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民欣:建设北京向阳化工厂
2 posters
李民欣:建设北京向阳化工厂
原帖2011年5月21日发表在原“老苯天空”论坛上,现转载于此。
1969年的3月,我被分配到北京燕山石化总厂的向阳化工厂基建指挥部,燕山石化大会战根据毛主席:“三线建设要靠山、隐蔽”的指示轰轰烈烈的迅速展开。向阳化工厂的化工设备很多在兰州化工机械厂制造,化工设备很长很大,像聚苯乙烯的单节塔就有56米长,就是锯成两截也有28米长,目前的火车平板车只有13.5米长,远远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经过联系,铁道部特种车辆管理部门给我们调来了两辆25米长的特种平板车,但要求我们派人押运,因为这种车奇缺,无人押运就会被截走。
指挥部将押运的任务交给了我和另一个同志。我先出发押运车皮到兰州,他押运第二趟。从北京到兰州走京兰北线货运要3天,要经过3次列车编组才能到达兰州。
我开始准备,开介绍信,办押运证,带上水壶、军用饭盒、老怀表,天气冷穿上棉大衣------。由于第一次押运火车,不知从哪里下手,周围的同志们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在这个25米长的平板车上,我在什么地方呆着,要是个槽车还有个车厢躲避,这个平板车光溜溜的无所依靠,连个抓的地方都没有------,越想越不对,我就买了10米长的背包带,上了车我就把自己牢牢的捆在车上,别在拐弯时甩到车下。一切准备好了,和同志们告别,“注意安全,有事打电话!”。
丰台火车站是进出北京的门户,货运站不在这里,在丰台西站,离这里有20里。去丰台西站的通勤车已经没有了,怎么去丰西?正发愁呢,一台蒸汽火车头停在道边,喘着粗汽,司机师傅正在擦车头,“师傅,到丰台西怎么走?”我有礼貌的问道,司机师傅看了一眼我这身打扮,“到丰西干什么去?”,“押运车皮”,“有证件吗?”,我赶紧拿出押运证,师傅看了一眼,“上车吧!”。真是有福之人不用愁!火车头是单机开丰台西,坐在火车头上,听着那震耳欲聋的汽笛,看着那飞快后退的房屋、树木,憋足汽的火车头轰隆隆向前疾驶,就像电影里《铁道游击队》的感觉。20里路一会儿就到了,感谢了师傅,赶紧找我的大平板车。
丰台西不愧为大的编组站,几十条铁路线排开,停满了编组的车辆,机车将车皮推上驼峰(一个高坡,像骆驼的峰),车皮过驼峰后解体,依靠惯性经过道岔控制分别滑到各编组中,组成到同一地点的列车编组。编组的工人飞身上车进行制动,将车皮稳稳地挂在前方车皮的后边。在调度室办了手续,调度告诉我车皮的位置和发车时间。在密密麻麻的铁道间查询,终于找到了那两个25米的大平板车。我正在捆绑我的救命绳,一个铁路工人走过来说:“车上不能坐人,到后面的守车去”。
原来每列货运列车的最后一节是给列车长和押运人员坐的守车。
离下午6点发车还有一点时间,应该告诉指挥部我现在的情况,但这里既没有直通电话,也没有邮局,最后我捡了一个大前门的烟盒拆开在后面写了一封信,告诉编组的列车下午6点离开丰台西站,附了一角钱委托一个调度将这个烟盒信发出去。(后来我从兰州回来,指挥部的金昭明指挥跟我说,他收到了这封贴着邮票的在大前门烟盒上写的信)。
在守车里见到了车长,车长背着一个大帆布包,后来知道里面装着信号旗、信号灯、电话机、接线杆和响墩(一种扁圆状的炸药块,一压就响;如果发生事故停车,为防止后面的火车追尾,要在五百米远的铁轨上安上响墩,过来的火车一压就炸,发出巨大的响声,司机就会紧急停车;接线杆有点像钓鱼竿,拉开后一头接路边的电线,一头接电话机)。
车长检查了我的证件,对我说:“小伙子,把火生着了!缺什么车上找,食堂里有饭菜多买几份”。“是”!我爽快地答应着。守车里中间有个火炉,两边各有一个木板床和一把椅子,其他什么也没有,车长是让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捡了一些碎枕木,从前面的煤炭车上弄了一些煤块,很快就把火生好了。在编组站的食堂里我买了10个馒头,打了一饭盒的炒土豆和白菜,天气冷不会坏。一会儿,车长拿着路单回到暖烘烘的守车里,看了我一眼,“这个铺位归你睡”,他说。
火车沿着京沙线穿越着燕山山脉一个一个的山洞,老铁路线是单行线,这一段一共有62个山洞,蒸汽机车的刺鼻的黑烟充满了山洞,不久我和车长头上身上都是油灰。火车头喷着浓浓的蒸汽吃力的爬行着,天色渐渐的黑下来,车长将信号旗换成了信号灯,每经过一个车站、道口都要与下面传递信号,以示安全通过。货运列车经过宣化、张家口、最后在大同重新编组,车长也要换新的车长,编完组的列车也要挂上新的守车,不等新车长来我就生好了火,自然新车长分了一张卧铺给我。第三次列车编组在包头的阿吉拉,守车里来了一个押运润滑油黄色罐车的小伙子,他说润滑油罐车很少,不押运就让别人抢跑了。我和他轮流在卧铺上睡觉,都是押车人嘛。
货运列车经过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停了下来,车长说要错车,要等半个小时。我从守车上下来,站在铁路路基上,铁道两边都是沙地,沙地上用稻草插入形成一米见方的格子,一个接一个直到很远的地方,方草格子内已经长出不少野草,将沙地固定住,不让沙子流动,也就保护了铁路。原来这是一条沙漠铁路,铁路北面是浩瀚的腾格里沙漠,南面不远就是黄河,远处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卫县城的轮廓,有水就有植物,生命就能生存,这一段的黄河沿岸到处是绿色,一片生机勃勃。
经过三天三夜的时间,列车终于到达了兰州,当两辆特种板车被推入兰州化工机械厂的专用线上,我的任务才算完成。在化工机械厂宽大的车间里到处都是为北京加工好的化工设备,天车将28米长、几十吨重的塔身吊起来放到25米长的大平板上,又在一头加挂了一节13.5米的普通平板车作为游车,将塔体固定在大平板车上,将多出的塔体悬在游车上面。经过几天的吊装,涂满橘红色防锈漆的化工设备装满了几十辆车皮,一个运输化工设备到北京向阳化工厂的专列缓缓地开出了工厂。直到几天后我按原路返回北京时,沿途都在议论:“前两天有一列装满橘红色导弹的专列开往北京!”,我心里说:“那可不是什么导弹,那是北京正在新建了一个大的石油化工厂,后面的专列还多着哪”。
照片是1970年在工厂附近的拴马桩拍摄的。
2011-05-21 21:50
建设北京向阳化工厂 作者:李民欣
一、押运火车
一、押运火车
1969年的3月,我被分配到北京燕山石化总厂的向阳化工厂基建指挥部,燕山石化大会战根据毛主席:“三线建设要靠山、隐蔽”的指示轰轰烈烈的迅速展开。向阳化工厂的化工设备很多在兰州化工机械厂制造,化工设备很长很大,像聚苯乙烯的单节塔就有56米长,就是锯成两截也有28米长,目前的火车平板车只有13.5米长,远远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经过联系,铁道部特种车辆管理部门给我们调来了两辆25米长的特种平板车,但要求我们派人押运,因为这种车奇缺,无人押运就会被截走。
指挥部将押运的任务交给了我和另一个同志。我先出发押运车皮到兰州,他押运第二趟。从北京到兰州走京兰北线货运要3天,要经过3次列车编组才能到达兰州。
我开始准备,开介绍信,办押运证,带上水壶、军用饭盒、老怀表,天气冷穿上棉大衣------。由于第一次押运火车,不知从哪里下手,周围的同志们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在这个25米长的平板车上,我在什么地方呆着,要是个槽车还有个车厢躲避,这个平板车光溜溜的无所依靠,连个抓的地方都没有------,越想越不对,我就买了10米长的背包带,上了车我就把自己牢牢的捆在车上,别在拐弯时甩到车下。一切准备好了,和同志们告别,“注意安全,有事打电话!”。
丰台火车站是进出北京的门户,货运站不在这里,在丰台西站,离这里有20里。去丰台西站的通勤车已经没有了,怎么去丰西?正发愁呢,一台蒸汽火车头停在道边,喘着粗汽,司机师傅正在擦车头,“师傅,到丰台西怎么走?”我有礼貌的问道,司机师傅看了一眼我这身打扮,“到丰西干什么去?”,“押运车皮”,“有证件吗?”,我赶紧拿出押运证,师傅看了一眼,“上车吧!”。真是有福之人不用愁!火车头是单机开丰台西,坐在火车头上,听着那震耳欲聋的汽笛,看着那飞快后退的房屋、树木,憋足汽的火车头轰隆隆向前疾驶,就像电影里《铁道游击队》的感觉。20里路一会儿就到了,感谢了师傅,赶紧找我的大平板车。
丰台西不愧为大的编组站,几十条铁路线排开,停满了编组的车辆,机车将车皮推上驼峰(一个高坡,像骆驼的峰),车皮过驼峰后解体,依靠惯性经过道岔控制分别滑到各编组中,组成到同一地点的列车编组。编组的工人飞身上车进行制动,将车皮稳稳地挂在前方车皮的后边。在调度室办了手续,调度告诉我车皮的位置和发车时间。在密密麻麻的铁道间查询,终于找到了那两个25米的大平板车。我正在捆绑我的救命绳,一个铁路工人走过来说:“车上不能坐人,到后面的守车去”。
原来每列货运列车的最后一节是给列车长和押运人员坐的守车。
离下午6点发车还有一点时间,应该告诉指挥部我现在的情况,但这里既没有直通电话,也没有邮局,最后我捡了一个大前门的烟盒拆开在后面写了一封信,告诉编组的列车下午6点离开丰台西站,附了一角钱委托一个调度将这个烟盒信发出去。(后来我从兰州回来,指挥部的金昭明指挥跟我说,他收到了这封贴着邮票的在大前门烟盒上写的信)。
在守车里见到了车长,车长背着一个大帆布包,后来知道里面装着信号旗、信号灯、电话机、接线杆和响墩(一种扁圆状的炸药块,一压就响;如果发生事故停车,为防止后面的火车追尾,要在五百米远的铁轨上安上响墩,过来的火车一压就炸,发出巨大的响声,司机就会紧急停车;接线杆有点像钓鱼竿,拉开后一头接路边的电线,一头接电话机)。
车长检查了我的证件,对我说:“小伙子,把火生着了!缺什么车上找,食堂里有饭菜多买几份”。“是”!我爽快地答应着。守车里中间有个火炉,两边各有一个木板床和一把椅子,其他什么也没有,车长是让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捡了一些碎枕木,从前面的煤炭车上弄了一些煤块,很快就把火生好了。在编组站的食堂里我买了10个馒头,打了一饭盒的炒土豆和白菜,天气冷不会坏。一会儿,车长拿着路单回到暖烘烘的守车里,看了我一眼,“这个铺位归你睡”,他说。
火车沿着京沙线穿越着燕山山脉一个一个的山洞,老铁路线是单行线,这一段一共有62个山洞,蒸汽机车的刺鼻的黑烟充满了山洞,不久我和车长头上身上都是油灰。火车头喷着浓浓的蒸汽吃力的爬行着,天色渐渐的黑下来,车长将信号旗换成了信号灯,每经过一个车站、道口都要与下面传递信号,以示安全通过。货运列车经过宣化、张家口、最后在大同重新编组,车长也要换新的车长,编完组的列车也要挂上新的守车,不等新车长来我就生好了火,自然新车长分了一张卧铺给我。第三次列车编组在包头的阿吉拉,守车里来了一个押运润滑油黄色罐车的小伙子,他说润滑油罐车很少,不押运就让别人抢跑了。我和他轮流在卧铺上睡觉,都是押车人嘛。
货运列车经过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停了下来,车长说要错车,要等半个小时。我从守车上下来,站在铁路路基上,铁道两边都是沙地,沙地上用稻草插入形成一米见方的格子,一个接一个直到很远的地方,方草格子内已经长出不少野草,将沙地固定住,不让沙子流动,也就保护了铁路。原来这是一条沙漠铁路,铁路北面是浩瀚的腾格里沙漠,南面不远就是黄河,远处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卫县城的轮廓,有水就有植物,生命就能生存,这一段的黄河沿岸到处是绿色,一片生机勃勃。
经过三天三夜的时间,列车终于到达了兰州,当两辆特种板车被推入兰州化工机械厂的专用线上,我的任务才算完成。在化工机械厂宽大的车间里到处都是为北京加工好的化工设备,天车将28米长、几十吨重的塔身吊起来放到25米长的大平板上,又在一头加挂了一节13.5米的普通平板车作为游车,将塔体固定在大平板车上,将多出的塔体悬在游车上面。经过几天的吊装,涂满橘红色防锈漆的化工设备装满了几十辆车皮,一个运输化工设备到北京向阳化工厂的专列缓缓地开出了工厂。直到几天后我按原路返回北京时,沿途都在议论:“前两天有一列装满橘红色导弹的专列开往北京!”,我心里说:“那可不是什么导弹,那是北京正在新建了一个大的石油化工厂,后面的专列还多着哪”。
照片是1970年在工厂附近的拴马桩拍摄的。
2011-05-21 21:50
bj- 帖子数 : 133
注册日期 : 12-12-28
建设北京向阳化工厂
二、包头运塔板
聚苯乙烯的建设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候,四个56米的主塔已竖立起来,高高的插入天空,但是里面的塔板却没有运到,没有塔板就不能试车,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根据押运员向基建指挥部打来的紧急电话反映,这些塔板是和两个各20吨重的换热器混装在一个敞车车厢里,列车在行进到包头时,由于换热器太重将车厢底板压断,换热器直接压在了敞车车轴上,目前这节车皮被甩在了包头东的阿吉拉编组车站。
十万火急,大会战的分分秒秒都是可贵的,基建指挥部立即决定:
第一、押车员与车站联系抢修车辆,争取及时发车;
第二、派一辆汽车昼夜兼程赶往包头东的阿吉拉车站,如果车没修好立即卸下塔板装上汽车赶回工厂;如果车已发出,汽车沿铁路线一站一站的查是否通过,如果发生事故,立即卸下塔板装上汽车赶回工厂;
军令如山倒,车队的龚连长、司机老李和我接受了任务。
当时正是冬天,我们三个人都穿上了棉大衣、皮棉鞋和棉帽子;带了两大桶汽油和喷灯,要知道,这可是冬天上内蒙大草原啊!
