打光,照片比较柔和,注意大房间会减弱光的强度(吸光度大)。
  慢速度(超过15分之一秒摄影就要使用三角架了,尤其是夜间摄影和风景摄影,还有专业照片。也可以依靠建筑物、大树稳定相机。

  3、出行准备
         检查相机的电池的电力是否充足,检查储存卡空间。试照一张,检查效果。
     过去的胶卷相机都是机械的,极少数高级相机使用电池;现在的数码相机离开电池就是一块废铁,相机的操作完全依靠电池驱动。除了保持电池有电,还要有备用电池。
  4、勤学苦练:
         熟练使用相机,熟练使用构图技巧,多照照片,熟能生巧,提高拍摄速度。
         多看优秀的图片(图片展、图集),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找出自己的不足。图片下载、现场记录。

   5、设备的更新:
         无论是计算机还是数码相机,只要条件允许,3-5年换一个更好的。
         这些设备代表了最新的设备和科学技术、先进的硬件和软件。
         数码产品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智能化、小型化和多功能兼容。


数码时代的设备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W5Q27 

 

李民欣

帖子数 : 325
注册日期 : 12-12-16
年龄 : 75

返回页首 向下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Empty 冬泳

帖子  李民欣 2014-03-05, 12:22

6、  大学逸事
   
        a. 冬泳

           我喜欢游泳,夏天北大有游泳池,体育课也上游泳课,会游的自己游,不会游的由体育老师教。 到了冬天就不能游泳了,体育课改成了滑冰课。但在10-12月这段时间既不能上游泳课又不能上滑冰课。这段时间,我就开始冬泳。    
 
        昆玉河从颐和园昆明湖南桥流出,一直到玉渊潭 ,沿河段都适合游泳。在离颐和园南1里远的河段上,经常有北京空军学院的老师在冬泳,这里离北京大学也不远,骑自行车15分钟就能到河边 。

        中午吃完了午饭,下午2点在北大西门化学楼上课。 骑上车一会儿就到了冬泳的地方,这里很清静,11月中旬岸边金黄色的垂柳树叶还没有落光,天气已经很冷了 。空军学院的老师年纪都很大了,身体都很好,他们用带来的温度计放到水里“今天的水温8度!”  大家都在做准备活动,有的做广播体操,有的抻腿活动关节 ,有的用毛巾搓身体------。活动好身体,防止遇冷水抽筋。

        冬泳沿河逆游100米就上岸。
        在河边上用河水拍湿胸脯、脑袋,适应一下冷水环境。一下水,冰凉的水使你倒吸一口气,全身像有无数的小钢针在扎着你。赶紧用力滑水,全速前进,不一会儿身体适应了低温的河水。大口的喘着粗气,短短的100米一会儿就游到了,上岸站在草地上,全身通红通红的,冒着热气。赶紧用干毛巾擦着身体,一会儿身体就热起来,浑身的舒服、自在。

         赶紧穿上衣服,骑车回北大上课,你别说,冬泳就是好,一下午我都精神振奋,没有一点的困意。

昆玉河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IBDHx 



昆玉河,70年代没有栏杆,都是草坡,很原始。远处的拱桥是昆明湖的南桥。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AJLOz 





李民欣

帖子数 : 325
注册日期 : 12-12-16
年龄 : 75

返回页首 向下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Empty 横渡昆明湖

帖子  李民欣 2014-03-06, 13:37

  b. 横渡昆明湖  
                                         
        一九六六年七月十六日,毛主席在武汉横渡了长江,后来每年的横渡长江就成了武汉的节日,同时也是全中国的节日。上学的那几年,一到每年的7月16日,北京高校就组织横渡游泳活动,纪念毛主席横渡长江,都是在颐和园横渡昆明湖;科学院的在十三陵水库横渡。

        横渡的队伍有插着彩旗和大幅标语的木排组成的方队,周围跟着游泳的方队,都穿着衣服,游起来还是很费力的。

        从南湖岛到排云殿直线距离有600米远,横渡的队伍游的很慢,因为一是保持方队队形,,二是一边游一边喊口号。有的时候还要停一下,和前边的方队拉开距离;有时候还要加快速度,赶上前边的方队。

        我在方队的边角上,因为个子高,水浅的地方能够踩到水里的污泥,可是女同学就不行了,她们个子矮,只能踩水,时间长了,体力不支,要沉下去,男同学就赶紧扶一把。
        当然,湖水是不能喝的,一是脏,二是这么多人游泳,水都搅成泥汤了。


横渡600米,穿着衣服。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NeBW 



李民欣

帖子数 : 325
注册日期 : 12-12-16
年龄 : 75

返回页首 向下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Empty 回复: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帖子  李民欣 2014-03-06, 20:00

  版主,我的文章应属于第三类文章——荟萃人生,文化积淀。能否帮助搬迁一下,多谢!

                                                                                                                                                  李民欣



            多谢版主!你是个好人,善解人意。            
                                                                                                                                                     李民欣


由李民欣于2014-03-07, 18:03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李民欣

帖子数 : 325
注册日期 : 12-12-16
年龄 : 75

返回页首 向下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Empty 五项全能

帖子  李民欣 2014-03-07, 18:03

  d. 五项全能  

       新生一入校,就参加新生运动会,各个运动项目都有。我参加的是1,500米长跑,枪一响,我就跑出去;1,500米属于中距离长跑,不在乎开始跑的多快。我跟着第2名跑了两圈,看看他快没有劲儿了,就超过他,又超过了第一名,加快速度,把他们甩得远远的,离终点还有100米,我放慢了速度,全场为我加油,结果没有人追我,就这样跑过了终点。
        不久,我被选入北京大学中长跑队,成了一名长跑运动员,还发了两身运动服,上面印着“北大”两个大字,穿上它很神气。

        第二年春季,学校开春季运动会,我又报名了五项全能,就是短跑100米、跳高、跳远、标枪和1,500米长跑。100米跑了12秒9;跳高1.35米;跳远5米;标枪46米;1,500米4分53秒,成绩一般。

        每周3次训练,从北大东门出发一直跑到体育大学,再跑回来,共计8,000米,那时候这条路车和行人很少,两边都是粗大的钻天杨。
        每次训练后有一次加餐,就是给一个餐卷,到西语系食堂吃上一个肉菜,在1973年那个年代,这就是大大的美餐了。


操场上练跳高。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V1B89 


1975年校运动会,中间站着的外国人叫穆斯塔法,是巴勒斯坦解放武装的小队长,来北大上学,中国话说得很好,经常坐公共汽车和售票员贫嘴。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N0dTP 




由李民欣于2014-08-02, 21:40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2次

李民欣

帖子数 : 325
注册日期 : 12-12-16
年龄 : 75

返回页首 向下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Empty 收麦子

帖子  李民欣 2014-03-08, 11:32

   e. 收麦子

           学校定期有劳动课,记得第一次是挖防空洞,第二次就是收麦子。地点就是圆明园北边的生产队的麦田里。我们600多学生排着队伍,从圆明园的废墟中穿过,1973年那时的圆明园没有院墙,人们可以通过小道穿过圆明园。这里没有人家,四周都是丘陵和稻田、池塘长满了杂草,丘陵上杂树丛生,一片荒野景象。
           四周寂静,只有行进的脚步声,还有就是一些鸟儿的叫声。

         行进了一个小时来到圆明园北面的生产队,6月初正是北方的麦子熟透的时候,田野里一片金黄色。生产队早已准备了镰刀,还有白开水,简单的分配工作后,我们进入到麦田里。
         这一块儿麦田长有200米,我们一字排开,开始割麦子。我们班里有40多个学生,有兵团来的、有工厂的、有部队的、还有插队的------。干庄稼活农村来的同学最拿手,兵团、插队的也不赖,最差劲儿的是工厂来的,不一会儿就落到了最后。