汽车沿着颠簸的京张公路疾驶,解放车的车楼里被我们三个人挤得满满的,车窗上的哈气很快结成冰霜,只能擦出一个小洞看到外边的道路,到处是一片冰天雪地。
过了张家口,上大坡到张北,过苏军纪念塔就进入了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草原的路有100米宽,压得都是车辙,没有岔路,一直往前开就行。
冬天的草原刮着白毛风,积雪被风吹起沿地面形成一层雪雾,打在人的脸上生疼。路上几乎看不到车辆,谁会在这风雪天出行,远处有一辆马车过来,老李停下车问路。车把式真是全副武装,身上穿着羊皮大衣,头上戴着皮帽子,脚上穿着毡靴。赶车的是一个老大爷,眉毛胡子都是冰霜,胡子上还挂着几寸长的冰条,一说话还来回晃荡。
问好了路,龚连长说给车加点油,我腿脚利索就窜上车用铁板子打开汽油桶的盖,戴手套操作不方便,就摘了手套用手拧桶盖,这一下可不得了,手被牢牢的冻在桶盖上;原来这里的气温在零下30度,金属和手一接触就冻在一起了。我又哈气又敲打桶盖最后终于把手拿了下来,不过还是撕掉一层皮。
由于到集宁的路断了,我们只能绕商都、化德。连夜行驶,赶到集宁已天黑了,长途跋涉已经是人困马乏,龚连长决定休息一夜。老李钻到车下把水箱的水放掉,要不然水箱就冻裂了。
早晨风停了,大晴天,太阳照得人睁不开眼。解放车在外面冻了一夜,冰凉冰凉的,要想开起来就要预热发动机和齿轮箱,李师傅告诉我拿大壶打两壶热水,一壶灌到水箱里预热,然后关上水箱的底阀,再将一壶热水倒入水箱就行了。我把摇把插上用力摇,纹丝不动,我又站到摇把上还是纹丝不动,李师傅说齿轮油冻住了。李师傅在车底下用喷灯烤齿轮箱,看着当地车烤半个钟头就开走了,我们却足足烤了一个多钟头,老天爷真是欺负外地车。
傍晚我们赶到了包头东的阿吉拉车站,到调度室一打听,装塔板的车今天早晨已发出,原来阿吉拉车站没有大的吊车,车站的工人们听说是北京三线的工程设备,就想办法用几个千斤顶把换热器顶起来,在下面垫上一排枕木,再将换热器固定在枕木上,维修好车辆后就发车了。真是太高兴了!我马上给北京的基建指挥部汇报,指挥部指示:“沿铁路检查通过情况,及时向指挥部汇报。”
我们连夜沿铁路各大编组车站查询,集宁、大同、张家口------一直查到沙城车站,该编组货运列车已通过沙城车站,这是进北京的最后一站。基建指挥部得到消息后,立即派出车到广安门车站接运塔板。
三、修铁路专用线
修铁路一般都是铁道兵的工作,这次却有七公里的铁路专用线的修建任务落到了基建指挥部的头上,要不你就等国家计划安排,等正规铁路施工队,等架桥机-------;一个字,就是“等”,要不就自己上,我们等不起。这7公里的线路要靠自己的力量上。铁路专用线的起点在京原线的南观车站,经过穿山过桥到达向阳化工厂的仓库区和罐区,总长度7公里。
铁路路基由基建指挥部组织土建施工;桥梁由吉林化建负责吊装;枕木和25米长的铁轨由北京特种运输十五场运输;铁路的路基石子由附近农村农民的200多辆马车运输;九组道岔由基建指挥部的老单由山西调运;我的任务是:用四辆解放车将240吨铁路零件(垫板、道钉、防爬器、轨距拉杆------等)由石楼仓库运到施工现场。要知道,一公里的铁路需要1,600根枕木,2,000方石渣,还有数不尽的零部件,7公里铁路需要多少材料。
王铁人说过:“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铁路专用线的大会战开始了,铁人的精神在鼓舞着大家,也在创造着奇迹。
铁路沿线尘土滚滚,人声沸腾,200多辆马车在车把式的吆喝下沿路基铺上一层厚厚的石子,用着这种蚂蚁啃骨头的方法,把十几万方的石子运到了路基上;运输公司的汽车将一根根的枕木放在了路基的两侧;拖拉机将25米长的铁轨沿路基拉散开;铁路配件沿铁路散开;吉林化建的师傅巧妙的用两只抱杆(用钢铁组焊成的支柱,一个能吊起50吨的重物,两个就可以吊起100吨的重物,石化总厂的大型设备大都是用抱杆吊装的)硬是将50吨重的预应力桥梁架到20米高的桥墩上-----。平整石渣、铺设枕木、抬上钢轨、上垫板、打道钉------,专用线在不断的向厂区延伸。
建设工人都住在施工现场的“干打垒”的房子,就是用荆笆糊泥巴盖的房子,一切都很艰苦,当时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一切的资金、物资都用在工厂的建设上,国家的基础工业优先,国家的富强,国家的利益第一,那个年代是建设的年代,不是享受的年代;缺少物质,但不缺少精神。这就是1970年那个时候的燕山石化大会战的一角。
照片是1970年和设备科长刘格田的合影,我是他的兵。
李民欣
2011-05-31 11:04
招40个农民工
工厂的扩大需要到农村招农民工。1972年初夏的一天领导叫我去,下达了任务“在石楼、夏村一带招40个男农民工。”我带上介绍信,骑着自行车,一路穿过房山县城,沿石楼的土公路直到夏村,找到村长掏出介绍信,说明来意,可把村长高兴坏了,农村的劳动力有富余,正没地方去。挨家挨户的走访,做工作,很多人还不愿意离开农村去工厂工作,一直跑了3天终于招到了40人。
后来这些农民工都转正成了正式工人。人就是这样,机会来了一定要抓住,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2012-02-02 14:11
bj- 帖子数 : 133
注册日期 : 12-12-28
建设北京向阳化工厂
四、周口店装苯
1971年苯酚车间准备投产,当时厂专用铁路线还没有修通,大量的原料苯都要从最近的周口店火车站用汽车运回来。在周口店的一条专用铁路上停着十几辆罐车,每辆都装有60立方米的苯,我们的汽车队在路基下排成长队,车上都装满了新的汽油桶。苯从火车罐车里用胶管抽出来,直接灌到汽油桶里,工作是不间断的。胶管用时间长了就被苯溶解变形堵住了,要更换新的胶管。往胶管里加苯的大壶都是铜的,为了防止苯流动产生的静电燃烧爆炸,操作要格外小心。
有一次,我在罐车下梳理管线,罐车上灌苯的人失手将半壶苯洒了下来,浇了我一头,眼睛里都是,疼得我一下就从铁路边轱辘到路基下,司机老宋赶紧用大铁壶的凉开水给我冲眼睛,两只眼睛已经被烧得通红,流粘水;我被马上用汽车送到工厂医务室,上了药休息,下班后车队的龚队长来看望我,他说:“听说人奶可以治眼睛烧伤。”车队的同志立刻到处打听,终于找到了一个刚生小孩的女同志,把情况一说,人家二话没说就给了一小瓶。你别说 ,这个偏方还真管用,3天后眼睛好了,真得感谢大家。
周口店附近盛产有石板、汉白玉和煤,当时有很多从张家口来的赶骆驼的人,他们是驼夫,专门赶骆驼运输石板、汉白玉和煤。我们常在车站拉货,渐渐的熟了,有一天赶骆驼的大叔对我说:“想不想骑骆驼?”“想!”我说,他一拍骆驼的大腿根,2米高的骆驼就将前腿双跪下,我按赶骆驼的指点踩着骆驼的前腿,骑上了骆驼的双峰之间,赶骆驼的一声喊叫,骆驼站了起来,真高!骆驼在主人的牵引下向前走,一大步足有2米多。
五、房山河的洪水
有一天,我拿到派车单到房山县城拉20个小推车车轮。我和司机老曹开一辆解放车出发了。从厂里到县城12里,汽车一会儿就到了,装上车轮就往回开,打算回厂吃午饭。远处的凤凰山笼罩在一片乌云中,那里已经下雨啦。汽车开到房山河边的漫水桥,见很多汽车停在那里,小车多,原来上游的洪水下来了,漫水桥已被洪水淹了,有40多米宽。老曹看了看水势说:“还能过去,咱们的车高”。
解放车小心的一档前进,快到河中间了,大水下来了,夹杂着树枝的洪水已经没过了车轱辘,汽车被洪水冲得歪了过来,可能是拉的东西太轻了。老曹一边拉住了手刹车,一边对我喊道:“八路!快想办法,洪水再大车就被冲下去了!”这时车也灭火了。我看到对面有几辆15场的拖挂车,“请15场的车拖一下!”“那要过去告诉他们把车开过来!”“我游过去!”“小心!”我爬到车头上,纵身跳入滚滚的洪水里,洪水急速的将我冲向下游,我努力使身体浮在水面,周围都是树枝烂树叶,脚下能感觉到有很多石头在滚动,我把身体保持仰泳的姿势,防止撞上石头。在一处较宽的地方水流慢了些,我用力划水爬上了岸,抬头一看,离漫水桥足有200米远啦。我赶紧跑到15场的汽车那里,告诉师傅我们的车快被洪水冲走了,师傅立即取出钢丝绳说:“你拿钢丝绳上车头,离你的车近时套住你们车的挂钩!”15场的车较大不怕洪水,两车在洪水中离不到1米时,我把钢丝绳递了过去,老曹把它挂在了挂钩上。15场的拖车轰鸣着向后倒去,我们的解放车被慢慢的拉出了被洪水淹没的漫水桥。
六、黑渣油流成河
从向阳化工厂门前的小河顺流而上,经过拴马桩,走6-7里地的小山沟可以到东方红炼油厂的渣油库,这里是一个山谷,用石坝挡住形成了一个露天油库,专门存放石油冶炼后剩下的渣油,又黑又粘又热。有一天,这个巨大的油库漏油了,粘稠的渣油从石坝的底部的石缝里喷涌而出,堵也堵不住,顺山谷直冲向下游,很快就到了向阳厂,向阳厂立即广播紧急堵渣油,用草袋子装上土,在河道上筑成宽宽的堤坝,将渣油挡住。渣油渐渐冷却后形成豆腐状黑黑的一大片。渣油泄漏的消息立刻传出100多里地,周围的村里的老百姓都赶着马车、手推车来拉渣油,因为渣油是燃料,可以煮饭、烧砖,还有人收购渣油。顷刻间小河里到处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全身都是黑乎乎的渣油,一个个都变成了油耗子。整整一个星期才把河里的渣油清运完,留下的是黑黑的树干和同样颜色的石头。
七、邯郸运制氧机
河北邯郸有个制氧机厂,向阳花工厂300立方米的制氧机就是他们生产的。邯郸离工厂有500多公里,不算远,基建指挥部决定派车把这台制氧机拉回来。领队的就是基建指挥部的路驰指挥,我们把路驰两个字拆开念,叫他“足、各、马、也”,有点像日本人的名字。
这次的车队一共有2辆“黄河”,4辆“解放”,还有一辆崭新的212吉普车组成。第一天车队进驻河北保定38军的招待所,38军是野战军,前身是林彪指挥的“四野”,赫赫有名。“足、各、马、也”就是“四野”的,打过四平,俘虏过***的一个军长,得到一只金笔的奖励。38军就是他的老家,有不少老战友。“足、各、马、也”有一个爱好,就是爱喝酒。他常带一个军用水壶,里面装的不是水,是白酒,不时地喝一口。晚上很晚了,“足、各、马、也”拿着水壶到我们房间里,“八路,喝一口!”我可没那个本事,赶紧摇脑袋。
第二天的上午到达邯郸制氧机厂,下午六辆车装的满满的,准备第三天早早的出发,天黑前赶回工厂。第三天早晨天还没亮车队就出发了,出发前车队的李队长把我从黄河车的车楼里拉下来,“八路,坐过高级轿车吗?”“没坐过!”我说,他把我带到一辆又长又扁的新轿车旁,“这是美国的雪弗莱轿车,高级经理坐的专车”。雪弗莱轿车的底盘很低,坐到里面就像掉到了井里,不过很舒服,车开起来一股冲劲,但很平稳。李队长说这车能开到180迈,在咱们的路上路不好只能开90迈。后来我才知道这辆车是怎么来的。
邯郸市政府交际处得到了一辆新雪弗莱轿车,领导下乡坐这车,乡下的土路坑坑洼洼的,底盘低的雪弗莱经常被土坎卡住底盘,车架在中间前后动弹不得;老乡们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洋车,你摸一下,她摸一把,把个新车摸成了花瓜一样,派人在边上看守也没用,真是伤透了脑筋。实在无奈,准备和我们换车,出发时的那辆新212吉普就是和他们换的车。换来的新雪弗莱轿车在向阳厂没待多久就被上级给调走了。
2011-08-15 21:39
bj- 帖子数 : 133
注册日期 : 12-12-28
建设北京向阳化工厂
八、周全老兄
周全是我的同事,住在一个宿舍里。他是装甲兵坦克二校的职工,分配到向阳厂。他会说日语,小时候在澡堂子工作练就了一口流利的日语,那时经常有日本人来洗澡。周全经常用日本语说话,看你听不懂,哈哈一笑又用中国话解释一遍,时间一久我们也会说几句日本话了,什么“大巴勾”(香烟),“米西”(吃饭)------。
周全人很聪明,就是文化较低,没有上过学。没有文化让他遇到了灭顶之灾。一天,他和小刘(小刘是北京化工学校的学生)到石楼车站卸苯,就是从火车罐车里抽出苯装到汽车罐车里运回厂,当时工厂还没有火车专用线,只能到其它车站转运货物和原料。火车罐车的苯要通过离心泵打到汽车罐车里,连接火车罐车到离心泵的管线必须充满液体,否则离心机只能空转;具体操作时将苯灌满连接火车罐车的管线,再将管线插入火车罐底,启动离心泵就可以了。周全和小刘在罐车顶上用大壶给管子加苯,突然产生了静电,静电点燃了极易燃烧爆炸的笨,一声巨响,周全和小刘被爆炸的气浪从3米高的罐车顶部崩了下来,身上的苯燃烧起来,成了两个火球,大壶被崩出50多米远。小刘是化工学校的,知道如何自救,他就地不断翻滚,火很快就灭了;而周全大声喊着向外跑,跑了不远就倒下了。两个人很快被急救车送到了医院。小刘只是脸部和手有烧伤;周全则是全身烧伤,更严重的是他的肺部感染,在他大喊奔跑的时候吸入了很多燃烧的苯的黑烟。没过几天周全就离开了我们,告别的时候,周全的头肿得大大的。
2011-06-10 20:54
九、押运电雷管
昨天新闻报道,贵州拉70吨炸药的汽车爆炸,造成8死,300伤,方圆一里地夷为平地。这使我回忆起1971年押运7,000个电雷管的经历。
向阳化工厂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在一个山坡上,土石方的爆破量很大。有一天我接到任务,到怀柔山里的一个仓库提取7,000个电雷管。
先开介绍信到公安局办理“危险物品准运证”,上边画有行车路线,一般都避开城镇和村落人口稠密的地方,走那些偏僻无人的地方。
一个电雷管的爆炸威力是50公斤,7,000个电雷管的威力是50公斤×7,000=350,000公斤=350吨,要是爆炸了,方圆半里地就剩不下什么了,我们和汽车也就上西天了。马虎不得,车上准备了灭火器和苫布,防止万一。
10点多我们到达了怀柔的一个山脚下,办理完了手续,车开到一个山洞仓库的门口,一辆电瓶车从山洞里拉出了7个木箱,一个木箱里装有1,000只电雷管。7只箱子装到车箱里,用苫布严严的盖好捆结实。
汽车沿着北京的远郊弯来弯去的行驶着,快下午1点了,得找个地方喂脑袋,总算在路边找到一个小饭店,把车停的远远的,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着汽车。
天傍晚的时候总算回到厂里,赶紧把雷管放入山上的仓库里,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2011-11-02 21:25
十、保温大会战
石化总厂的建设紧张、有序、快速的进行着,每天有着大量的物资运到工厂,最多的就有保温材料,它被用在了数不清的各种管线的保温上,管线连接着各种设备、储罐、车间、各个工厂及火车专用线。就像一个人的血管一样,传送着各种物料,保障着石化总厂的运行。
一般的冷管(冷却水、盐水等)都用聚苯乙烯泡沫管壳保温,管壳由聚苯乙烯颗粒发泡后压制成的;热管(热水、蒸汽管等)用珍珠岩和玻璃棉管壳保温,珍珠岩是一种岩石的颗粒,在炉子里用油燃烧后膨胀成颗粒状,就像爆米花一样,再把颗粒收集压成各种形状的保温材料,它有着非常好的绝热效果;玻璃棉管壳是使用收集的碎玻璃洗干净后,放到一个有电阻丝的小盒子里熔化,从盒子底部的小眼里流出熔化的玻璃液,用镊子把玻璃丝头粘在下面飞快转动的轮子上,很快轮子就缠满了玻璃丝,收集后再压成管壳;还有一种玻璃棉是将熔化的玻璃液用高速风机吹到一个大房子里,经过沉降后就是洁白的玻璃棉。
向阳化工厂的建设设备、管线已安装就绪,但管线保温工作跟不上,主要就是工作量太大,缺人手。工厂号召加班保温,但对管线保温其它保温材料穿工作服就可以干了,脏了回去洗一下就行了,但玻璃棉保温就不行,玻璃棉纤维细小而且很硬,一不小心就扎到皮肤里,很难清除,施工现场透过阳光的照射,满天都是飞舞的闪亮的玻璃棉纤维,所以必须要穿防护服,防护服很像绸子,玻璃棉纤维粘不上去。但当时这种防护服很少,很多人只有穿着棉布工作服工作,阳光下浑身闪闪发光,干完活双手很刺疼,疼的厉害了就到医务室要一卷胶布,回到宿舍沾手上的玻璃纤维。
保温管壳先包在管线上,然后用玻璃布缠绕固定,最后刷上油漆或包上铁皮。尽管条件很差,但是为了工程按时完工,大家都努力坚持着,刷上灰色油漆完工的管线正在一点点地覆盖着各个厂区。
bj- 帖子数 : 133
注册日期 : 12-12-28
建设北京向阳化工厂
十一、建设备仓库
也不知什么时候我被调到基建仓库,可能是基建的工作特点就是变化大,哪里需要哪里去。
大批的基建设备、材料被运到仓库院落里,钢材被放到外边的野地里,没有库房,机电设备只能在下面垫上方木,上面盖上苫布放在大院里。主厂房盖起来还需要很长的时间,雨季就要到了,露天堆放的机电设备就怕受潮,基建指挥部决定赶紧盖临时仓库,存放机电设备。临时库房就是后面垒一道石头墙,前面用荆笆糊上泥巴加上窗户、门,形成仓库的门帘,里面用立柱支起木横梁,横梁上再钉上木条,最后把石棉瓦固定在木条上就成了简易仓库,然后再接上灯,就可以存放物资了。上边只派了两个人来,一个瓦匠,一个木匠姓刘,仓库的职工不管大大小小,是男是女都做小工,小工就是什么粗活、杂活你都做。院子里安了一台电锯,每天叮叮当当,吱拉吱拉的很是热闹。不久后石墙垒起来了,立柱立起来了,一张张的石棉瓦盖在了库房上,几百平米的临时库不到一个月就建起来了,木匠老刘师傅垮我们真能干。机电设备都入库了,大家也都放心了。
7、8月是雨季,凤凰山是山区,经常有暴雨夹杂着冰雹袭来,小雹子打不坏结实的石棉瓦,大个的就挡不住了。有一天下雹子,个头不小,把仓库的石棉瓦打成了马蜂窝,捡起打进来的雹子用盒尺一量竟有7个厘米大小,与一个鸭蛋一样大。天放晴后,我们提着盛着水泥的筒,拿着石棉瓦片上房补窟窿,足足补了两天。
仓库的设备有时候从其它厂调拨,有一次从东方红炼油厂调拨2个直径150㎜的不锈钢闸阀,我想2个阀门没多重,就没有要车,自己骑着自行车拿着调拨单到东炼仓库提货,两个阀门可真不小,重量足有150斤,我把阀门一边一个捆好,仓库的保管员说:“能行吗?”“行!”我说。平地骑车还可以,到东炼的大下坡可不好办了,自行车向坡下滑行,愈来愈快,刹车都不管用了,对面千万不要来车,否则就撞上了就完了,听天由命吧!自行车拐了一个大弯,冲出了很远才减下速度来,好在那时车少,我出了一身的冷汗。后来领导知道了这件事,把我狠批了一顿:“你不要命了!”