         中午休息的时候,学校派人送来饭,是包子和菜汤,大家都饿了,狼吞虎咽的吃饱了肚子。中午还休息一会儿,大家在一起聊天,东北兵团的同学见过大世面:“这小块儿地哪里叫麦田?我们兵团的麦田一垄就有5公里长,一望无边,排着队割一天都到不了头,一天下来人都累散了架;每天来到地头,看着一望无际的麦子都想哭,可是也得玩儿命的割,麦收是虎口夺粮啊!”;山西吉县插队的同学说:“我们那里穷的很,都是黄土高原,沟沟坎坎的,山坡上种麦子,靠天吃饭,一亩地也就收个50-60斤的,收的麦子挑下山也很累,有的知青把麦子捆好,顺山轱辘下去,再到山下去挑,也没有剩多少了”。“那你们吃什么?”大家问,“政府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给点救济粮,再不够就自己想办法;比如,到河沟里捉几条小鱼,不用开膛,放在冷水里加热,小鱼儿越游越快,最后肚皮朝上变成鱼汤了,可好吃了!------”插队可真够苦的。

          晚上回到学校,赶紧洗洗休息,身上痒痒的,都是麦芒扎的小红点儿。


残存的圆明园,建筑都被八国联军毁了,基本的地形还在,虽荒凉,但仍很秀气。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9shVU 



收麦子,一人一垄地。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135ebs 




北大荒的麦田,一望无边,现在都是机械收割。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EKUQA 





由李民欣于2014-03-09, 18:26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2次

李民欣

帖子数 : 325
注册日期 : 12-12-16
年龄 : 75

返回页首 向下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Empty 军训 /毕业大餐

帖子  李民欣 2014-03-09, 12:48

 e. 军训

       上大学第一个月要进行军训,北大的军训在保定的38军。新入校的大学生直接插入野战军的班排里,同解放军战士共同生活,共同训练。
       每天出操,练习瞄准,三点一线,两次扣扳机------,在地上一趴就是半天,汉水顺脖子往下流。你别说打靶的时候,参加军训的大学生真争气,打靶都是优秀;反而是新参军的战士有好几个不及格,这让38军的首长心理很不爽,真没面子,当着我们的面,把不及格的战士狠狠训了一顿。
解放军画报社的记者为了报道大学生军训,专门派记者来照相,不过没有发表,因为背景的标语不完全(应该是“严格训练”,结果照片是“训练严格”),所以不能发表。那个记者什么眼神,就会摆拍,北京话“劲儿劲儿的。”。
        军训还有夜间的急行军,天黑黑的,很多人看不清道掉到土沟里,拉上来再走。

        f.老莫毕业大餐

        1977年的2月,我们毕业了,大家琢磨着聚一次餐,最后决定到莫斯科餐厅。老莫是当时北京顶尖的西餐厅,老贵老贵的。当时花了有30元人民币,买了不少的菜,不过架不住肉少狼多,大家肚里没油水,狼吞虎咽、风扫残云,瞬间都一扫而光,服务员都瞪大了眼睛“这是哪里来的人?”,不瞒您说,我们还没有吃饱。
        饭后合影留念。


记者照的军训照片,背景的标语不对。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AWYiB Scan20550.JPG



老莫毕业大餐纪念。那一点儿西餐,真不够“七匹狼”吃的。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QC3PV 1977年2月莫斯科餐厅毕业餐 .JPG




李民欣

帖子数 : 325
注册日期 : 12-12-16
年龄 : 75

返回页首 向下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Empty 六十年代的教育部大院和干部子弟

帖子  李民欣 2014-04-23, 21:02

 7、六十年代的教育部大院和干部子弟

       一、教育部的历史

        百科介绍:明代,工厂作坊曾经遍及京城各地,因而留下许多以“厂”命名的胡同。后来,打磨厂逐渐被叫成了大木厂、大木仓。现在,大木仓胡同的名字犹在,但狭窄的胡同已变成了宽阔的大街,惟有35号一个院落尚能让人联想到些许旧时胡同的影子。
         35号这块地界儿,曾经名气很大,早在明代,这里就是明成祖朱棣的心腹谋士姚广孝的府第;在清代,这里又成为顺治皇帝的堂叔、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郑亲王济尔哈朗的王府,简称“郑王府”,“清十三府”。后代袭王均有扩建,尤以第八代袭王德沛对花园“惠园”的扩建,使之成为京城有名的王府花园之一。

         民国时期,孙中山曾在这里建立中国大学,鲁迅、胡适、马寅初、张申府等许多名人都曾在中国大学任教,李大钊于1927年被军阀杀害前,曾连续5年在中国大学教授政治经济学。……
         如今35号院子里“逸仙堂”的牌匾和院外大门前的铸铁路灯,即是当年留下的遗迹。
         五、六十年代的教育部,建筑有老办公楼、红顶楼、灰楼、石板楼、红星楼、二宫门、和乐堂、东西配房、逸仙堂、东西配殿、假山(医务室)(图书馆)、“惠园”。

         教育部是国家的一个管理部门,50年代叫教育部,60年代教育部和高教部并存,教育部的部长叫何伟,是新四军的,后任驻越南大使;高教部的部长是蒋南翔,兼任清华大学校长。两位部长在文革中可受了不少的苦,当时教育部是文革的重点。
         文革时期,教育部的干部被下放到安徽凤阳的“五七干校”,文革后期被陆续解放,恢复工作。

         以后教育部、高教部合并为教育部,1985-1998年叫“国家教育委员会”,简称“国家教委”;1998年更名为教育部,真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60年代的教育部大院平面图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OfnTn DSC_0030.JPG



郑王府大门,右侧的灯柱是原来的老物件。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ZSdF1 DSC04902.JPG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Ejows DSC04906.JPG



和乐堂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CpUvC DSC04914.JPG



“逸仙堂”的牌匾是原来的老物件。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IW1ro DSC04916.JPG




安徽凤阳教育部五七干校,照片右前一,我的老爸。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Oovw7 五七干校.JPG




[/size]


由李民欣于2014-08-03, 21:20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李民欣

帖子数 : 325
注册日期 : 12-12-16
年龄 : 75

返回页首 向下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Empty 教育部的干部子弟

帖子  李民欣 2014-04-24, 17:07

 二、教育部的干部子弟

           我是1956年随父亲调教育部进京的,后在北京第二试验小学上小学。
          那个时期调入教育部的干部不少,50年代随父母进京的孩子们现在都60多岁了,这是教育部大院的第一代干部子弟,都是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学生,其中有很多祖国的同龄人。

          儿童、学生时代的我们,生活充满了快乐。

       1、快乐生活

           教育部原来是清朝的十三府,里面自然是大殿、长廊、假山、花园、古树参天。有二宫门、逸仙堂等高大的建筑,红墙绿瓦,配有郁郁葱葱的古松柏,也很幽静。也有“惠园”秀气的园林,尤其是假山,长满了树木和花草,用石头堆起的假山主峰; 教育部的医务所就在假山的东侧,有弯曲的长廊,茂密的竹林,参天的大树,盛开的野花,环境幽静。
            古代的建筑讲究:“天人合一”,就是舒适的住房和建筑与良好的环境'合二而一",优美田园化的环境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这种建筑观点千万不要失传。

           假山和“惠园“是我们孩子们玩耍的极乐世界。

           我们这些孩子们,经常分成两拨人,一拨守山头,一拨攻山头;土块横飞,杀声起伏。停战休息时可以共享山上灌木上的大红果球,十分甜。假山的树木上还有很多的知了、牵牛和无数的蜻蜓,我们用自行车内胎的橡胶加热制成很粘的胶,涂在细竹竿的头上,用它粘蜻蜓和知了;知了可以烤着吃,用泥巴把知了包上用火烤干,再拨开泥壳,知了中间的肌肉很香,很可口。  

           教育部的干部子弟主要是各类干部的子女,原来生活的很平静,文革一来,他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天上掉到了地上。

     

李民欣

帖子数 : 325
注册日期 : 12-12-16
年龄 : 75

返回页首 向下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Empty 文革来了

帖子  李民欣 2014-04-25, 11:35

   2、文革来了

          文革来了,自上而下,进展神速,机关不办公,工厂不生产,学校不上学-------。
         一切来得那么突然,大家都有点反应不过来。霎时间各种名目的群众组织成立起来,名字一个比一个更革命。