十二、蜂蜜真好吃
基建仓库的南面是原来北京首饰公司的饲养基地,院子很大,里面种了不少的枣树、梨树和杏树,春天鲜花盛开,夏、秋都可以吃到杏、梨和枣子。果园里套种了白薯,还养了40箱的蜜蜂。养蜜蜂可得有点技术,养蜂的老王头常给我们讲养蜂的学问,什么一群蜜蜂只能有一个蜂王,如果有两个就要分家。有一天,老王头跑来请大家帮他把分窝的蜜蜂从树上引下来。“蜜蜂真的分窝了!”我们都跑到枣树下,枣树的顶上有一个脸盆大的蜜蜂团,嗡嗡的蜜蜂飞来飞去,“新的蜂王就在蜜蜂团的里面,要把树枝锯下来引到新蜂箱里才行”老王说道。小张戴上老王的纱帽,戴上钢锯和绳子爬到树上,把绳子捆到树枝上,开始锯树。枣树的木质很硬,加上枝干又湿,费了很大的劲儿才锯下来,老王把枣树枝放到新蜂箱的入口,不一会儿蜜蜂就钻到蜂箱里,一个新的蜂群诞生了。老王为了感谢我们,请大家到他的小屋喝了蜂蜜,这下可惹了大祸。原来老王的小屋里有很多采集的蜂蜜,都装在桶里,攒多了就运到城里。我和仓库的小张,趁老王头出去清理蜂箱,带上饭勺子溜进小屋,趴在蜂蜜桶边上一勺一勺的偷吃蜂蜜,真好吃啊!吃了一个肚歪。下午我们俩就不停的喝水,足喝了有一大桶。原来我们喝的是生蜜,没有脱蜡,也没有稀释。
当时宿舍的四个伙伴,我、殷和平、王瑞康和王建生。
2011-11-23 15:00
十三、为食堂造一个排风扇
基建仓库就在食堂的后边,仓库的保管员和食堂炊事员的关系那真是亲如一家。每当食堂炒菜、蒸馒头,热气冲天,炊事员都要不时地出来透透气,太热了。我忽然想到能不能造一个排风扇,安装在厨房窗户上,把热气抽出来。说干就干,我找了一台退库的旧电机,一个千瓦的,这是最小的电机了;380伏电压,当时没有220伏的小电机;找了1毫米厚的一块钢板料头,费了九牛二虎的劲儿,剪了四个风叶,把它固定在一个套管上,然后将风叶安在电机轴上,打入锁块,一台土造的排风扇造成了。能不能用,通电试车才知道。
下午食堂午休,我把排风扇固定在一个木凳上,又把木凳用铁丝捆在树干上,实验就要开始了。食堂的炊事员都来观看这个新玩艺儿,有人问:“八路,这玩艺儿能行吗?”“等着瞧吧!”充满信心的我答道。我把电闸一合,电扇飞快地转起来,一个千瓦的电力集中在四个小叶片上吹得飞沙走石的,人们纷纷后退,要不是绑在树上这个排风扇得飞上天,人们嚷嚷道:“快停吧!馒头都吹跑了!”虽然没有安上排风扇,但是我的心意大家都领了。
十四、 爬猫耳山
猫耳山就是向阳化工厂背后的大山,有800米高,像一个巨大的屏障把燕山的几个化工厂严严实实的藏在它的怀抱里。一个星期天我和小郑开始爬猫耳山。从向阳的山沟里翻过一个小山岭就到了胜利化工厂的山沟里,再翻过一个小山岭就到了凤凰山的山脚下,这里的树木很多,还有很多杏树都是果实累累,当时这里的土地早已被工厂的基建征用,山上的果树没有人管随便吃;在工厂基建时,几乎每天都要吃它2斤杏,还有梨和枣子;山里的小河沟里流着清清的泉水,河沟里长满了碧绿的水草,里面有很多小鱼、小虾在游动,充满了生机。山上裸露的岩石上经常可以看到正在晒太阳的蛇,灰色的,可能是有毒的蝮蛇;在半山腰竟然看到一条约两米长,有胳膊粗的黄色的大蛇,它一下钻到石缝里,只露出头,嘴里不断的吐着红红的舌头,我用弹弓瞄准它的头,狠狠的射出石子,一下子蛇就不见了,估计是脑袋开花了。
山上有一个废弃的坑道,隐藏在茂密的灌木丛中,洞里黑黑的,我们俩打开手电往里面走,越走里面越热,还有股腥臭味,突然有两个动物从边上蹿了出去,吓了我们一跳,赶紧从洞里退了出来。
休息一会儿接着往上爬,突然在我5米远的地方有一支狼,眼睛狠狠的看着我,我一下就手脚冰凉,脑袋都大了,冷静下来突然想起,有人说看见狼不要跑,赶紧喊同伴;我就大声喊“小郑!小郑!”“我在这里!”那只狼看到我有同伴,一下子就顺着山坡飞快地跑了,边上树丛里还有一只狼也在往山上跑,原来刚才的山洞是这两只狼的家,真危险。
凤凰山的主峰上有一条白色的石沟,很远就能够看到,那是风化的石头冲积而成的,大概有100多米长,我和小郑沿着石沟分开向上爬,一个人爬,另一个人躲避,防止石头掉下来伤到人。石沟很陡,十分危险,要十分小心的一点点的移动,终于我们爬上了主峰。站在主峰上四周看去,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山下由近到远的山沟里依次分布着东方红炼油厂、胜利化工厂、东风化工厂、向阳化工厂、曙光化工厂和前进化工厂;北面是层层叠叠的燕山山脉,山下是大石河流域的山沟、村庄和蜿蜒的道路;东西两面是凤凰山的延伸,也都是层层叠叠的山峰。在凤凰山的分水岭有连接山两边的羊肠小路,老百姓世世代代都是通过这条小路翻越凤凰岭。
1970年和郑玉冰、车队的小杨在一起。
2011-11-23 15:14
由bj于2013-01-09, 23:34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bj- 帖子数 : 133
注册日期 : 12-12-28
建设北京向阳化工厂
十五、大兴安岭运木头
大兴安岭是我国70年代的木材基地,储存有大量的原木,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时期,木材按立方米批给需要的建设单位,1971年的4月底,我拿到了150立方米方木的调拨单。在哈尔滨转车,过嫩江直到根河林业局,火车慢腾腾的在大兴安岭里爬行,周围都是次生树林,成材的大树要深入到100多里地外才能找到,要乘森林小火车才能进去。丘陵地带裸露出黑黑的土地,当地人讲在黑土地上春天种下一麻袋土豆,秋天收获的土豆一马车也拉不完。
火车上一天才供应一顿饭,是大木桶里泡糟了的面条,不用嚼就能喝下去,有东西填饱肚子就行。
根河,也称为额尔古纳右旗,在根河林业局的前面留有100多棵参天的原始红松树,直径有1米多粗,高60-70米,树干笔直笔直的直插蓝天,周围一棵杂树也没有。林业局的人告诉我,这就是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的树木,最近的采伐点离这里也有100里地,周围的树都砍光了。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的房子都是双层原木建成的,中间夹上锯末和土,很暖和;房子都有走廊,房间由双层土坯墙隔开,中间是空的,在走廊里有烧火口,服务员不断地将木柴扔到里面燃烧,房间里暖烘烘的,晚上睡觉胳膊腿都盖不住。招待所的食堂很气派,近一米高的棌木墩排了有7-8个,都有80-100厘米粗,棌木是菜墩的最佳木料,切菜剁肉从不起木削。
这里纬度比较高,5月初早晨3点天就大亮了,我还闹了一个笑话,一看天大亮了,赶紧起床往林业局跑,到门口看门的大爷说8点上班,我一看老怀表才早晨3点半。这里的天气也十分古怪,在根河的3天里,一天刮风,一天下雪,一天是大晴天。
这里木头堆满了集木场,但车皮十分紧张,通过北京木材公司的住场员的帮助总算搞到了两个车皮,看着工人们装满两车方木,我真感谢北京老乡的帮忙。临走时北京老乡掀开自己的床铺,露出十几张狍子皮,让我挑一张,我想,我这么年轻要它干什么?老乡又从床底下拉出好几个棌木墩,让我挑一个,我想这个东西用的上。我挑了一个60X10厘米的棌木墩,一直用了20年。
十六、冰雪岫岩县/特殊不锈钢管/盖县农场的法兰
岫岩县在辽东半岛的中部,因生产岫岩玉而得名。1972年的冬季,向阳厂有2台离心泵在岫岩县生产,应该交货了但一直没有消息,领导打电话让我去看一看。当时大连到岫岩县没有长途客车,只有早晨一班的解放卡车,不管什么车能到就行。卡车上坐了十几个人在崎岖的山道上颠簸着,四周一片白色的冰雪,寒风刺骨,我把所有的衣服都穿上,就连耳朵都用洗脸的毛巾缠上,风那个冷,都吹到骨头里啦。终于到了,但谁也下不了车,因为都冻僵了,车站的人把我们一个个从解放车上抬下来,到屋里暖和半天才能走动。
在大连金州重型机械厂有两台丁辛醇的合成塔在这里加工,技术和材料要求都很高,内部压力260公斤/平方厘米,实验压力320公斤/平方厘米;桶体是20锰钼的,封头是不锈钢的,用“C”型环进行密封。通体的焊接因为材质的不同,一直焊接不合格,后来用过渡焊接方法才解决了。但桶体内的高压不锈钢管一直没有到货,这是5吨的直径90X25毫米的特殊不锈钢厚壁管,是进口的,已发货一个月了,不知在什么地方。接到任务,按提供的信息,沿铁路一个一个编组站查找,最后在沈阳的苏家屯编组站找到了,一捆管子正躺在货场上睡大觉。一位调度告诉我,因为走零担车周期长,又没有合适的敞车装运就放在这里等车皮,我赶紧告诉调度,目前的情况是这样、这样的------。不久这捆不锈钢管运到了工厂的车间。
化工厂除了传动设备、静止设备,最多的是各种管线和连接管线的法兰、阀门。向阳化工厂的普通、小孔径的法兰有几万块,都在辽宁盖县农场加工,这个厂子不大,是修理农机的,后来工厂自力更生扩大了加工能力。到工厂一看,到处是切割的法兰料,机加工厂房里,一台大功率的电机带动一根3米长的轴在旋转,长轴又分别由皮带带动4台车床在工作,不停的在加工法兰。
2011-11-08 21:27
bj- 帖子数 : 133
注册日期 : 12-12-28
回复: 李民欣:建设北京向阳化工厂
十七、骑摩托/开汽车
设备科的师本亮是国家二级摩托车运动员,经常开着他那辆长江大摩托震耳欲聋的跑来跑去,馋得我们直流口水。于是我们几个不时地套套近乎,摸摸那个大摩托车,问问这、问问那,如何挂一挡,如何挂二挡。老师是个爽快人,有问必答,“路上开摩托要注意拐弯,特别是路面有水和沙子,不小心就会滑倒摔出去!”当时长江摩托车的钥匙是一个插棍,很容易制造。当老师出差时,我们就偷偷的把那个大摩托推出来,那个摩托真叫重,足有200斤。
骑上大摩托那个威风,在公路上我能开到80公里,风吹的脸都发麻,小虫子打在脸上生疼。在山间的小道上开摩托,考验的是技巧,还考验反应快。
老师出差回来很纳闷“车里的油上哪里去了?”