         教育部的办公楼里面富丽堂皇,大理石的地面,部长、司局长的办公室巨大的写字台,纯牛皮的大沙发。看到机关小干部们都成立革命组织,我们这些干部子弟也不示弱,也成立一个“教育部(干部子弟)红卫兵”,有一半中学生,一半小学生,说实在点,就是一帮孩子。我们也占了几间办公室做“司令部”,也不时地写一些标语口号什么的,贴出去表示我们也在闹革命,没有闲着。

         1966年的夏末,天气依旧炎热,小红卫兵们没有想到文革会革到自己老子的头上,教育部、高教部的30多位副部长、司局长都被关到黑帮队里,每天排着队由造反派看着打扫卫生,稍有怠慢就是一顿臭骂和拳脚。作为小红卫兵看到自己的老子被劳改、挨打挨骂,很困惑,心里很不是滋味,但还得装出一幅划清界限的样子。造反派自然不愿与有黑帮有关联的小红卫兵合作,渐渐的小红卫兵们有些失落感,再加上有的家里父母都被关起来了,保姆也都闹革命去了,生活就成了问题。

李民欣

帖子数 : 325
注册日期 : 12-12-16
年龄 : 75

返回页首 向下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Empty 农场生活

帖子  李民欣 2014-04-26, 12:45

      3、农场生活

          这时候,教育部行政处的李壮宏处长传话告诉我们——“教育部在北京南边的安定有一个农场,有三名职工,可以接纳你们”。
          教育部安定农场位于京津铁路安定火车站南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南边有条小河。农场有200多亩土地,一个场长,两个工人,三匹骡子,还养有鸡、猪------。农场有三排房子是供部干部劳动锻炼时住的宿舍、还有食堂。因为文革,小干部们忙着闹革命,大干部都被关起来了,这里没人来就变得很冷清。

         经过通知,小红卫兵一下子就报名有50-60人,年龄从12-18岁,都是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生,男女都有。学校闹革命关门了,家里父母被关无人管,到农场去实在是上策,而且是名正言顺的——“参加劳动,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当走资派、黑帮的父母也很高兴,因为孩子有人管了。

         从城市到农村,从压抑的、搞不清楚的、复杂的阶级斗争中,从无爹妈的、受歧视的环境到阳光灿烂的、真实、安定的大自中,孩子们的天真、快乐的本性都释放了出来了。大家跑着,喊着,到处看着,庄稼、果园、鸡场、猪圈、牲口圈------,一切都那么的新奇,就连空气都充满了快乐。

         男女生分开,各住一个大宿舍,20多人住在一排用床板搭成的床铺上,大家打开带来的铺盖,经过一番“我和你靠一起,我不挨着他”的折腾后才安定下来。
         晚上我们几个头检查宿舍,女生宿舍干净整齐,窗台上摆满了从田野里摘来的各种野花;男生宿舍乱得一塌胡涂,臭小子们把被子顶在头上,鞋在乱飞,他们正在打鞋仗;宿舍的地上竟然有七、八条绿色的菜蛇和几只小刺猬在到处乱窜。他们说,“刺猬和蛇是冤家,放在一起可以看一场《龙虎斗》。”说完,从床底下拉出一个洗脸盆,里面有一条蛇和一个刺猬,不过没有什么《龙虎斗》,双方各占一边,谁也不惹谁。实力相当,便是对峙。

         晚饭是大肉包子和稀饭,还有咸菜。几十个孩子吃饭只听见碗筷的声音,从他们的眼神里可以看到,安定、温暖的家对他们是多么重要。


由李民欣于2014-08-03, 21:21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李民欣

帖子数 : 325
注册日期 : 12-12-16
年龄 : 75

返回页首 向下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Empty 收玉米/堵河

帖子  李民欣 2014-04-27, 09:46

    a.收玉米

         早晨,一声哨子,“起床了!”男生宿舍爆出了丑闻,“报告,王晓尿床了!”,不一会一张画着大大“地图”的被子被晾在院里的铁丝上。
         “今天的活是收玉米,小学生跟刘师傅帮食堂干活;初中生跟李师傅到地里掰棒子;高中生在场院跟我给玉米脱粒。”场长下达了任务。

          场院上到处是晒干的金黄色的玉米棒子,一台脱粒机轰隆隆的响着,把玉米粒从棒子上脱下来。我们七、八个人戴着草帽不停的给脱粒机送料,又不停的将脱完粒的棒核清理到一边,再用木锹将脱下的玉米粒铲到空中,让风吹走中间的杂物,落在地上的便是金灿灿的玉米粒。几天下来,脱下的玉米粒堆得像小山一样高,我们也一个个晒的黑红黑红的,胳膊腿都有劲儿了,一顿饭能吃15个包子,一哈腰能扛起180斤的麻袋。
          200多亩的玉米不到20天就收完了,场长高兴坏了,这样就可以准备冬小麦的播种了。

      b.堵河

         秋天的中午,天气依然十分炎热,农场有午休时间,但臭小子们精神头太大睡不着,于是大家商量到南边的小河里去洗澡。

         南边的小河是农场的边界,是一条自然河,宽7、8米,水深只有一尺多,河水很清,缓慢的流动着,小鱼游动的倒影清晰可见。有人提议:“光屁股下去,免得衣服湿了”,“同意!”大家喊道,因为全是带把儿的,于是20多个光屁溜的臭小子跳到了河里。平静的河水立刻翻腾起来,快乐的尖叫声、翻腾的水花、阳光照在黑红的小脊梁上闪闪发光------。

         有人提议:“咱们把河堵起来怎么样?” “同意!” “把手臂挽起来!” 20多人的手臂挽了起来,形成了一道人墙,河水在漫漫的上涨,淹没了屁股,腰------到了胸部啦!“坚持!”大家喊着口号,河水漫过了肩膀,“不行啦!溃坝啦!”话声刚落,河水就将企图阻挡它的臭小子们冲得屁滚尿流的。

        小河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河里的小鱼、小虾、小螃蟹更是孩子们的最爱。赤脚在河里趟水,当你踩到泥坑里,脚心痒痒的,那就是有小鱼了,伸手连泥和小鱼挖出来,在河里把泥冲掉,是只小趴虎鱼,把它装在瓶子里,再放点水草,还有小虾、小螃蟹,就成了一个温馨的、绿色水世界。


李民欣

帖子数 : 325
注册日期 : 12-12-16
年龄 : 75

返回页首 向下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Empty 大战马蜂窝

帖子  李民欣 2014-04-28, 11:01

 c.大战马蜂窝

        农场的东边有一个大仓库,平时放一些农具、种菜的竹竿等杂物,很少有人去。有一天,两个小红卫兵来报告:“报告!东边的大仓库发现很多马蜂窝”。“马蜂窝!”天生爱冒险的臭小子们又找到了战机。立即派人侦察。大仓库确实有十几个马蜂窝,小的有拳头大小,大的竟有洗脸盆大小。马蜂窝就是“敌人”,坚决消灭它!命令一传出,大家分头准备。作战方案是年龄大的在第一线,拿竹竿捅掉仓库里的马蜂窝;其他都在仓库外边,手拿扫把、铁锹、树枝和玉米秸消灭飞出的马蜂。

        午饭后,40多个小红卫兵拿着工具,浩浩荡荡的出发了,直奔大仓库。捅马蜂窝的站在仓库门口,其他分散开,男在前,女在后,有人还介绍经验:“注意马蜂直冲你来,如果打不到赶紧趴在地上,马蜂是远视眼,看不到眼前的东西”。

        战斗开始了,打开仓库门我们就冲了进去,在昏暗中借着窗户透过的光亮看到房梁上布满了蜂窝,可能感觉到要发生什么事情,蜂窝上的马蜂开始骚动起来,事不宜迟,“动手!”所有的竹竿都捅向马蜂窝,马蜂像炸了窝一样“嗡”的飞了起来,直接朝着有光亮的窗户、大门飞去,等在外边的小红卫兵一看马蜂潮水般地涌出来,举起家伙就打,大战马蜂窝开始了。里面“咚咚”乱响,外面“噼哩啪啦”,夹杂着叫骂声,“打死你!往哪跑!” “堵住这个窗户,往死里打!” ------。