当时是计划经济,基建用的水泥也是计划下拨。这个月琉璃河水泥厂超产,给我们厂额外200吨的指标。厂里组织黄河、解放车去拉。到了琉璃河水泥厂开始排大队,谁都舍不得这些水泥。直到中午还在排,大家只好去吃饭,你别说,那顿饭是吃的是“驴肉火烧”,俗话说的好“上有龙肉,下有驴肉”。
我吃的快,回到汽车边,不好了!前车向前开了,后面的车直鸣喇叭,司机师傅还没有回来。我赶紧爬上黄河车,拿出钥匙插上,打开排气阀,把车打着,挂上一挡向前开,还转了一个90度的弯,停在了前车的后面,摘挡,灭车,拉上手刹,很利索。师傅回来一看,“你还真行!”咱是有心人,又不傻,又不笨的,师傅怎么开车咱都记在心里。
十八、徒步走回向阳厂
一天走个百八十里路对我来说不算什么,每次休息从厂里回到北京城还不到一百里,我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徒步走回向阳厂。
当时休息大礼拜,半月休两天。回城里休息一天后,准备好水壶、干粮、指北针、望远镜和老怀表,带上早已画好的行军地图。早上6点钟由西单教育部大院出发,沿着西长安街一直向西行,
到了八角左转是京原路,也是108国道的起点,顺着两边都长满高大杨树的公路一直向西走,过永定河河滩右行开始进入山区。顺山沟一直向上走就到了一个分水岭,过分水岭左行翻过山头进入云岗,云冈到处是烧石灰的窑,亦称“大灰厂”。
这里是燕山山脉的南坡,是山地和平原之间的交界地带,山坡起伏,沟豁纵横。有一条从大灰厂到慈家务的小道隐藏在沟豁之间,我把它叫做“胡志明小道”,小道深藏在庄稼地和各种果树之间,十分的隐蔽。
慈家务原来是个煤矿,后来煤采完了,山上留下一堆堆的煤石。从慈家务过大石河进入山沟里的小村——南观,这里四面环山,树木成林,一条小河从村中流过,显得十分幽静和安逸,偶尔一两声狗狗的叫声和母鸡下蛋后高兴的“咯嗒”叫声,给寂静的小山村增添了几分生气。
到了南观离工厂只有10里地之远,翻过一个小山头远远的看见树立的化工厂的高塔,那里就是我工作的工厂——向阳化工厂。基本上沿着京原线铁路行进。
当时徒步的路线大概是这样的:
这是当时画的地形和路线图
2011-08-20 17:50
bj- 帖子数 : 133
注册日期 : 12-12-28
建设北京向阳化工厂
十九、1970年的野营拉练
1970年的年底,毛主席发出“野营拉练”的号召。全国部队、工厂、学校都被动员起来。我们石化总厂向阳、东炼、曙光、机修厂、东风厂一共有1,200人参加,组成了10个连队,一个团部,团长是向阳化工厂基建指挥部的路驰指挥。向阳化工厂有两个连,我当时在团部,负责向阳两个连的后勤补给。拉练全程200多公里,行程11天。
《拉 练 日 程 表》
天 数 行 军 路 线 路 程(公里) 纪 事
01 向阳厂——河北村 15 1,200人的队伍住5-6个村庄,当晚有5个人煤气中毒。
02 河北村——霞云岭 20 饭不够吃,炊事班饿肚子。
03 霞云岭——鱼斗泉 35 脚上打血泡,有掉队的。
04 鱼斗泉 休整一天。
05 鱼斗泉 休整二天,晚上在猪圈里看电影《智取威虎山》。
06 鱼斗泉——十渡 35 队伍十分疲乏,一边走一边睡,到住处已晚上十点。
07 十 渡——张 坊 20 5公里急行军。
08 张坊——东南召 35 土炕冰凉,坐到天亮。
09 东南召——安庄 30 夜行军,难辨方向。
10 安 庄 休整一天,总结。
11 安庄——向阳厂 15 回厂的路走得飞快。
第一天 1,200人的队伍住5-6个村庄
1,200人的队伍相当于解放军正规军的一个团,当时支左的解放军是38军的,38军是一个野战军,前身是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他们是整个拉练队伍的军事顾问,每个班的班长都是解放军担任。第一天行军,大家都很兴奋,想快速出发,解放军的候连长说:“行军要讲技巧,两慢一快,刚出发要慢一点,走一里地再加快,让身体活动热起来;快到目的地前一里地要把速度慢下来,让身体慢慢凉下来,这样就不会着凉得病。”没有想到行军有这多的学问,不愧是四野的。
1,200人的队伍在山路上行进是十分壮观的,大家都背着背包,出发前由解放军教会如何打背包;大部队行进起来有一些迟缓,先头部队走了半个小时,后面的队伍才开始出发。每个连有一个炊事班,配备一口大铝锅,能够解决一个连的吃饭问题。
我的工作是为两个连队筹备膳食,具体就是采购柴、米、菜、油、盐等物资,号房子是另外一个同志负责,同时带上两个通信员。我们要比大部队早出发一天,号房子、筹粮草,每到一个宿营点,留一个通信员,他负责看管粮草,分配大部队宿营房间。真是“人马未动,粮草先行”。
当时,拉练的伙食是有标准的,为了锻炼吃苦精神,每天每人伙食不能超过四角钱,并且不许吃肉。四角钱的伙食能吃什么?只能吃大白菜、萝卜和咸菜。有一次,没有买到素油,我就买了十斤大油(猪油),受到了批评,不过大家都说那天的油渣炒白菜是最好吃的。拉练最后伙食结算为每天三角六分(真是不好意思,克扣了大家4分钱的伙食费)。
1,200人的队伍因为人太多,分散到沿途5-6个村庄住宿。早晨由司号员吹哨集合。早晨团部接到报告,有5-6个人煤气中毒,可能是烟道堵了,经卫生员检查,有些严重的人被送回了工厂。
第二天 饭不够吃,炊事班饿肚子。
每个连有一个炊事班,有5-6人,负责全连120号人的饭菜供应。38军曾在凤凰山下训练过炊事班做饭,在河滩上各班挖灶,烧的是柴火,做好一锅饭,炒出一锅菜,最快的45分钟就完成。
当天晚上的饭菜都被分光了,可能大家肚皮里没油水,又长途行军,饭量特别大。班长看到空锅底上还有一层锅巴,就用铲子铲下来,每人分一块,“就点水吃了睡觉。”班长说道,他知道大家很疲劳,这么晚了,不可能再煮饭了。
第三天 脚上打水泡,有掉队的。
从霞云岭到鱼斗泉有近70里的盘山路,上山到堂上,下山到鱼斗泉。队伍行进速度越来越慢,掉队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多数是脚上打了血泡或水泡。这是拉练过程必须经过的一关。没走过长路的人,一般走2-3天就会出泡,很疼,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处理的方法是热水洗脚,再找女同志要几根长头发穿到针鼻里,用针依次穿过水泡,记住把头发留在水泡里,这样水可以顺头发慢慢的导出,几天后,水泡就变成了硬皮,你就会行走如飞了。
拉练队伍的最后有两部带帆布篷的解放卡车,那是团部的收容车,尽管大家都坚持自己走,但两辆车上还是拉满了人。
第四天 休整两天
团部计划在鱼斗泉休整两天,这可把我们忙坏了。我要准备第二天到达的两个连200多人的粮食、蔬菜,又要准备两天休整的1,000斤粮食、蔬菜、油和咸菜。到达鱼斗泉后立刻与村里联系,咸菜在村里买了,虽然有点酸,但总比没有强。村里安排我和一个老乡、4头毛驴午夜出发到40里远的堂上粮库运回当天两个连的给养;再派一辆马车早晨出发,运回两天休整的给养,我在粮库等马车。
鱼斗泉这个北京最西边的小山村,坐落在漏斗形的山谷底部,从村里向上走2公里的羊肠小道才能到达山上的公路(G108国道),再沿着公路走十几公里才能到堂上粮库。
赶驴的老乡问我:“小伙子,能骑驴吗?”“能!”我回答道。老乡拉住缰绳,我一下就蹿了上去。毛驴感觉到有生人骑它,就开始犯坏,往石头上蹭,我机灵的把腿躲开,赶驴的老乡拿着木棍赶过来朝驴屁股上就是一棍,嘴里骂着:“我×你姥姥!”挨了打的毛驴变得老实多了。
我们出发了,夜空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山里的毛驴就是不简单,漆黑的羊肠小道,驴鼻子贴在地面上,一边闻着一边走,路走得丝毫不差,边上就是漆黑陡峭的山谷。
天快亮了,在山顶的公路上向东行进。东方的天际渐渐变亮,一轮红日跳跃着升起来,大地被阳光照亮。这里是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汇合的地方,远处依稀可以看到太行山的断层涂上了暖色的阳光。
天大亮了,我们赶到了堂上粮库,老乡喂上驴,我办完手续,把200斤粮食、油捆到驴背上,嘱咐老乡一定要在下午太阳落山前赶回去,拉练的大队人马傍晚就要到达。
送走了赶驴的老乡,掏出身上的干粮,在粮库要了点开水吃了早饭。中午时分,马车赶到了,马上装上1,000斤粮食和油往回返,因为马车要走土路,所以比毛驴多走一些时间。马车顺着山间土路下行,因为道路太陡,车老板的手刹车一直拉着,马向后抑坐着,马车拉着土烟“吱吱”的向着山谷滑去。山里的天黑的快,转眼天已经变得漆黑,车老板点亮了挂在马车下的煤油灯,随着马车晃动的油灯照出的巨大黑影也在晃动着,像一个巨大的怪物跟着我们。周围的山谷静悄悄的,只有马蹄敲打石子路的嘀嗒声。回到鱼斗泉村,已是又一个黎明。
第五天 晚上在猪圈里看电影《智取威虎山》
休息了两天,体力恢复了不少。晚上团部安排看电影《智取威虎山》。坐落在大山漏斗底部的鱼斗泉天黑得很快。放映队将幕布高高的挂在两棵杨树的中间,幕布的前后都可以看到电影。山村平地很少,大家和老乡们各自找地方,有的在院落里,有的在碾盘上------,我们去的晚,没地方了,边上有一个猪圈,我们就跳了进去,一个大肥猪正睡得香,一看不速之客跳进来,瞪着小眼睛看着我们,“对不起了,借个地方用用。”我们把大肥猪赶到一边,钻到它温暖的草窝里,在冰天雪地的深山小村里看了一场《智取威虎山》的电影。真得感谢那头山里的大肥猪。
第六天 队伍十分疲乏,一边走一边睡
今天的路程由鱼斗泉到十渡,没有走公路,而是走山间小路。这段路要上下爬山,钻过树林、河谷。团部先遣队用九个小时通过,大部队走的慢要用更多的时间。傍晚时分我们到达各自的村庄,由于住的比较集中,粮食由汽车运到,我们只筹集柴草、蔬菜。一切都准备好了,大部队左等右等还不到,天都黑了,我们几个人迎着大队来的方向而上,走了7、8里,终于看到大队人马。队伍行进得很慢,大家的体力消耗很大已经十分疲惫,很多人在一边走一边在睡觉。看到我们来接,队伍的情绪高涨起来,团部命令各连的炊事班跟先遣队先行做饭,大部队加快跟进。部队吃完晚饭,已经是夜里12点了。过去行军打仗都是清一色的男同志,现在有不少女同志,行军中很多女同志来例假,使用的卫生纸很粗,将腿都磨破了,团部紧急采购了一些脱脂药棉分发到各连队,由卫生员负责分发到个人。
第七天 五公里急行军。
十渡到张坊20公里,其中安排有一段5公里的急行军。所有的连队在出山口的时候用40分钟走完这5公里的路程。队伍一过山口就加快了行军的速度,上千人的队伍急行军真有点千军万马的气势。远看去队伍像一条烟尘滚滚的长龙在滚动,大家头上冒着热气,脸上流着汗,谁也不甘心落后,连走带跑向前冲。连赶马车的老乡都把马车停下来,观看着这支尘烟滚滚的急行军队伍。
第八天 土炕冰凉,坐到天亮
每天行军,最希望有一顿热乎乎的饭菜,另外就是有一个热炕美美的睡一觉。在东南召炊事班就赶上了冰凉的土炕。老乡家的这间房子是放农具的,没有住过人,房间清扫过,但烟道没有打通。晚上生煤火直倒烟,折腾半天土炕还是凉的,这么晚了再找房已不可能,大家冻得睡不着,就披着被子聊大天,困了就打个盹,山南海北的一直聊到快天亮。鸡叫三遍了,起床做早饭。一天三顿米饭,三顿熬白菜,没有时间发面蒸馒头,也没有大肉可吃,可把人馋死了。
第九天 夜行军,难辨方向。
夜行军是拉练的一项重要科目。晚上十点,拉练的队伍开始依次行进。漆黑的天空中有几颗不明不暗的星星,隐隐约约的照着夜行军的队伍。为了减少对村民的影响,行军的路线都避开了村庄,有时还要走田间的小路。队伍在冬季的旷野中行进,耳边只听到急促的脚步声,大家跟的很紧生怕掉队。不时有眼神不好的掉到土沟里,但马上爬上来追上队伍。不久,前面传来口令:“原地休息,男左女右,挖坑掩埋。”男左女右是晚上行军上厕所时按前进方向男的在路左边,女的在路右边方便的原则;挖坑掩埋是将解大便和手纸(包括女同志用的纸)挖沟掩埋。不要小看这些规定,1,200人的队伍方便一次,遗留物将是铺天盖地的,风一起擦屁股纸会满天飞。白天行军村庄老乡的厕所可以供我们使用,但晚上不能进村庄,只能就地方便。
行进大半夜的队伍随着天渐渐发亮,焕发出很高的斗志,因为今天到达宿营地就要进行总结,后天就回厂了。
清晨,雾气逐渐笼罩大地,开始是薄雾,远处的村庄树木像披上了一层薄纱,雾气逐渐变浓,4-5米远都看不清楚了。前方有一片树林,大车道左右分成两叉,作为团部先遣队的我们犯难了,向哪个方向走?我们要做出标记指引大部队行进。我摸摸口袋,那里有一个小塑料指北针。“我有一个指北针,快拿地图来!”把指北针放在地图上,对好了方向,良乡在我们的左手,应该向左行进。做好标记,先遣队向左快速前进。十点大雾散去时,我们在良乡附近越过了京广铁路。
第十天 休整一天,总结。
各连在安庄修整、总结。总结一路上的收获、成绩、好人好事和感想。团长路驰总结讲道:“拉练和长征一样,它是播种机,播下的是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它对你们的成长和工厂的建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十一天 回厂的路走得飞快。
安庄离向阳厂十几公里,这对于经过大山大河锻炼的拉练队伍来说是小菜一碟,拉练的队伍精神抖擞,歌声嘹亮,凯旋而归。带着一种磨炼过的意志,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投入到向阳化工厂的建设中。
将来有人会问你,能吃苦吗?能走路吗?你会自豪的拍着脚板,“这双脚,打过水泡,走过急行军,走过夜行军,一点不含糊,咱们是经过拉练的人!”
野营拉练图
bj- 帖子数 : 133
注册日期 : 12-12-28
建设北京向阳化工厂
二十、出差顺路游漓江/华山
1972年夏天我一个人出差到广西柳州宜山一个三线工厂,是生产压缩机的,厂里有两台空压机在这里生产。从柳州坐上长途汽车,公路是石子路,还有点翻浆,形成了搓板路,剧烈的跳动几乎快把肠子、肚子都颠出来了。
汽车穿行在喀斯特石灰岩的一座座山峰之间,在一个岔口我下了车,沿着岔路走了5里地来到这个三线工厂,四周都是高高的大山,工厂、车间都靠着山根。安排好了发货,顺原路又来到岔口等长途车,太阳烤死人,坐在树影里有很多“小咬”不停的咬着裸露的两只脚,只好把脚伸到太阳地里晒着,可是“小咬”却不咬当地人,真是欺负外地人。
在桂林转车,据说这里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在秀丽的漓江边,能看到清澈见底的漓江水,5米深的水里一粒粒的石子都看得清清楚楚的,里面一尺多长的鱼自由的游动。远处是“象鼻山”一半浸在碧绿的江水里,远处是一座座或浓或淡的层层叠叠的山峰,清澈的漓江蜿蜒从中流过;江面上有几只渔船在捉鱼,而且是用鱼鹰捉鱼,看着江里的鱼鹰潜到水里,不一会尖尖的嘴里就叼着一条肥大的鱼钻出水面,很自觉地游到船边,船老大立即用网子把鱼接过来。碧水、青山、小船、鱼鹰------,构成了一幅淡淡的中国山水画,真不愧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来到漓江边,这里有一种2米长的两头尖尖中间只能坐一人的小船,用一只两头是浆的船桨滑动,一次租金1角,没有押金,你要把衣服、鞋子来做抵押。我换上游泳裤,坐到小船里,江水离船沿只有2寸了。用浆轻轻一划,船就像利剑一样顺漓江而下,很快就过了“象鼻山”;
可能我划的太快了,船里很快就灌满了水,船沉了,我掉到了江里,不过船很轻,我的水性还不错,一手拉着浆,一手拉住船头,仰泳回到岸边;在岸边我把船翻过来举起,把里面的水都倒出来再放到江里坐上去,用力一划,船又像利箭一样逆流返回上游。
当年的冬天,科长又把我发到四川成都,到成都国库提80吨无缝钢管发回北京。这趟任务很简单,拿着调拨单,到成都国库一会儿就办好了手续。
从成都坐火车沿宝成铁路翻过高高的秦岭,我在陕西西安东的一个小车站孟塬下了车。我要顺路上“华山”看一看。中国“五岳”中的西岳就是华山,海拔2,154米,山势非常险要,有“自古华山一条路”的说法,还有《智取华山》的电影。我在孟塬住了一晚,吃了一大瓷碗地道的陕西炖菜,里面有猪肉、白菜、豆腐、粉条、山药等,加上2个大火烧,吃的那个香,并买好了第二天的干粮。
从孟塬到华山车站10里地,从华山车站到清柯坪20里,继续上山走20里到华山的西峰,来来回回一共100里地,这就是我一天的行程。早晨出发时下了一场雪,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下雪挡不住我,我把自己列为全天候的人,任何时候、任何天气都能行动。沿着铁路走了10里地,从华山车站沿山沟走20里到清柯坪。这里有一个小庙,从这里开始爬山,依次经过千尺窗、百尺峡、北峰、绝壁和天梯,到达华山的主峰。华山的地形就像人的一只朝上的手掌,沿手臂只有一条路可上,北峰是大拇指高度较低,上天梯后到主峰有4个分开的山峰,西峰最高,中间的谷底都长满了巨大的松树。
天上的雪停了,千尺窗的雪盖满了石头台阶,我扶着石壁快速的向上爬,过了千尺窗的大铁盖板就到了北峰,爬过石壁的铁链前面就是漂浮在云海中的天梯和主峰,天梯有100多米长,光秃秃的石脊背,凿着1米宽的石头台阶,两边立有石柱,铁链子穿过石柱一直延伸到主峰。真是“一夫把关,万夫莫开!”两边都是洁白平展的白云,向下一看,心惊肉跳的。扶着铁链,慢慢向上爬。过了天梯,进入到一个长满巨大松树的小盆地,最高处的房子就是西峰,现在是气象台的地方。气象台的人看我一个人下着大雪就上来了,非常惊讶,急忙给我倒了一碗开水,问这问那;我反而被感动了,他们成年累月的住在这高高的山上,进行气象观测,真的是不容易。
在山上呆了一会儿,赶紧下山,还有50里地要走。
2011-12-30 20:55
当时拍摄的象鼻山。
bj- 帖子数 : 133
注册日期 : 12-12-28
回复: 李民欣:建设北京向阳化工厂
二十一、到抚顺看望王振海叔叔
老爸听说我要到抚顺出差,告诉我他有一个老战友叫王振海,在抚顺露天煤矿任矿长。王叔叔抗日战争时是八路军左权参谋长警卫排的,在晋察冀边区和老爸很熟。他们很多年没见面了,尤其是***,也不知他怎么样了,老爸写了一封信让我带上,看望王叔叔,告诉他老爸的情况。
从沈阳换车到抚顺,办完事找旅馆已经没有房间了,只好在一个澡堂子里住一夜。澡堂子的床是洗澡客暂时休息的地方,床很短大约有1.5米长,我躺在上面小腿都在外边悬着,只好蜷起来睡觉,自然很不舒服,劳累了一天了,加上我的适应能力强,一会儿就睡着了。
早晨到抚顺露天煤矿找到了王振海叔叔,王叔叔个头不高,十分结实,说话声大,直来直去的,一看就是武将。他看了老爸的信,十分高兴的对我说:“我们多年没有见面了,你爸爸没事就太好了。昨天住到什么地方啦?”“澡堂子!”我回答道,“今天我要开会,你上午参观一下抚顺露天煤矿,下午安排到我们矿里的交际处去住,晚上我请你吃饭”。王叔叔把秘书叫过来安排好就去开会了。
一辆黑色的轿车把我和秘书送到露天煤矿的观光台上。
老管理员向我介绍,“抚顺露天煤矿,长13里,宽3里,深250米;是我国最大的露天煤矿------。”我趴在栏杆上往下看,在这个巨大的长条状的大坑里,环形的道路一直伸到坑的底部,挖掘机像一个个小玩具一样的在运动着,40立方米的料斗车装满煤,沿着陡峭的斜轨从250米的坑底升到地面,场景十分壮观。旁边是一个煤矿展览馆,讲解员介绍了抚顺煤矿的历史,展览馆里有一块2立方米长方形巨大的煤块黑黝黝的反射着亮光,这就是抚顺的煤。
下午到煤矿的交际处,过去这是苏联专家的住处,环境非常好,四面都是大树,很安静。交际处的大楼里有4间俄罗斯式的套间,里面装饰得十分豪华,可以说是金碧辉煌。秘书说苏联人都走了,现在做高级招待所,你随便住一间吧。送走了秘书,我在房间里看了一个够,我也是个走南闯北的人,这可是我当时住的最高级的房间了,厚地毯、大窗帘、华丽的吊灯、洗澡间的大镜子,连水龙头都是“镀金”的,宽大的两个床有豪华的被子,钻到里面比在家的棉被舒服多了。洗了个热水澡,钻到高级的被子里,看着房屋的高级装饰,脑袋瓜里想“这苏联人怎么这么会享受?这和头天住的澡堂子真是天壤之别!”。
晚饭前到王叔叔家看望了阿姨和几个孩子,阿姨问了我家的情况。
晚饭在交际处大楼的餐厅里,自然是很高级。同桌有王叔叔、我、秘书和两个军代表。王叔叔把我介绍给两位军代表,“这是我抗战时老战友的孩子,他爸爸是中央教育部的,他专程从北京来看我。当时我在咱们八路军,他爸爸在地方人民政府”,王叔叔看了军代表一眼,继续说:“那时候还没有你们!”“是的,你们都是老一辈的革命家”,军代表谦虚地答道。军代表很年轻,自然没有资格和老革命比试。
我着急回北京,王叔叔也没有强留我,写了一封信给老爸,嘱咐我有时间常来看看。
1971年冬天出差东北,路过山海关。
2011-12-30 11:44
bj- 帖子数 : 133
注册日期 : 12-12-28
建设北京向阳化工厂
二十二、安徽探亲看老爸.