        战斗持续了十几分钟,几十个大大小小的马蜂窝全部被捅掉,仓库外边死马蜂铺了一地,马蜂们也从没有想到,在这里平静的生活了多少年,今天却遇到了灭顶之灾。当然我们也有受伤的,那马蜂在亮处能看到人,挨蜇的都是外面的,有个小姑娘头上被蜇了一个大包,一边捂着头一边嚷嚷道“谁说马蜂是远视眼?!”

李民欣

帖子数 : 325
注册日期 : 12-12-16
年龄 : 75

返回页首 向下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Empty 收玉米秸秆/珍惜过去,珍惜现在与未来

帖子  李民欣 2014-05-01, 13:51

d.收玉米秸秆

            天气渐渐冷下来,这两天的活是收地里的玉米秸秆运回来作堆肥。大家把地里的玉米秆抱到地头等马车拉走。“快来呀!有蛇!”玉米地里有人喊道,大家立刻围过去,看到一条2米长的绿菜蛇,扭动着身躯从玉米秸中慢慢爬出来,蛇身子中间有一个大鼓包。这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几个胆大的过去,一个按住蛇头,一个按住蛇尾,一个人用玉米秆顺着蛇身子向上擀,大包慢慢的向蛇头移动,蛇嘴一张吐出一个大青蛙,但青蛙已经死了。

          随着形势的发展,有些红卫兵的父母已经解放,他们也陆续的离开了农场。到年底,所有的小红卫兵都离开了农场,但是他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段有意义的劳动生活。

         4、“珍惜过去,珍惜现在与未来”
            1968年起,教育部的干部子弟陆续开始下乡插队、到黑龙江兵团、云南的农场、北京的工厂------;从此大家天各一方。

            1996年10月22日,相隔30年之后,当年的教育部的干部子弟相聚在一起,纪念和回忆那个难忘的时代“珍惜过去,珍惜现在与未来。”


30年前的教育部红卫兵相聚在一起,有120人以上。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4yKmN



由李民欣于2014-06-16, 11:17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2次

李民欣

帖子数 : 325
注册日期 : 12-12-16
年龄 : 75

返回页首 向下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Empty 北京人那点儿事

帖子  李民欣 2014-05-02, 21:28

8、北京人那点儿事

         1、相声说北京人

       郭德钢的相声里说,“是不是北京人,试一下就知道”,“过来一个人,按到地上往嘴里灌一碗豆汁”------,“什么味?”,“这个不是北京人”;再来一个,灌下豆汁,那个人问;“有焦圈儿吗?”,这个是北京人。
       北京人除了说北京话,还有北京人的生活习俗、饮食、爱好和生活方式。

          2、北京话和北京土话

         1990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徐世荣编辑的《北京土语词典》,词典中收集了12,000条的北京土语,其中10,000条为正编,即“常用土语”;2,000条为副编,为“旧京土语”。
         徐老先生说,普通话不等于北京话,北京话也不等于北京土语。
         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方言,北京话是北方话的一种方言;北京土语是生活在这个地区的地方语言,深刻地反映出这个地方的语言、风俗、习惯、饮食、文化------,北京民俗的基础之一就是北京土语。

       例如:
       没门儿——找不出门路,事情没办法。
       您哪——北京土语习惯,例如:“请坐吧,——!”
       曲溜拐弯儿——弯曲不直的样子。
       归里包堆——合起来计算。
       认死理——坚持己见,不改变自己的看法。
        --------。

        现在北京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2,300万的北京人口中,北京的原住民只占一半,在主城区已经不到一半了;在北京的原住民身上承载的语言、风俗、习惯、文化、建筑、饮食------就会渐渐的消失,北京因此少了内在的北京味儿。
        我个人认为,要保存北京的风俗,北京的原住民不能少于50%,外来文化、商业不能大于50%。