文革时教育部大大小小的干部被下放到安徽凤阳的“五七干校”,老爸的工作是在干校赶着一头小毛驴为食堂送水,一天三次。
1972年1月老爸解放被分配到安徽省池州地区工作(任地委副书记),1972年的10月底,老爸回北京探亲,当时我在向阳化工厂工作,弟弟还没有分配工作。老爸回池州的时候希望我们兄弟俩和他一起到贵池看看。我和领导请了假,正好安徽屯溪阀门厂有为我们生产的200多个高压阀门,领导说顺路看看生产出来没有,早点发回来。弟弟等分配工作,也没什么事。我们3人来到了武汉,坐上长江的轮船,老爸到贵池回地委,我和弟弟到九江,参观(游览)庐山。
庐山是个好地方,长江中游的平原上一下冒出来一座1,200米的山峰,山上十分凉快,山下九江40度时,庐山山上只有27-28度。所以山上修了很多寺庙和别墅,逐渐形成了一个上万人的小城镇。由于地处南方,在潘阳湖边上水汽很大,庐山一年四季的大都是云雾笼罩的,难怪人们常说:“不知庐山真面目”。当时庐山的“仙人洞”和“庐山会议大会堂”是必参观的内容。
从庐山下来,到九江乘船到安庆,安庆是一个地级市,紧靠长江,过去是***时期的安徽省会所在地。对面就是贵池,原打算在安庆乘小飞机到黄山,但天气不好飞机停飞了。住在安庆地委招待所,5角一天的包餐非常丰富,有炖猪肉,有炖藕块,有各种南方的蔬菜,还有骨头青菜汤,米饭随便吃,南方的饭菜真丰富,真解馋。安庆是一个商业古城,也是古时候繁忙的沿长江的商业集散地,有一条3里地长的古商业街。乘船过长江,长途车一个小时就到了贵池。
老爸一个人住在二楼的一间房间里,家具很简单,一个床,一个衣柜,一张桌子;南方的冬天很冷,没有取暖设备,加上他抗战时留下的老胃病,食堂的米饭不适合他的胃口,想吃点面条或发面烧饼这里也没有,他很不适应,人也很消瘦,真是难为他了,旁边的邻居经常照顾老爸,帮助煮点挂面汤。老爸看到我们兄弟两个很高兴,带我们两个到贵池的街上小饭馆吃小笼包和馄钝。他说,贵池没有什么可转的,青阳县有个九华山,太平县有个黄山很有名气,你们两个去看看,然后再回到贵池。
第二天我们俩乘长途车到了九华山的山下,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分别是安徽的九华山,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和浙江的普陀山。由于文革,它被划入到破四旧的范围,来这里的人非常少。九华山主峰是天台寺,海拔1,720米,处立云间,位置在青阳县西南22公里处,传说是由韩国的和尚“九华”来中国建立佛教圣地所起的名字。
唐朝皇帝封九华为“地藏王”。九华山的佛教始于唐朝,历时已有1,500多年了,声望传遍世界,尤其是在东南亚国家很有名气,到法定上香日期信徒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多时达到5,000多人,这里的寺庙和尼姑庵有上百座,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当时有和尚和尼姑120人,年龄都在60-90岁。
1972年11月1日的进山登记册上我们兄弟两个是全年第13——14个人。二圣殿到九华街15里,九华街到天台寺15里,上山一共有30里。当时山上没有公路,所有的用品都靠人挑,价格是:二圣殿到九华街100斤/1.5元;九华街到天台寺100斤/1.5元。九华街当时是人民公社的一个生产队,也是九华山的游客集散地,沿街有旅馆、小饭馆和合作社,我们到达的当天就住在九华街的小木楼旅馆里,第二天早晨楼下的小饭馆的老板说:“今天早上榨油饼,欢迎你们,很久没有人来了!”
九华山有四大寺院,其中“肉身寺”是这里的第一座大寺庙,韩国和尚九华就在这里圆寂。“肉身寺”前门的两个柱子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暮鼓钟声惊醒世间名利客”,下联是“钟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当时这里有两个和尚在“肉身寺”里住,一个70岁,一个90岁,老和尚是年轻和尚的师傅。老和尚得知我们兄弟两个从北京来,特意请我们到他的住处喝茶。他的徒弟带我们从厨房的后门出去,沿着山崖绝壁凿出的“C”型小道穿行10多米,来到了一个半开放的山洞里,山洞长期的烟熏火燎的已经变黑了,老和尚在这里迎接我们。由于***封闭的时间太久,两个和尚的信息还停留在很久以前。我们谈了很长时间,离开之前,老和尚对徒弟说:“打开藏宝室,让北京来的客人参观一下!”藏宝室的宝贝不少,一般是看不到的,其中有:
1、 木化石,重18斤,经鉴定有10万年之久;
2、 九华山的灵芝草;
3、 从印度来的释迦牟尼金塔;
4、 印度3,000年前写在木片上的经文;
5、 一个有7种金属冶炼成的酒盅,击之声音悦耳,经鉴定有3,000年;
6、 有一幅八骏图的古画,马的眼睛无论你站在那里,它都看着你。
这里的和尚和尼姑都在一个生产队里,隶属九华山生产大队。由于他们的年龄大了,人民政府给每人发了生活补助,根据劳动能力,分配粮食27斤,钱6-8元不等;这些人除了参加部分劳动,大部分的时间用来保护寺院、佛像,接待游客,同时种一些蔬菜、茶叶,打柴供生活之用。每周在一个地点集中学习两次,看报纸,听广播。像吊桥寺的老和尚,每月生活费6元,除购米、油、盐4-5元,生活用品1元,每月还要存3角钱,到年底托人买布自己做衣服,鞋也是自己做的。
2012-01-30 15:02
安徽凤阳的教育部“五七干校”,老爸的工作是赶着一头小毛驴为食堂送水,一天三次(右一).
1972年11月1日在九华山天台寺,进山登记13、14个(右一),我脖子上跨了一个8×30的日本军用望远镜,是在委托行花了20元买的,身上的军棉衣是5元钱买的。
2012-01-30 15:17
黄山--始信峰(这是2008-10-31,时隔36年后所照照片)
从九华山下来乘船过陈村水库到黄山。黄山是中国最有名的风景区,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黄山有四景,松树、怪石、云海和瀑布。云海较难看到,受气候、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一般在每年的10月底至11月初出现的比较多。黄山的美丽是不能用语言描述出来的。到黄山最好能看到云海,那是一种仙境。我们兄弟两个住在山下的黄山宾馆,那里可以洗温泉。
第二天开始登黄山,一路都是步行,沿途的风景数不胜数,上山过半山寺,走15里到玉屏楼,玉屏楼到北海宾馆也是15里;半山寺的老和尚设有茶水招待游客,他说曾经接待过陈毅副总理,当时上山的人不多。
玉屏楼是一个两层楼的小旅馆,周围都是奇峰异石和松树,紧靠玉屏楼的是迎客松,过玉屏楼不远是送客松。我们入住玉屏楼时间是1972年的11月6日,同住在这个小宾馆的还有一对老年人。住宿发票上写着“2人,饭费2.12元”。
玉屏楼附近有“蓬莱三岛”和“天都峰”。早晨起来云雾笼罩着黄山,近处的“蓬莱三岛”笼罩在浓雾中,时隐时现,就像大海中的紧靠在一起的三个岛屿;天都峰为黄山三大主峰之一,海拔在1,813米,上天都峰几乎是垂直的石壁,要拉着上面的铁链子踩着上面凿出的石级一点点向上爬,两腿直发抖,如果没有两行石柱和铁链子拦着,谁也不敢爬过去,因为四边都是一望无际的云海。靠在天都峰的石柱上,眼前的云海如同仙境一样,平静的一直伸向天际。太阳出来了,渐渐在云海上镀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离黄山不远的屯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有一条老街两边都是商铺和小旅馆。从这里我们乘长途车经祁门又回到了贵池,和老爸又住了2天后我们准备回北京,顺便到寿县的农村看看正在那里下放的姐姐和姐夫。
从贵池到合肥可以乘长途汽车,也可以乘小飞机,我们哥俩儿都没有坐过飞机,所以选择到安庆坐飞机。72年的11月11日终于买到了安庆至合肥的508航班的飞机票,票价11元,飞行距离200多公里。飞机是单螺旋桨的安-2双翼飞机,原来是撒农药的,后来改为客机,能搭乘12名乘客。
飞机在一块不大的草地上起飞,发动机发出像拖拉机一样的突突声,飞机开始在坑洼不平的草地上滑行了100米就离开了地面,像一个大风筝一样晃晃悠悠的向上爬升,绿色的稻田在下面有规则的排列着,公路上红黄两色的公共汽车像一个个小火柴盒在爬动着。安-2飞机有两排单座,一排6个;驾驶舱里有两个驾驶员,客舱有一个服务员。飞机很小,颠簸的很厉害,不一会儿对面的老头开始吐了,我们哥俩什么事也没有。驾驶舱的门敞开着,服务员靠在门框上,一边吃着苹果,一边和驾驶员聊着天。飞机也就在2,000米左右的高度飞行,受气流的影响一会儿上升,一会儿掉下去,对面的老头吐得更厉害了。
雪白的云朵就在飞机的边上,好像一伸手就能够抓到手里。飞行一个小时后到达合肥机场了,小飞机快速的下降,对面的老头已经吐得没东西了。飞机的轱辘猛地碰到跑道上,又在反作用力下弹了起来,之后又落下去,一直重复了3次才落下来,总算到了合肥机场。
2012-01-30 20:03
第一次坐飞机,单螺旋桨的安-2双翼飞机,能坐12个乘客
中国民航——飞机票,价格11元,安庆至合肥,飞行距离200公里。
1972年所照黄山风景。
1972年11月6日黄山云屏楼两人一天的包餐2.12元。
1972年11月6日黄山北海宾馆一天房费1元;2008年11月2日黄山北海宾馆一天房费最低700元,吃饭差别也很大,北海宾馆餐厅鸡蛋西红柿45元,宫爆鸡丁95元,早餐自助60元。两次上黄山北海宾馆住宿相隔36年。现在的旅游就是烧钱。
合肥到寿县的长途车中午11点,在离寿县20里的地方我们哥俩下了车,这里离姐姐下放的村庄有35里地的小道,我和弟弟背着包,沿着水田的田埂小道快步的走着,这里是平原,一里地可比山里长多了。坐船过了一条河,一路上都是稻田的田埂路,这一片都是盛产水稻的产粮区。
天渐渐的黑了,还没有到姐姐家,我们加快了脚步。天完全黑了,伸手不见五指,在村头遇见了一个村里的人,“找谁呀?”“李××!”“是什么人?”“姐姐!”简单的对话后他把我们带到了一片光秃秃的稻田中间的一座用泥巴砖垒成的茅草房前,“李大姐!你弟弟来看你了!”。门开了,姐姐在昏暗的煤油灯光下看到了我们“你们怎么找来的?!”姐姐惊讶的问道。姐姐的家很简单,只有一个衣柜、两张床和几件小家具,晚饭姐姐给我们两个人每人煎了5个鸡蛋。
姐姐说这里的人盖房子很简单,主要就是有几根杉木当房梁,有门和窗户框,其它就地取材。盖房子,先找一块稻田,用长方形的铁锹挖出一块块的泥砖,晾干了后砌成墙,安上房梁,用成把的稻草盖在房梁上成屋顶,再安好门窗,把家具搬进来就成了新房了。
这里四周都是稻田,一年两季稻,粮食很充足,连鸡鸭都不用喂,在稻田里散养自己找食吃。姐姐家有两个大水缸,里边都是鸡蛋和鸭蛋,房梁下还挂着很多用盐腌制的鸭子,真是个鱼米之乡。第二天姐姐带我们到村里看看,一遇到熟人就高兴的说:“这是我的两个弟弟,从北京来看我。”村里有农民卖菜、卖鱼,大叶菜2分一斤,鱼7分一斤。
住了2天我们要回去了,姐姐、姐夫用竹篮子装了4只老母鸡带回北京给爸妈,都用白酒泡馒头灌醉了,为了防止路上叫唤。一大早告别了姐姐、姐夫我们就上路了,老母鸡很沉,只好把篮子放在后,背包放在前的绑在一起挎在肩上。一路上田埂湿滑,还摔了两个跟头。不久,后面赶上来了几个小伙子,抬着一个滑竿急匆匆的走过来,有一个老人盖着被子躺在上面,一看就是得病了,我们赶紧让路,这里的农村医疗条件差,得了大病只有抬到公路上,进城看病。中午我们赶到公路坐上到合肥的长途汽车。在火车上4只老母鸡很听话,没有闹腾,不过到北京后有一只因酒灌多了,没有醒过来,光荣牺牲了。4只老母鸡在1972年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这一次的行程一共走了28天,花了人民币184元,每人92元,虽然当时的吃、住、行都很便宜,但挣的工资也少,老爸给了一些赞助(假期超了,但费用自付,加上催一单订货,相互对冲了)。有意思的是,我把1972年这次旅行的所有票据都保留了下来。当时***还没有结束,到处都是毛主席语录,连住宿单据、车票上、介绍信上,甚至冰棍纸上都印着毛主席的语录,那个时候就是这样,祖国山河一片红。
安徽屯溪出差的介绍信。
印有毛主席语录的收据。
当时出差必须带上全国粮票,否则就要饿肚子。
2012-01-31 11:36
编后:
《建设北京向阳化工厂》是李民欣《我叫土八路》一书的第三章内容。李民欣于2011年至2012年分别发在原《老苯天空》论坛上,这次将散落在论坛里的各篇文章,归纳在这个题目下,可能有遗漏,也可能文章顺序不对。请李民欣对需要修改的部分告知我。如有补充请李民欣自行补充吧!