         说北京土话,从小就说才行,至少上小学就在北京,而且一住30年以上,从小就融入到北京人的生活中,腌够了北京味儿,这才能继承、学会北京土话,才能学会北京的语言、风俗、习惯、文化、饮食------,这才叫地道的北京人。
         从小学起,长大了学不出来,您学不出那个味儿来。
         这种味儿,一直溶化到你的血液中、骨头里,打死都忘不了。
         打个比喻,一个从小就在北京长大的人,20岁再到广州工作、生活;生活不习惯,广东话也说不了,方言和习惯不是短时间能够改变的,尤其是人成年后。


1990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徐世荣编辑的《北京土语词典》,词典中收集了12,000条的北京土语。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Hur02


[/size]


由李民欣于2014-08-03, 21:24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李民欣

帖子数 : 325
注册日期 : 12-12-16
年龄 : 75

返回页首 向下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Empty 门前的豆角丝瓜架/老咸菜

帖子  李民欣 2014-05-04, 20:46

   3、门前的豆角丝瓜架

           老北京人主要集中住在皇城的老四区里,即西城、东城、崇文和宣武区四个城区。经过近几十年的人口迁移,保持老北京味儿的地方越来越少,现在主要集中在什刹海、南锣鼓巷、大栅栏西和琉璃厂一带。
             要找出老北京的住户也不是很难,只要是门前有种丝瓜、豆角的住户,一般都是老北京人。北京人讲究“天人合一”,田园环境和居住合二而一,老北京人喜欢在门前种些丝瓜、豆角,夏天爬满了门廊,绿绿的,还能摘丝瓜豆角炒着吃;有的还把花盆、旧洗脸盆、盆盆罐罐儿拿来盛满土,种上西红柿、小辣椒、各种草花,一眼望去,一片绿色,鲜花盛开,果实累累,很有生气,按北京话讲是“接地气”;还有年龄大的北京老人,在门前种上石榴树、桃树、柿子树、金银花------,一到秋天,果实累累的。
            我们对面的胡同里,有一个北京的老头在门前种了一颗石榴树,有20多年,老人经常修理这棵石榴树,剪枝、上肥、浇水------,石榴树也知道报恩,长得很茂盛,每年初夏都开满了一树红红的石榴花,结出了一树的大石榴,人见人爱。
            不久,老人去世了,石榴树没人管了,再不久树就死了。
            正是:“人存树兴,人亡树死”。

     4、老咸菜

             六必居酱园坐落在前门粮食店街三号,至2014年已有484年的历史,是京城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老字号之一。
这里是老北京人爱去的地方,因为老北京人喜欢吃咸菜。北京人爱喝粥,喝粥要就咸菜,像八宝菜、咸疙瘩、酱黄瓜、咸菜丝------;真是俗话说的:“南甜,北咸”。
             现在正宗的北京咸菜只有这些北京的老字号店才有,而且现在买一斤咸菜比买一斤肉都贵。我就隔一段时间到酱园买点咸菜,就是爱吃这一口。有个老爷子来买咸菜,他对我说:“买原味的,自己喜欢什么口味加点佐料,香油、醋、辣椒什么吾的”。

             50-60年代北京胡同里经常有卖咸菜的小贩吆喝,推着一个独轮车,上边有几个装咸菜的柳条编的娄子,有八宝菜、鬼子姜、雪里蕻、酱疙瘩、糖蒜------。
        还有一种咸菜,叫“大鞋底子”,就是长萝卜竖着切成片腌制成咸菜,形状像鞋底子。当年在大学食堂里就有大鞋底子切成的咸菜丝,吃窝头、喝棒子面粥就咸菜丝。



老北京门前的金银花长满了嫩叶,木箱、脸盆、破痰盂------都能盛上土种花和菜。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A5S9o 


粮食店街的六必居,是卖咸菜的老字号。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J1dgt 


六必居的咸菜。
《我叫土八路》(B版)——“生活的那些事儿” - 页 2 BB2au 






李民欣

帖子数 : 325
注册日期 : 12-12-16
年龄 : 75

返回页首 向下

2页/共6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步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