“bj”是我用来将原《老苯天空》的帖子转到新版《老苯天空》使用的用户名,就是“编辑”的头一拼音字母。有事请与我联系。郑季厚
bj- 帖子数 : 133
注册日期 : 12-12-28
更改
感谢重新刊登“我是土八路”第三章《建设向阳化工厂》。
更改:十四、 爬凤凰山 应为 十四、 爬猫耳山。
《我是土八路》是我个人的自传(A),全书分八章,27万字,453张照片和图片。在《老苯天空》刊登的是缩编的电子版。
更改:十四、 爬凤凰山 应为 十四、 爬猫耳山。
《我是土八路》是我个人的自传(A),全书分八章,27万字,453张照片和图片。在《老苯天空》刊登的是缩编的电子版。
由李民欣于2013-01-12, 22:30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李民欣- 帖子数 : 325
注册日期 : 12-12-16
年龄 : 75
上方山-云水洞
二十三、上方山-云水洞
离向阳厂西南40里地的大山里有著名的上方山风景区,我第一、二次是在1966年夏天骑自行车去的,以后陆陆续续去了有十次。那里有绝壁、峡谷、森林、溶洞、瀑布,寺庙------。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
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云水洞的寺庙、和尚也受到了冲击。当时云水洞洞口有两棵大松树,大殿的壁画非常漂亮,和尚们刚刚下山还俗,伙房里还堆着高高的柴火,看样子和尚刚走。云水洞是一个钟乳石溶洞,当时很原始。
1969年上方山云水洞的天梯。
我们打着火把对这个洞进行了勘查,洞方向正北,一共7个洞,长500米,就像一串糖葫芦,第二个洞最大。
1969年绘制的云水洞地图和札记。
上方山云水洞——骆驼峰
离向阳厂西南40里地的大山里有著名的上方山风景区,我第一、二次是在1966年夏天骑自行车去的,以后陆陆续续去了有十次。那里有绝壁、峡谷、森林、溶洞、瀑布,寺庙------。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
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云水洞的寺庙、和尚也受到了冲击。当时云水洞洞口有两棵大松树,大殿的壁画非常漂亮,和尚们刚刚下山还俗,伙房里还堆着高高的柴火,看样子和尚刚走。云水洞是一个钟乳石溶洞,当时很原始。
1969年上方山云水洞的天梯。
我们打着火把对这个洞进行了勘查,洞方向正北,一共7个洞,长500米,就像一串糖葫芦,第二个洞最大。
1969年绘制的云水洞地图和札记。
上方山云水洞——骆驼峰
李民欣- 帖子数 : 325
注册日期 : 12-12-16
年龄 : 75
第三章——网友的回复:
附录:第三章——网友的回复:
本书第三章-建设北京向阳化工厂的部分文章在《老苯天空》网站上发表后,下面是网友的回复:
1、 建设北京向阳化工厂——押运火车
李民欣向阳化工厂的建设者,有名的向阳土八路,真是名不虚传。
写得十分具体生动,希望李民欣讲述更多向阳厂创业时的故事。
欢迎李民欣来到“老苯天空”!这位当年让全厂如雷贯耳的“土八路”,注册成为“老苯天空”会员刚刚两天,就向大家奉献了这么好的文章《建设北京向阳化工厂——押运火车》。文章让我们这些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奋斗与生活的人们感到非常亲切。它反映了我们创业之初艰苦岁月的一个生动侧面,既充满感情,又富含史料,今天读来依然是那么令人心潮澎湃。已经或即将退休的一代人,在回首往事时,有着青春无悔的豪迈,那是我们青春的纪念。
盼望李民欣有更多的好文章奉献大家。
读了《土八路》的好文章 !又让我们回到上世纪六十年末,看到了当年建设向阳厂时繁忙的情境。
李民欣的文章很精彩,让我们回忆起基建工作的艰辛,为了石油化工的建设、为了早日生产出苯酚丙酮,各岗位的人们都在不辞辛苦地奋斗着。我记得在整体运丙烯球罐时,运输单位发生交通事故还造成人员伤亡......。希望大家都来回忆我们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让我们能了解到当时各科室、各岗位的情况;“向阳人”就是这样的一个战斗的集体。
谢谢李民欣发表的文章。
2、徒步走回向阳厂
真不愧是“土八路”,还有行军路线图。当年我周末也常回教育部大院住,到厂之前就知道李民欣,可一直没什么交往。同样从那里回厂,却从来没有动过徒步走回厂的念头。他回忆里写的那些地名,如云岗、慈家务,那时都很熟悉,现在感到很亲切。
很喜欢读八路的回忆。
3、邯郸运制氧机/运大球罐
李民欣在向阳也是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很喜欢看他的文章,很精彩,讲的都是我不知道的事。我们这样的操作工和他比起来,经历太简单了。
往事趣闻——看了李民欣回忆当年建设向阳的文章,倍感亲切。提到基建指挥部的路驰,我也想起来了。用今天的话来形容,老路就是一个风趣十足、个人魅力极强的侃爷。
4、建设北京向阳化工厂——周口店装苯/房山洪水/周全老兄
我们不应忘记周全同志,他是为北京向阳化工厂建设献身的第一人。
1974年821事故后,我住进了积水潭医院。期间我曾在中四-401病房住过,那是一间隔离病房,只有病危的重病人才会住进去。一天,一位护士和我聊天时对我讲:“你们厂的周全住的就是你的这张床。他在这里住了40天,我们没有把他抢救过来。”那位护士是哪位我记不得了,但她的话我永远不会忘记。与李民欣讲的情况对照,周全伤后是不是抢救了40天,我不得而知,但我记的时间绝对没有错,护士讲的就是40天,因为我也是烧伤后的第40天。
在周全生前,我与他并不相识,但我不会忘记为北京向阳化工厂建设献身的第一人——周全。
李民欣的经历真是充满传奇色彩,还有搏击洪水救险和苯液浇头的故事,可以当特种兵了!
周口店卸苯我也去过一次,但我们是临时帮忙,也就是打打下手,所以对卸苯本身印象并不深。之所以还能有印象,其一是周口店闻名遐迩,早就知道这里有古人类活动遗址;其二是我记得在周口店火车站附近路边的一个小饭馆吃了一顿饭,在那以前我还真没怎么在饭馆里吃过饭,那天刘大勇要了一个熘肝尖,吃得那叫一个香……
确实,周全是为向阳化工厂献身的第一人。事故发生时,我们已从化工二厂实习回厂,听说要给周全输血,我们都去验血型,O型血的人都很高兴,其他血型的人则很遗憾。我记得我们车间唐若霓和李宋雄都为他献血了,可惜还是没救过来。也不知他的家人现在如何?
5、1970年的蓬莱仙阁
好细致的家伙,你记载的如此清楚。向你学习,做个有心人。
看了李民欣的<1970年游蓬莱仙阁>很有新鲜感.看来他有旅游记录的习惯,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文章,与大家分享.红日升起在离开海平面的一瞬间,闪出一道鲜艳的绿色光芒. 海水,阳光,沙滩,白云,李民欣的惬意,蓬莱游.
万一不小心被螃蟹夹住了,就学李民欣的土办法解决.
我去过长岛,蓬莱,孔府,引起了很好的回忆..
只是再也吃不到这样大且无污染的螃蟹了,
被螃蟹夹住了只要背朝下放在地上马上就松开了。
6、1970年的野营拉练
真不错,引起了我的回忆,谢谢啦,我要好好想想。
李民欣对拉练经过的地点、时间记得那么清楚,真不容易。有日记吗?
担任班排长的好像不是军人。因为我记得自己跟过的班长是崔桂兰、排长是李小芹。
拉练的连、营干部是军人。连长吴兆强是8341部队复员军人,营长或营教导员老侯(侯殿芳)不是38军的,是坦克兵(或装甲兵)学校的教官,很有水平。.
记得夜行军那天好多人边睡边走,碰到前边人背的盆上才醒。
希望大家都来回忆一下拉练的情况,以把当时的情况搞得准确一些。
那是我们共同的经历,我们一同走过的路。
真是惊叹李民欣对拉练的记忆!对40年前的拉练过程竟然有这么完整的整体记忆,甚至还有日程表和行军路线图,到过的村庄都记得清清楚楚。
我也参加了拉练,我对拉练还有些星星点点的片段记忆和朦朦胧胧的过程印象,但要清晰完整地串下来已经不可能了。我参加的是向阳厂第一批拉练,时间是1971年1月,走过的那些村子都叫什么名字,大部分都记不得了,只记得到过七渡和霞云岭,反正是在房山县境内转了一个大圈。苯酚丙酮车间的男工编成了一个班,我是这个班的班长。我们班开始时走在拉练大军的最前面,是尖刀班;返程时走在大部队的最后面,是收容班。8341部队的复员军人李广歧和武印怀好像是正副排长(记不太准),跟我们这个班行动。吴兆强是更高的“首长”。大嗓门陈宏彬原来在我们这个班,后来被调到指挥部搞宣传去了,这也是发挥他的特长。
现在我对拉练只留下一些零零散散的片段印象,记得拉练指挥部最担心的是晚上睡觉时发生煤气中毒,反复强调门窗不要关的太严,不要睡的太死,一旦有感觉赶快把大家叫起来。后来炊事班想出了一个办法,晚饭少做饭菜,但准备大量的稀饭,让大家灌个水饱,夜里肯定要起来上厕所,这样就不会睡的太死了。
我们曾经走过拒马河沿岸,那时十渡风景区还没有开发出来。有一天我们是住在七渡,在这个村里我们用柳条筐帮助老乡背粪,背的是马粪,可能有人觉得很脏,但我在上初中时就曾参加过掏粪工人的劳动,在安德路一带掏过两次粪,有过这样的经历和锻炼,现在背马粪并不觉得有心理障碍。住在七渡那天晚上天很晴,满天星斗,视野开阔,我曾经在天上通过北斗七星找到了北极星,知道了哪是正北方向,发现村里的农舍盖得方位有点偏。
当时各个单位都在野营拉练,那些处在公路附近的村子已经接待过别的拉练队伍,前面的有些队伍可能群众纪律执行的不是特别好,所以村民对我们并不很热情。后来我们走到了本次拉练最远的一处地方,这个村子地处偏僻,以前从来没有拉练队伍来过。第一次见到拉练大军,当地老百姓对我们很热情,我们也特别注意群众纪律。
还有一次我们在山里的一个村子住下,打算给房东挑点水,但村里并没有井,要到山上去取泉水。我们根据老乡的指点,在山坡上找到一个小石坑,里面有一个洼,积了一些泉水,我们就探着身子用水瓢把水舀出来,但水很快就取光了,还要耐心等待山上的水慢慢渗出来积到水洼里。如果天旱,恐怕就取不到水了。这让我们体会到了水资源的稀缺。
那次拉练我第一次看到猪吃屎。在一个老乡家我问厕所在哪里,他们说就在房子和后山坡石墙间的平地上,但那里平平整整连个坑都没有,也不见粪便痕迹。原来粪便根本存不住,转眼就被猪抢着吃了。
那次拉练搞过一次夜行军,复员军人们还教我们怎么一边行军一边睡觉。不过要在走平路的时候才可以打盹,要是走山路,那可就危险了。我试着眯起眼睛,在昏昏欲睡的状态下机械地迈着步子,有时还真的忘记了是在行军,睡的稍深一点,就会打一个趔趄,猛的醒过来。
有一次在爬山的时候,一个女工班起调打算唱歌鼓舞士气,当时一位厂领导(好像是梁守谦)赶快制止,连说不能唱!不能唱!本来爬山就已经气喘吁吁,再唱歌,更会上气不接下气,甚至缺氧。行军也要讲究科学啊。
拉练这些天,条件艰苦,伙食远远比不上在厂里,好多天都没有见到荤腥。军代表说这也是艰苦环境的锻炼,大家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拉练临近结束时,已经有人在谈论回到厂里要好好吃一顿过油肉。军代表听到这样的议论很生气,在会上警告说:“我可盯着你们,看你们谁敢吃过油肉”!现在想起来也怪有意思的。
我只记得3件事:
一是夜行军太困了边走边打盹头撞到前面人的行李上;
二是没有水,山上真的没有水要下山打水,在40年前就“体会到了水资源的稀缺”;
三是“用柳条筐帮助老乡背粪”往山上的梯田里送,上山已经是上气不接下气了,还得负重!记得老乡给我们装小半筐说我们背不动,我们还逞强。晚上再来思考自己与“工农兵”的差距。现在想起来何苦在根本不适宜长粮食的地方种粮食。
虽然顾不得欣赏十渡山中的美景,但是还是留下很深的印象。以至于1979年我在电大带着父母和哥哥姐姐的孩子乘坐早晨六点多的火车从永定门前往十渡,全家人陶醉在青山绿水中。
7、建设向阳-大兴安岭运木头/上方山-云水洞
八路就是不一般,还画了云水洞的平面图。什么时候率领驴友们一起爬山?
很喜欢读李民欣写的回忆,有细节描述,文字风趣。
8、建设北京向阳化工厂——包头运塔板/建专用铁路
回忆过去轰轰烈烈奋斗和***的年代,感到幸福和自豪,如果没有70年代的生活体验,真感到没什么值得回味的。
再读李民欣同仁回顾七十年代妙文,感到格外亲切。当时我们在生产车间工作,不了解其它岗位上同仁为建设向阳厂辛劳奋战的情境。谢谢李民欣同志给我们补上这一课!你师傅刘格田是我们可敬可亲的兄长,可惜他走得太早了!
我们的“土八路”是真有股八路的革命精神,佩服!
关于刘格田,我与他没有来往过,因为我只是个学徒工,但是我清楚地记得,他篮球打得好。在个年代,篮球是单位文体活动的重头戏。刘格田经常代表厂篮球队与外单位比赛,在张文英(张三儿)能够出任中锋之前,刘格田是打中锋的。
又读到李民欣的两个新段“包头运塔板”和“修铁路专用线”,犹如一部生动的影片展现在人们眼前,看了让人激动不已,也令我们这些同龄人沉入对青春岁月的深情回忆,这回忆像陈年的佳酿,味道醇厚,沁人心脾。我们的青春年代,面对艰苦条件,面对重重困难,却有着现在的年轻人不可想象的热忱和责任感,在艰苦奋斗中锻炼着自己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格。那些为祖国建设辛苦耕耘的生动场面,通过李民欣从内心流出的跃动文字记录了下来,显得弥足珍贵。我们所处的创业年代,既不同于前辈,又有别于后代,带着自己的时代特色,我们在艰苦与困难、但却充满热情与奋发的环境中无怨无悔***了自己的青春,这些既是我们的财富也是我们的骄傲。
“土八路”年轻时就走南闯北,像云游行侠,充满传奇色彩。
9、为食堂造一个排风扇/爬猫耳山
哈哈! 土八路写的太生动了。当年真是个愣小子——尝蜂蜜,逮着好吃的不撒嘴:爬野山,与狼蛇共舞胆忒大;驮阀门,冒险骑下坡大撒把;安风扇,差点吹走大馒头;建仓库,任啥工种都敢干。让人边看边笑,忍俊不禁。
八路真棒!文章写得真好,篇篇质量都很高。老苯天空有你这样的会员,荣幸!
期待看到你更多的文章。
10、建设向阳-保温大会战/骑摩托/开汽车
李民欣是在四十多年前把一件件小事记录下来,现在整理上传的吧?否则怎能这么清楚这么生动!我使劲回想自己在那个年代经历的小事,活泼的生动的有趣的……
本书第三章-建设北京向阳化工厂的部分文章在《老苯天空》网站上发表后,下面是网友的回复:
1、 建设北京向阳化工厂——押运火车
李民欣向阳化工厂的建设者,有名的向阳土八路,真是名不虚传。
写得十分具体生动,希望李民欣讲述更多向阳厂创业时的故事。
欢迎李民欣来到“老苯天空”!这位当年让全厂如雷贯耳的“土八路”,注册成为“老苯天空”会员刚刚两天,就向大家奉献了这么好的文章《建设北京向阳化工厂——押运火车》。文章让我们这些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奋斗与生活的人们感到非常亲切。它反映了我们创业之初艰苦岁月的一个生动侧面,既充满感情,又富含史料,今天读来依然是那么令人心潮澎湃。已经或即将退休的一代人,在回首往事时,有着青春无悔的豪迈,那是我们青春的纪念。
盼望李民欣有更多的好文章奉献大家。
读了《土八路》的好文章 !又让我们回到上世纪六十年末,看到了当年建设向阳厂时繁忙的情境。
李民欣的文章很精彩,让我们回忆起基建工作的艰辛,为了石油化工的建设、为了早日生产出苯酚丙酮,各岗位的人们都在不辞辛苦地奋斗着。我记得在整体运丙烯球罐时,运输单位发生交通事故还造成人员伤亡......。希望大家都来回忆我们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让我们能了解到当时各科室、各岗位的情况;“向阳人”就是这样的一个战斗的集体。
谢谢李民欣发表的文章。
2、徒步走回向阳厂
真不愧是“土八路”,还有行军路线图。当年我周末也常回教育部大院住,到厂之前就知道李民欣,可一直没什么交往。同样从那里回厂,却从来没有动过徒步走回厂的念头。他回忆里写的那些地名,如云岗、慈家务,那时都很熟悉,现在感到很亲切。
很喜欢读八路的回忆。
3、邯郸运制氧机/运大球罐
李民欣在向阳也是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很喜欢看他的文章,很精彩,讲的都是我不知道的事。我们这样的操作工和他比起来,经历太简单了。
往事趣闻——看了李民欣回忆当年建设向阳的文章,倍感亲切。提到基建指挥部的路驰,我也想起来了。用今天的话来形容,老路就是一个风趣十足、个人魅力极强的侃爷。
4、建设北京向阳化工厂——周口店装苯/房山洪水/周全老兄
我们不应忘记周全同志,他是为北京向阳化工厂建设献身的第一人。
1974年821事故后,我住进了积水潭医院。期间我曾在中四-401病房住过,那是一间隔离病房,只有病危的重病人才会住进去。一天,一位护士和我聊天时对我讲:“你们厂的周全住的就是你的这张床。他在这里住了40天,我们没有把他抢救过来。”那位护士是哪位我记不得了,但她的话我永远不会忘记。与李民欣讲的情况对照,周全伤后是不是抢救了40天,我不得而知,但我记的时间绝对没有错,护士讲的就是40天,因为我也是烧伤后的第40天。
在周全生前,我与他并不相识,但我不会忘记为北京向阳化工厂建设献身的第一人——周全。
李民欣的经历真是充满传奇色彩,还有搏击洪水救险和苯液浇头的故事,可以当特种兵了!
周口店卸苯我也去过一次,但我们是临时帮忙,也就是打打下手,所以对卸苯本身印象并不深。之所以还能有印象,其一是周口店闻名遐迩,早就知道这里有古人类活动遗址;其二是我记得在周口店火车站附近路边的一个小饭馆吃了一顿饭,在那以前我还真没怎么在饭馆里吃过饭,那天刘大勇要了一个熘肝尖,吃得那叫一个香……
确实,周全是为向阳化工厂献身的第一人。事故发生时,我们已从化工二厂实习回厂,听说要给周全输血,我们都去验血型,O型血的人都很高兴,其他血型的人则很遗憾。我记得我们车间唐若霓和李宋雄都为他献血了,可惜还是没救过来。也不知他的家人现在如何?
5、1970年的蓬莱仙阁
好细致的家伙,你记载的如此清楚。向你学习,做个有心人。
看了李民欣的<1970年游蓬莱仙阁>很有新鲜感.看来他有旅游记录的习惯,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文章,与大家分享.红日升起在离开海平面的一瞬间,闪出一道鲜艳的绿色光芒. 海水,阳光,沙滩,白云,李民欣的惬意,蓬莱游.
万一不小心被螃蟹夹住了,就学李民欣的土办法解决.
我去过长岛,蓬莱,孔府,引起了很好的回忆..
只是再也吃不到这样大且无污染的螃蟹了,
被螃蟹夹住了只要背朝下放在地上马上就松开了。
6、1970年的野营拉练
真不错,引起了我的回忆,谢谢啦,我要好好想想。
李民欣对拉练经过的地点、时间记得那么清楚,真不容易。有日记吗?
担任班排长的好像不是军人。因为我记得自己跟过的班长是崔桂兰、排长是李小芹。
拉练的连、营干部是军人。连长吴兆强是8341部队复员军人,营长或营教导员老侯(侯殿芳)不是38军的,是坦克兵(或装甲兵)学校的教官,很有水平。.
记得夜行军那天好多人边睡边走,碰到前边人背的盆上才醒。
希望大家都来回忆一下拉练的情况,以把当时的情况搞得准确一些。
那是我们共同的经历,我们一同走过的路。
真是惊叹李民欣对拉练的记忆!对40年前的拉练过程竟然有这么完整的整体记忆,甚至还有日程表和行军路线图,到过的村庄都记得清清楚楚。
我也参加了拉练,我对拉练还有些星星点点的片段记忆和朦朦胧胧的过程印象,但要清晰完整地串下来已经不可能了。我参加的是向阳厂第一批拉练,时间是1971年1月,走过的那些村子都叫什么名字,大部分都记不得了,只记得到过七渡和霞云岭,反正是在房山县境内转了一个大圈。苯酚丙酮车间的男工编成了一个班,我是这个班的班长。我们班开始时走在拉练大军的最前面,是尖刀班;返程时走在大部队的最后面,是收容班。8341部队的复员军人李广歧和武印怀好像是正副排长(记不太准),跟我们这个班行动。吴兆强是更高的“首长”。大嗓门陈宏彬原来在我们这个班,后来被调到指挥部搞宣传去了,这也是发挥他的特长。
现在我对拉练只留下一些零零散散的片段印象,记得拉练指挥部最担心的是晚上睡觉时发生煤气中毒,反复强调门窗不要关的太严,不要睡的太死,一旦有感觉赶快把大家叫起来。后来炊事班想出了一个办法,晚饭少做饭菜,但准备大量的稀饭,让大家灌个水饱,夜里肯定要起来上厕所,这样就不会睡的太死了。
我们曾经走过拒马河沿岸,那时十渡风景区还没有开发出来。有一天我们是住在七渡,在这个村里我们用柳条筐帮助老乡背粪,背的是马粪,可能有人觉得很脏,但我在上初中时就曾参加过掏粪工人的劳动,在安德路一带掏过两次粪,有过这样的经历和锻炼,现在背马粪并不觉得有心理障碍。住在七渡那天晚上天很晴,满天星斗,视野开阔,我曾经在天上通过北斗七星找到了北极星,知道了哪是正北方向,发现村里的农舍盖得方位有点偏。
当时各个单位都在野营拉练,那些处在公路附近的村子已经接待过别的拉练队伍,前面的有些队伍可能群众纪律执行的不是特别好,所以村民对我们并不很热情。后来我们走到了本次拉练最远的一处地方,这个村子地处偏僻,以前从来没有拉练队伍来过。第一次见到拉练大军,当地老百姓对我们很热情,我们也特别注意群众纪律。
还有一次我们在山里的一个村子住下,打算给房东挑点水,但村里并没有井,要到山上去取泉水。我们根据老乡的指点,在山坡上找到一个小石坑,里面有一个洼,积了一些泉水,我们就探着身子用水瓢把水舀出来,但水很快就取光了,还要耐心等待山上的水慢慢渗出来积到水洼里。如果天旱,恐怕就取不到水了。这让我们体会到了水资源的稀缺。
那次拉练我第一次看到猪吃屎。在一个老乡家我问厕所在哪里,他们说就在房子和后山坡石墙间的平地上,但那里平平整整连个坑都没有,也不见粪便痕迹。原来粪便根本存不住,转眼就被猪抢着吃了。
那次拉练搞过一次夜行军,复员军人们还教我们怎么一边行军一边睡觉。不过要在走平路的时候才可以打盹,要是走山路,那可就危险了。我试着眯起眼睛,在昏昏欲睡的状态下机械地迈着步子,有时还真的忘记了是在行军,睡的稍深一点,就会打一个趔趄,猛的醒过来。
有一次在爬山的时候,一个女工班起调打算唱歌鼓舞士气,当时一位厂领导(好像是梁守谦)赶快制止,连说不能唱!不能唱!本来爬山就已经气喘吁吁,再唱歌,更会上气不接下气,甚至缺氧。行军也要讲究科学啊。
拉练这些天,条件艰苦,伙食远远比不上在厂里,好多天都没有见到荤腥。军代表说这也是艰苦环境的锻炼,大家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拉练临近结束时,已经有人在谈论回到厂里要好好吃一顿过油肉。军代表听到这样的议论很生气,在会上警告说:“我可盯着你们,看你们谁敢吃过油肉”!现在想起来也怪有意思的。
我只记得3件事:
一是夜行军太困了边走边打盹头撞到前面人的行李上;
二是没有水,山上真的没有水要下山打水,在40年前就“体会到了水资源的稀缺”;
三是“用柳条筐帮助老乡背粪”往山上的梯田里送,上山已经是上气不接下气了,还得负重!记得老乡给我们装小半筐说我们背不动,我们还逞强。晚上再来思考自己与“工农兵”的差距。现在想起来何苦在根本不适宜长粮食的地方种粮食。
虽然顾不得欣赏十渡山中的美景,但是还是留下很深的印象。以至于1979年我在电大带着父母和哥哥姐姐的孩子乘坐早晨六点多的火车从永定门前往十渡,全家人陶醉在青山绿水中。
7、建设向阳-大兴安岭运木头/上方山-云水洞
八路就是不一般,还画了云水洞的平面图。什么时候率领驴友们一起爬山?
很喜欢读李民欣写的回忆,有细节描述,文字风趣。
8、建设北京向阳化工厂——包头运塔板/建专用铁路
回忆过去轰轰烈烈奋斗和***的年代,感到幸福和自豪,如果没有70年代的生活体验,真感到没什么值得回味的。
再读李民欣同仁回顾七十年代妙文,感到格外亲切。当时我们在生产车间工作,不了解其它岗位上同仁为建设向阳厂辛劳奋战的情境。谢谢李民欣同志给我们补上这一课!你师傅刘格田是我们可敬可亲的兄长,可惜他走得太早了!
我们的“土八路”是真有股八路的革命精神,佩服!
关于刘格田,我与他没有来往过,因为我只是个学徒工,但是我清楚地记得,他篮球打得好。在个年代,篮球是单位文体活动的重头戏。刘格田经常代表厂篮球队与外单位比赛,在张文英(张三儿)能够出任中锋之前,刘格田是打中锋的。
又读到李民欣的两个新段“包头运塔板”和“修铁路专用线”,犹如一部生动的影片展现在人们眼前,看了让人激动不已,也令我们这些同龄人沉入对青春岁月的深情回忆,这回忆像陈年的佳酿,味道醇厚,沁人心脾。我们的青春年代,面对艰苦条件,面对重重困难,却有着现在的年轻人不可想象的热忱和责任感,在艰苦奋斗中锻炼着自己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格。那些为祖国建设辛苦耕耘的生动场面,通过李民欣从内心流出的跃动文字记录了下来,显得弥足珍贵。我们所处的创业年代,既不同于前辈,又有别于后代,带着自己的时代特色,我们在艰苦与困难、但却充满热情与奋发的环境中无怨无悔***了自己的青春,这些既是我们的财富也是我们的骄傲。
“土八路”年轻时就走南闯北,像云游行侠,充满传奇色彩。
9、为食堂造一个排风扇/爬猫耳山
哈哈! 土八路写的太生动了。当年真是个愣小子——尝蜂蜜,逮着好吃的不撒嘴:爬野山,与狼蛇共舞胆忒大;驮阀门,冒险骑下坡大撒把;安风扇,差点吹走大馒头;建仓库,任啥工种都敢干。让人边看边笑,忍俊不禁。
八路真棒!文章写得真好,篇篇质量都很高。老苯天空有你这样的会员,荣幸!
期待看到你更多的文章。
10、建设向阳-保温大会战/骑摩托/开汽车
李民欣是在四十多年前把一件件小事记录下来,现在整理上传的吧?否则怎能这么清楚这么生动!我使劲回想自己在那个年代经历的小事,活泼的生动的有趣的……
李民欣- 帖子数 : 325
注册日期 : 12-12-16
年龄 : 75
《我叫“土八路”》网络版——网友的评价
《我叫“土八路”》网络版——网友的评价
1、 《土八路》自述了李民欣同志丰富多彩的前半生。读《土八路》感到十分亲切,是一种享受。让我看到了向阳厂一代新工人成长的缩影。民欣与共和国同龄人,生长在红旗下,经历了“文革”时期的学校、工厂、上大学,“改革开放”年代的国家机关、下海打工、经商,最后成为咨询老师。他干一行,学一行,成一行。认真做事,正当做人,过好自已的日子。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苦中有乐,忙中偷闲,游山玩水,顺时代潮流,走自己的路,干自已喜欢做的事,他活得多么自在啊!
民欣退休后,老有所为,老有所养,家有爱妻相伴,又有一个好身体、好心态,幸福的家庭,祝你下半生活得更加幸福精彩,让我们继续分享你的快乐人生吧!
2、 学校、农场、工厂、机关、讲师团、外企——丰富的经历,多彩的人生。
能吃苦,会享乐:从小红卫兵、“土八路”、弄潮儿到旅游者,在各种生存环境下游刃有余。
这是我读后的体会。
十分欣赏各个时期拍的照片。
我很想知道: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意地收集素材(日记、地图等)、收藏文物(如发票、有语录的冰棍纸),什么时候动了写自传的念头的?
展示的西藏和云南美丽的自然风光十分令人向往。
大家十分有幸有你这样的高级旅游顾问。
3、 黄骥的评论:
看八路自传像在吃精神自助餐:丰富、实惠、趣味!
4、 八路:退休后还咨询讲课吗?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建议你将自传小说改成文艺作品,把〈老苯天空〉里好人好事写进去,将你们这代人的传奇人生反映出来,那种敢想敢干、无私、无畏、脚踏实地、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的高贵品格留给后人吧!现实社会太需要这种精神了。
5、 李民欣的文章很精彩,真是个有心人。虽然我没有他那么丰富的经历,出差也到过一些地方,也曾有过惊险难忘的一幕,但没有记录下来,只能找到有限的照片。可见李民欣真是"档案专家"。在我们有生之年,能像李民欣这样把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告知后人也是我们的一件幸事。
他的回忆录就是我们这代人的人生共同轨迹,从学校到工厂、而立之年去上学、国企(机关)作贡献、天命之年又下海......直到退休颐养天年。共同的经历使我们又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让我们充分发挥论坛的这块净土交流人生的感想,探讨生活的话题。
6、 我是北京化工研究院信息中心的马淑身,拜读了李民欣《我叫土八路》的自传文学作品,对作者有一种肃然起敬之感。作品虽然仅八章,但跨越时空六十年,通过他几十年的学习、工作、生活的经历,突出了他敢字当头、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风格,创造了他丰富多彩的前半生,为我们这些同龄人树立了榜样,同时为他的果敢风格感到骄傲。
对李民欣帖子的关注是从建设北京向阳化工厂那节内容开始的(去年6月10日发的贴子),纵身跳入滚滚洪水里的景象立刻浮入脑海,为抢救汽车不顾个人生命安危的英雄主义精神在《老笨天空》会员中居然有现实人物,过去这样的镜头都是在电影中看到的呀!同时联想李民欣这个人物一定是特警部队转业到向阳化工厂的,不然不会有那么勇敢,也不会有那么大本事。看了《我叫土八路》这部作品才恍然大悟,原来战洪水时他还是个青年工人呢!
为节省篇幅,把拜读《我叫土八路》感想叙述如下,如有不当之处,望各位学长帮助、指正!
拜读《我叫土八路》有感:
作者自传仅八章,时空跨越六十年;计划市场都涉及,敢字当头一闯将。
沃土扎根苗儿壮,红色年代助成长;敢想勤思勇实践,德智体美树榜样。
八岁远郊送蚊帐,十二河中敢撒网;十七搏击长江水,洪峰抢险美名扬。
甘作教育铺路石,三大实践炼臂膀;响应时代听号召,边陲支教显特长。
而立之年促转型,不惑之年战市场;勤思敏学补己短,天命之年敢改行。
发挥余热搞评估,健全市场立规章;闲暇结伴游四海,拉动内需体健康。
7、 期盼着《土八路》的下一步,深入生活造“子弹”!年代不同了后边的内容会更精彩!
8、 原来在我的印象中,李民欣有主见,有能力,“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看了自传才了解他是比我们都细心的有心人,能把人生六十年总结出来,而且有根有据(路线图、车票等),图文并茂,生动活泼,风趣幽默,也许向阳找不出第二位了。
1、 《土八路》自述了李民欣同志丰富多彩的前半生。读《土八路》感到十分亲切,是一种享受。让我看到了向阳厂一代新工人成长的缩影。民欣与共和国同龄人,生长在红旗下,经历了“文革”时期的学校、工厂、上大学,“改革开放”年代的国家机关、下海打工、经商,最后成为咨询老师。他干一行,学一行,成一行。认真做事,正当做人,过好自已的日子。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苦中有乐,忙中偷闲,游山玩水,顺时代潮流,走自己的路,干自已喜欢做的事,他活得多么自在啊!
民欣退休后,老有所为,老有所养,家有爱妻相伴,又有一个好身体、好心态,幸福的家庭,祝你下半生活得更加幸福精彩,让我们继续分享你的快乐人生吧!
2、 学校、农场、工厂、机关、讲师团、外企——丰富的经历,多彩的人生。
能吃苦,会享乐:从小红卫兵、“土八路”、弄潮儿到旅游者,在各种生存环境下游刃有余。
这是我读后的体会。
十分欣赏各个时期拍的照片。
我很想知道: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意地收集素材(日记、地图等)、收藏文物(如发票、有语录的冰棍纸),什么时候动了写自传的念头的?
展示的西藏和云南美丽的自然风光十分令人向往。
大家十分有幸有你这样的高级旅游顾问。
3、 黄骥的评论:
看八路自传像在吃精神自助餐:丰富、实惠、趣味!
4、 八路:退休后还咨询讲课吗?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建议你将自传小说改成文艺作品,把〈老苯天空〉里好人好事写进去,将你们这代人的传奇人生反映出来,那种敢想敢干、无私、无畏、脚踏实地、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的高贵品格留给后人吧!现实社会太需要这种精神了。
5、 李民欣的文章很精彩,真是个有心人。虽然我没有他那么丰富的经历,出差也到过一些地方,也曾有过惊险难忘的一幕,但没有记录下来,只能找到有限的照片。可见李民欣真是"档案专家"。在我们有生之年,能像李民欣这样把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告知后人也是我们的一件幸事。
他的回忆录就是我们这代人的人生共同轨迹,从学校到工厂、而立之年去上学、国企(机关)作贡献、天命之年又下海......直到退休颐养天年。共同的经历使我们又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让我们充分发挥论坛的这块净土交流人生的感想,探讨生活的话题。
6、 我是北京化工研究院信息中心的马淑身,拜读了李民欣《我叫土八路》的自传文学作品,对作者有一种肃然起敬之感。作品虽然仅八章,但跨越时空六十年,通过他几十年的学习、工作、生活的经历,突出了他敢字当头、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风格,创造了他丰富多彩的前半生,为我们这些同龄人树立了榜样,同时为他的果敢风格感到骄傲。
对李民欣帖子的关注是从建设北京向阳化工厂那节内容开始的(去年6月10日发的贴子),纵身跳入滚滚洪水里的景象立刻浮入脑海,为抢救汽车不顾个人生命安危的英雄主义精神在《老笨天空》会员中居然有现实人物,过去这样的镜头都是在电影中看到的呀!同时联想李民欣这个人物一定是特警部队转业到向阳化工厂的,不然不会有那么勇敢,也不会有那么大本事。看了《我叫土八路》这部作品才恍然大悟,原来战洪水时他还是个青年工人呢!
为节省篇幅,把拜读《我叫土八路》感想叙述如下,如有不当之处,望各位学长帮助、指正!
拜读《我叫土八路》有感:
作者自传仅八章,时空跨越六十年;计划市场都涉及,敢字当头一闯将。
沃土扎根苗儿壮,红色年代助成长;敢想勤思勇实践,德智体美树榜样。
八岁远郊送蚊帐,十二河中敢撒网;十七搏击长江水,洪峰抢险美名扬。
甘作教育铺路石,三大实践炼臂膀;响应时代听号召,边陲支教显特长。
而立之年促转型,不惑之年战市场;勤思敏学补己短,天命之年敢改行。
发挥余热搞评估,健全市场立规章;闲暇结伴游四海,拉动内需体健康。
7、 期盼着《土八路》的下一步,深入生活造“子弹”!年代不同了后边的内容会更精彩!
8、 原来在我的印象中,李民欣有主见,有能力,“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看了自传才了解他是比我们都细心的有心人,能把人生六十年总结出来,而且有根有据(路线图、车票等),图文并茂,生动活泼,风趣幽默,也许向阳找不出第二位了。
李民欣- 帖子数 : 325
注册日期 : 12-12-16
年龄 : 75
二十四、1970年的蓬莱仙阁
二十四、1970年的蓬莱仙阁
1970年的夏天,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每个月的工资已涨至18元,比学徒工的16元涨了2元。当时除了吃饭没有什么开销,穿的衣服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都是一身蓝色的工作服;吃饭也都是5分钱的菜,每个月都能省下3-5元钱,积攒下来有30元了。我准备到山东的蓬莱看看,攒了一周的假期,和领导请了假,开了一张到山东烟台出差的介绍信。在北新桥有一个天津轮船的售票点,从天津到龙口的船票是5.1元,下午2点天津港开船,这里同时还能买到去天津的火车票。
早晨坐上到天津的慢车,窗外的景色是一片绿色的庄稼地,火车慢慢的开着,由于是慢车,见站就停,直到中午才到天津站。当时海河的水很多,上游的船可以顺流而下,直到塘沽入海口,我乘坐的“工农兵15号”客轮在天津的太原道客运码头上船。当时还有发往大连的客轮,由于走渤海的客轮都比较大,估计有3,000吨,能乘500多人,船上有餐厅、小卖部、医务室和客舱,我的五等舱在甲板的下面,是一个大通仓,很多人在里面,中间有一块空地。下午2点,随着沉重的汽笛响起,船准时开航了,轮船在海河里慢慢的调头,船头和船尾几乎要碰到岸边了,这里已是码头,也是海河最宽的河道了,客轮都要在这里掉头。往上游走的船就很小了,一般都是通往白洋淀的小客轮、小货轮和小渔船(2004年我到霸县和文安县交界的王庄子,看到了通往天津和白洋淀的河沟,有十几米深,但已经干枯。古老的石桥,繁华的集镇和砖瓦房,过去有水通航的年代,这里的码头一定十分热闹)。
巨大的客轮沿着海河向东开去,河道弯弯曲曲的,两边有村庄、集镇和大片的庄稼地,狭窄的海河与巨大的客轮相比之下很不协调,站在高高的甲板上能看到很远的地方。经过4个小时的航行,傍晚轮船到达了塘沽船闸。
塘沽船闸是日本为了掠夺中国华北的资源,在1943年建设的,直到日本投降后的1946年建成,这是中国第一个海船闸。
塘沽船闸有180米长,21米宽,两边有巨大的闸门,闸门自重180吨,宽4米,上部可以通行车辆,船闸能通过3,000吨的轮船。由于潮汐引起海河和渤海的水位变化,为了防止海水倒灌到海河里,同时调节水位,方便船只的通行,建造了这道船闸,用来输送船只进、出海河和渤海。这道船闸至今已使用了70多年。我们的“工农兵15号”客轮有3,000吨,把航道和船闸塞得满满的,两边只剩下不到一尺的距离。
出了船闸就是一望无际的渤海了,船上的一个老渔民说,渤海划分九个区,每个区再划分九个区,都有各自的编号。渤海平均深度50米,是中国的内海,从船上看海水是淡绿色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航行,天渐渐的黑了下来,晚餐是打卤面,一角一大碗,很好吃;晚餐后放电影《上甘岭》3分钱一张票,是在轮船的餐厅里放映,把桌子搬开露出空地,人们都坐在地上看电影。
第二天的早晨万里无云,一轮火红的太阳从东方海平线上升起,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漂亮的海上日出,火红的太阳像一个快速升起的大气球,向上跳跃着离开海面,在离开海面的一瞬间,与大海的连接处闪出一道鲜绿色的光芒。
早晨6点轮船到达龙口港,然后再开往烟台。龙口是一个很小的镇子,也是个小渔港,有很多在客运码头卖水果的人,水果有苹果、梨、葡萄、花生、无花果------,山东半岛是盛产水果的地方。下了轮船乘上长途汽车,中午前到达蓬莱。
1970年的蓬莱是一个很原始的小村落,久负盛名的“蓬莱仙阁和水城”孤单单的矗立在海边,这里没有围墙,没有游人,更没有卖参观票的,真的很原始、很自然、也很安静。在不远的村里有个小旅馆,小旅馆是国营的,持介绍信登记后,一个床3角钱,一碗肉丝面1角钱,我开始了第一次的旅游消费。
以蓬莱仙阁为界,西边的海岸是用石子铺成的海滩,石子堪比“雨花石”一样,透明的,圆圆的,各种色彩,沿着海岸一望至天边。远处是前往长岛的码头,是一个军用码头,当时的长岛是海防前线,要过去必须持特殊的通行证。
站在蓬莱阁上运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海市蜃楼”,那是低温海水上的空气密度大,折射出远处的山影和城市的影子,形成一道壮丽的景象。蓬莱仙阁的东边是水城,就是古代战船的一个避风港,有城墙,水道和船闸门。
往东就是一片礁石滩,退潮的时候海水只有一尺深。这里的环境没有任何污染,可以说一直处在原始状态,礁石滩里的好东西可多了,有碗口大的海螃蟹,多的几乎一个挨着一个,一见人过来它就伸出两只长长的紫色的大夹子乱挥舞;水里还有数不清的大海螺伸着厚厚的肉舌头慢慢的爬。附近村里的人不吃海螺,顶多捞些螃蟹。他们每人一只手拿着一个网兜,另一只手拿一条8号铁丝扎透螃蟹的硬壳,把它扔到网兜里,海螃蟹很大,一个足有一斤多重,装7-8个网兜就满了。我也伸手捉到一个大螃蟹,螃蟹盖子太大了,海螃蟹很有劲儿,一不留神,螃蟹的大夹子夹住了我的手指头,立刻鲜血就流出来了,我忍着疼,用兜里的钥匙插到螃蟹的夹子里,用力别开,手指才出来,好厉害的家伙。
再往东边就是一片洁白干净的沙子铺成的海滩,有2里地长。蓝天,白云、洁白的沙滩,这是我想望的地方。我自由自在海水里游来游去,当时正在涨潮,一米多高的海浪间隔7-8米一道道的冲了过来,有的浪太大,浪尖卷成白色,当地人叫做“白毛浪”,遇到小一点的浪就游过去;遇到“白毛浪”只能从下面钻过去。游的累了就躺在热沙子上晒着太阳,看着白云飘过蓝天,耳边是哗哗的海浪声,温柔的海风吹着真是舒服,这里一个人也没有,除了海浪的声音,没有任何的干扰,真是一个极乐世界。
从蓬莱乘长途车3小时到烟台。烟台当时是一个小城市,因为这里是一个码头,有开往大连、天津的轮船。乘上回天津的“工农兵14号”,晚上通过庙岛群岛,庙岛群岛就像老虎的牙齿一样守护着渤海的出口,因为是海防要塞,客轮只能在晚上通过。
晚上起风了,风浪越来越大,开始有人受不了了,抱着痰盂吐开了。估计有7-8级的风浪,船摇晃的很厉害,仓里的痰盂从一边滑到另一边,又从那边滑回来,人们都躺在床上不敢动弹,晕船的人吐完了胃里的东西吐黄水,吐完了黄水------。我还能忍受,船外边的大风浪是个什么样子?好奇心驱使我用力拉着扶手爬到甲板的舱门边,船一前一后的剧烈起伏着,外面是狂涛巨浪,门刚推开一个小缝,一个大浪打得我一脑袋又苦又涩的海水,可不得了!赶紧回到舱里。
山东蓬莱一游来回6天,所有的费用一共花了18元,正好是我一个月的工资。
多少年之后再来到蓬莱,已经是面貌全非了。但我仍然喜欢那个原始的、安静的蓬莱。
1970年的夏天,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每个月的工资已涨至18元,比学徒工的16元涨了2元。当时除了吃饭没有什么开销,穿的衣服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都是一身蓝色的工作服;吃饭也都是5分钱的菜,每个月都能省下3-5元钱,积攒下来有30元了。我准备到山东的蓬莱看看,攒了一周的假期,和领导请了假,开了一张到山东烟台出差的介绍信。在北新桥有一个天津轮船的售票点,从天津到龙口的船票是5.1元,下午2点天津港开船,这里同时还能买到去天津的火车票。
早晨坐上到天津的慢车,窗外的景色是一片绿色的庄稼地,火车慢慢的开着,由于是慢车,见站就停,直到中午才到天津站。当时海河的水很多,上游的船可以顺流而下,直到塘沽入海口,我乘坐的“工农兵15号”客轮在天津的太原道客运码头上船。当时还有发往大连的客轮,由于走渤海的客轮都比较大,估计有3,000吨,能乘500多人,船上有餐厅、小卖部、医务室和客舱,我的五等舱在甲板的下面,是一个大通仓,很多人在里面,中间有一块空地。下午2点,随着沉重的汽笛响起,船准时开航了,轮船在海河里慢慢的调头,船头和船尾几乎要碰到岸边了,这里已是码头,也是海河最宽的河道了,客轮都要在这里掉头。往上游走的船就很小了,一般都是通往白洋淀的小客轮、小货轮和小渔船(2004年我到霸县和文安县交界的王庄子,看到了通往天津和白洋淀的河沟,有十几米深,但已经干枯。古老的石桥,繁华的集镇和砖瓦房,过去有水通航的年代,这里的码头一定十分热闹)。
巨大的客轮沿着海河向东开去,河道弯弯曲曲的,两边有村庄、集镇和大片的庄稼地,狭窄的海河与巨大的客轮相比之下很不协调,站在高高的甲板上能看到很远的地方。经过4个小时的航行,傍晚轮船到达了塘沽船闸。
塘沽船闸是日本为了掠夺中国华北的资源,在1943年建设的,直到日本投降后的1946年建成,这是中国第一个海船闸。
塘沽船闸有180米长,21米宽,两边有巨大的闸门,闸门自重180吨,宽4米,上部可以通行车辆,船闸能通过3,000吨的轮船。由于潮汐引起海河和渤海的水位变化,为了防止海水倒灌到海河里,同时调节水位,方便船只的通行,建造了这道船闸,用来输送船只进、出海河和渤海。这道船闸至今已使用了70多年。我们的“工农兵15号”客轮有3,000吨,把航道和船闸塞得满满的,两边只剩下不到一尺的距离。
出了船闸就是一望无际的渤海了,船上的一个老渔民说,渤海划分九个区,每个区再划分九个区,都有各自的编号。渤海平均深度50米,是中国的内海,从船上看海水是淡绿色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航行,天渐渐的黑了下来,晚餐是打卤面,一角一大碗,很好吃;晚餐后放电影《上甘岭》3分钱一张票,是在轮船的餐厅里放映,把桌子搬开露出空地,人们都坐在地上看电影。
第二天的早晨万里无云,一轮火红的太阳从东方海平线上升起,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漂亮的海上日出,火红的太阳像一个快速升起的大气球,向上跳跃着离开海面,在离开海面的一瞬间,与大海的连接处闪出一道鲜绿色的光芒。
早晨6点轮船到达龙口港,然后再开往烟台。龙口是一个很小的镇子,也是个小渔港,有很多在客运码头卖水果的人,水果有苹果、梨、葡萄、花生、无花果------,山东半岛是盛产水果的地方。下了轮船乘上长途汽车,中午前到达蓬莱。
1970年的蓬莱是一个很原始的小村落,久负盛名的“蓬莱仙阁和水城”孤单单的矗立在海边,这里没有围墙,没有游人,更没有卖参观票的,真的很原始、很自然、也很安静。在不远的村里有个小旅馆,小旅馆是国营的,持介绍信登记后,一个床3角钱,一碗肉丝面1角钱,我开始了第一次的旅游消费。
以蓬莱仙阁为界,西边的海岸是用石子铺成的海滩,石子堪比“雨花石”一样,透明的,圆圆的,各种色彩,沿着海岸一望至天边。远处是前往长岛的码头,是一个军用码头,当时的长岛是海防前线,要过去必须持特殊的通行证。
站在蓬莱阁上运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海市蜃楼”,那是低温海水上的空气密度大,折射出远处的山影和城市的影子,形成一道壮丽的景象。蓬莱仙阁的东边是水城,就是古代战船的一个避风港,有城墙,水道和船闸门。
往东就是一片礁石滩,退潮的时候海水只有一尺深。这里的环境没有任何污染,可以说一直处在原始状态,礁石滩里的好东西可多了,有碗口大的海螃蟹,多的几乎一个挨着一个,一见人过来它就伸出两只长长的紫色的大夹子乱挥舞;水里还有数不清的大海螺伸着厚厚的肉舌头慢慢的爬。附近村里的人不吃海螺,顶多捞些螃蟹。他们每人一只手拿着一个网兜,另一只手拿一条8号铁丝扎透螃蟹的硬壳,把它扔到网兜里,海螃蟹很大,一个足有一斤多重,装7-8个网兜就满了。我也伸手捉到一个大螃蟹,螃蟹盖子太大了,海螃蟹很有劲儿,一不留神,螃蟹的大夹子夹住了我的手指头,立刻鲜血就流出来了,我忍着疼,用兜里的钥匙插到螃蟹的夹子里,用力别开,手指才出来,好厉害的家伙。
再往东边就是一片洁白干净的沙子铺成的海滩,有2里地长。蓝天,白云、洁白的沙滩,这是我想望的地方。我自由自在海水里游来游去,当时正在涨潮,一米多高的海浪间隔7-8米一道道的冲了过来,有的浪太大,浪尖卷成白色,当地人叫做“白毛浪”,遇到小一点的浪就游过去;遇到“白毛浪”只能从下面钻过去。游的累了就躺在热沙子上晒着太阳,看着白云飘过蓝天,耳边是哗哗的海浪声,温柔的海风吹着真是舒服,这里一个人也没有,除了海浪的声音,没有任何的干扰,真是一个极乐世界。
从蓬莱乘长途车3小时到烟台。烟台当时是一个小城市,因为这里是一个码头,有开往大连、天津的轮船。乘上回天津的“工农兵14号”,晚上通过庙岛群岛,庙岛群岛就像老虎的牙齿一样守护着渤海的出口,因为是海防要塞,客轮只能在晚上通过。
晚上起风了,风浪越来越大,开始有人受不了了,抱着痰盂吐开了。估计有7-8级的风浪,船摇晃的很厉害,仓里的痰盂从一边滑到另一边,又从那边滑回来,人们都躺在床上不敢动弹,晕船的人吐完了胃里的东西吐黄水,吐完了黄水------。我还能忍受,船外边的大风浪是个什么样子?好奇心驱使我用力拉着扶手爬到甲板的舱门边,船一前一后的剧烈起伏着,外面是狂涛巨浪,门刚推开一个小缝,一个大浪打得我一脑袋又苦又涩的海水,可不得了!赶紧回到舱里。
山东蓬莱一游来回6天,所有的费用一共花了18元,正好是我一个月的工资。
多少年之后再来到蓬莱,已经是面貌全非了。但我仍然喜欢那个原始的、安静的蓬莱。
李民欣- 帖子数 : 325
注册日期 : 12-12-16
年龄 : 75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